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星叶草
星叶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1
  • 关注人气: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行走土耳其


三、剧场的用地、朝向及音质

 

标签:

陕西历史博物馆

植物花纹

杂谈

分类: 植物资料辑录

天冷不宜外出,去历博,这是拍到的文物植物花纹.

 






 

标签:

陕西历博

文物

植物纹路

莲花纹

杂谈

分类: 植物资料辑录

莲花,《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观赏,可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用作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极为流行。在石刻,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宝装、凸面、正面、侧面、单独、连续、单色、彩色、镂刻和雕凿,变化众多。以后历代亦较盛行。

唐代莲花纹瓦当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标签:

陕西历博

文物

植物纹路

缠枝纹

忍冬纹

卷草纹

杂谈

分类: 植物资料辑录


缠枝纹:
枝茎呈波状连续纹样,通常以柔和的半波状与切园组合而成,主要作二方连续,也有四力连续或多方漫布,切园空间自由布花,波线上附于枝叶。构成效果,花繁叶茂、疏密有致。因其结构连绵不断,具有生生不息之意,故又名“万寿藤”,以志“吉祥”。缠枝纹起源于汉代,盛行南北朝和隋唐、宋元明清。缠波骨架为程式,花则各取所需,其中莲、菊、牡丹、石榴、宝相常见,或曰: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等等。缠枝纹世代传承,多姿多彩,是传统寓意纹样中的重要一员。

折枝纹:构图方法系截取花卉或仡果的r-枝或一部分,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如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一枝单独使用者居多,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

忍冬纹:一种以忍冬植物为主题的瓷器装饰纹样。忍冬也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

标签:

陕西历博

馆藏文物

植物纹路

秦代葵纹

杂谈

分类: 植物资料辑录


葵纹-葵叶上的纹路。古代葵叶的最大用途是做扇子。

百度百科之“葵纹瓦当”条目:
秦国瓦当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风格独特的葵纹,细部极富变化。通常当面,中心有凸起乳丁纹,外侧有模印阳弦纹一道,以乳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伸出卷曲臂状弧纹,数目八至九条不等,极富有韵律美感。图中所示为战国葵纹瓦当的其中一种纹饰,以单线条构成。通常没有内沿弦纹,瓦边较窄。

互动百科之秦代“植物纹瓦当”条目: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陕西咸阳秦都一号宫殿遗址出土。一般直径为16.3― 19厘米,边轮宽l厘米左右。分两种。一为莲瓣纹瓦当,圆形,中间为单一莲瓣形。乍看颇似唐瓦当。但细察瓦质和造型,则为秦瓦当,与凤翔出土叶纹瓦当相似。二为葵纹瓦当,纹饰有四种:第一种在圈带内外三条反向连弧线组成辐射状葵花形,成为一个整体图案。第二种在外圆圈带周围,饰有六个卷曲纹样,似为葵花。第三种为变形葵纹,中央圆圈变小,内饰花蒂,外圆圈由四个尖叶形体和四个卷云纹相间组成的葵花。第四种似为变形葵

标签:

海州常山

杂谈

分类: 植物学习笔记

 

我在西安植物园拍照的时候,正赶上海州常山结果,紫红色五角形状的花萼,球状核果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绿色。这样的植物状态确实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很特别,再加上树干上有明确的标牌,因此也就牢牢地记住了。

资料上关于海州常山的介绍是这样:“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棕色短柔毛,单叶对生,叶卵圆形,长5-16cm,先端渐尖,基部多截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两面近无毛,叶柄2-8cm,伞房状聚伞花序着生顶部或腋间,花萼紫红色五裂至基部。花冠细长筒状,顶端五裂,白色或粉红色。核果球状,兰紫色,整个花序可同时出现红色花尊,白色花冠和兰紫色果实的丰富色彩。花果期6-11月。”我前后在西安植物园拍了3次,基本把这种植物的特征都拍到了。

因为要记笔记,所以对着介绍仔
标签:

榔榆

大树

杂谈

分类: 植物学习笔记

我去长安净业寺拍古槐的时候,在后院看到一棵顺着山势生长的大树。那个时候,我知道的树种还很少,看看高枝上的叶子,有点像皂荚,但树皮很特别,明显又不是皂荚。带着清晰的记录和疑问,我认树的路上又多了一个目标。

因为这树有很明确的特点,且地理位置很著名,我也就很容易地找到了它的名字,资料上说这棵老树年龄有400多,高达20米以上,叫榔榆。资料上说,榔榆的树皮是灰褐色,有鳞状剥落。我分别在春秋两个季节看到了榔榆的树皮,班驳中都都有明显的“铁锈红”的颜色。

关于榔榆,还有一个传说,所谓民间常说的“榆木疙瘩”、“榆木脑袋”,就指的是这种树,寓意厚实。但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支撑。

榔榆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古树,高大,浑厚,苍劲,繁茂,没有半点的老态。以前有人说,见了老树的模样有生不如死的痛苦感觉,我想他如果看了老榔榆,一定会被生命的累积所震撼,也一定会想再活500年。

行色匆匆地拍了净业寺老榔榆的模样就走了,等我再度在周至楼观台看到榔榆的时候,居然是上千年,胸围4米多的“超级榔榆”,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