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新史学》

文化

分类: 《新史学》第三卷

《新史学(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黄兴涛 主编

 


 

目录

 

 

·

标签:

人文/历史

余新忠

妇女史

社会交往

分类: 随笔·散文
古代妇女的社会交往
 
余新忠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男女之大防”,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加上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所以在古代社会,妇女的社会交往空间是相当受限制的,特别是宋元以来,更是如此。柳亚子先生于1940年代在回忆中写道:“在四十年以前,中国女子是很可怜的,不但男女没有交际可言,就是女子和女子,除了至亲宁戚以外,轻易也不能来往,因为是人言可畏呢。”

这是柳氏站在现代立场上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和观察,古今对比,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在古代的伦理观念中,女性基本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大凡女子立身异

分类: 观点与视角

陈平原在《新史学》创刊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

(2007年4月28日)

 

我最近在看北大出版社出的新史学访谈录,觉得挺好的,对我这个门外汉,就理解新史学的思路,比80年代的更亲近,因为已经进入了具体个案研究,而且那些个案受到了置疑,包括讨论马丁盖尔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像这种讨论做的很完整、很生动,大家都很欣赏,这种个案研究对史学的推动到底有多大,诸如此类,会有好多置疑。我总共参加过清史所的两次会议,第一次在卧佛寺,第二次在圆明园,估计下一次是到清东陵,因为都和清史有关系。我一看邀请名单,李零、汪晖跟我一样,我们三个都是中文系的,但是他们两个对史学还做的比较多,我其实基本上不做史学研究,主要是文学。后来我一看你们新史学的副标题我很高兴,我可以来,因为感觉、图像,还有叙事啊,历史系的也做这些问题,中

分类: 观点与视角
王铭铭在《新史学》创刊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
(2007年4月28日)
 
 

首先是祝贺一下,刚才孙江都谈到了一些,我搭一个便车。我们这一行做历史都是从口头、传统做起,就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初的时候不根据文字,因此人类学里面产生很多跟历史学不一样的历史观念。当然,口述史和文字史会导致的一些效果上的差异是很多的,我自己感觉比较重要的是口述的历史多数是被我们当成谣言,文字的历史被认为是历史的跟据,至少是有这样一个区分。当然对于谣言如果比较慎重的话,就叫做神话传说。在我们这一行“神话学”是研究历史的

分类: 观点与视角

汪晖在《新史学》创刊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整理

(2007年4月28日)

 

 

    现在做图像史有点和文化研究相接近,和都市、印刷有关。我90年代到美国听过一门课,是个意大利史学家讲的图像艺术史,他的解读方法蛮有意思的,不是一般的做艺术史,又是社会史。刚才平原说不能单从文字的角度来读图,但反过来,你也不能单从图的角度来读图,他有

标签:

新史学第一卷

旨趣缘起

编委会

分类: 《新史学》第一卷

创刊缘起与旨趣

 

 

 

 

 

    自梁任公先生发蒙近代“新史学”旨趣以来,历时百年,史观从“循环”而“进化”,议题由“帝王将相”而“国家族群”,历史学家的眼光从重大事件移至波澜不惊的社会心理、结构变迁,史学叙述的中心业已转移。

    2002年,九个不同学科的学者际会北京香山,以纪念任公先生《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为名,共同回顾20世纪史学演变历程,交相扣问当代史学发展趋向。会后结集出版的《新

标签:

诱拐

法律

新史学第一卷

马钊

分类: 《新史学》第一卷
“通奸私逃”: 男女交往的城市空间 
《诱拐的命运:20世纪四十年代北京的男女交际、传统礼教和法律原则》节录

 

马钊

 

1945年7月16日,北京地方法院开庭审理杨王氏告张克贤诱拐杨占英一案,张

标签:

病态

身体

新史学第一卷

larissa

heinrich

刘贤

分类: 《新史学》第一卷
 

《病态的身体——林华的医学绘画》节录

 

韩依薇(Larissa Heinrich)著  刘贤译

 

 

 

林华医学绘画的对象的一个颇吸引人的特点是他们面部表情的矛盾性:他们呈现出沉静、冷漠甚至甜美的表情,似乎主人公漠不关心,或者没有意识到疾病正在盛气凌人地与之争夺观赏者的注意力。Josyph写道:“这些面孔如此平静,很少有痛苦、羞涩或者任何不舒服的迹象”;如果这些肖像画传达了一种生命的脆弱,他继续说道,是因为:“看不出患者流露出任何特定的情感,显示出他们真正是有病在身的。”[1]

对这种表情的模糊性,

标签:

感觉主义

新史学第一卷

陈香

分类: 书评
 

史学研究又掀波澜  “感觉主义”惹学界热议

 

《中华读书报》记者  陈香

 

 

 

史学研究又掀波澜。近日,在中华书局《新史学》创刊座谈会上,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杨念群提出,目前,中国的史学研究已经淹没在各种各样干巴巴的概念和名词之中,出现了规范化过度的现象,已经造成了我们对历史理解的偏差。他呼吁历史研究回到鲜活的历史现场,强调在解读史料过程中对历史的感觉和想像力。杨念群的“历史研究需要感觉主义”一论,赞成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在史学界如一石激千层浪,惹来众人热议。

杨念群认为,90年代至今,大量学术思潮涌进中国,打开了历史学界研究的视野,并对史学界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学术规范的作用。但学界担忧的问题还是出现了,大家的论文当中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概念和名词,但是这些概念多大程度上是

标签:

黄兴涛

词语

新史学第一卷

分类: 《新史学》第一卷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节录

 

据载,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曾举行过一次有趣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OK”、“书”和“她”等,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字(science & she )。最后,“她”竟然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科学”,夺取了桂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有论者因此推断,这一推选结果“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似乎意味着女人在21世纪将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这一推断是否有理可据,笔者不敢妄判。但它却可激发今人对于中西女性代词的文化联想,增加我们探讨历史上有关“她”字问题的学术兴味。

 

 

来自“She”字等的困扰: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近代以前,中国本无区分男女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几千年来,似乎也无人觉得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