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思想者。非凡的天赋铸就卓然的艺术,膨胀的激情却深藏于空灵的笔调。潜心绘画,执著行走在“梦想”与“爱”的旅途。罗发辉,1961年生于中国重庆。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自由艺术家。
罗发辉是一位画法细腻的画家,色彩感觉敏锐而微妙,作品特别善于运用冷色调的对比。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林在评价罗发辉作品时称其“在细部的描绘上有丰富的变化,其间包含温馨与柔情,使他的作品耐看,空灵而不虚弱,简练而不单薄。这里有充满怜惜和意的梦想,尽管人在浩瀚的空间中是渺小的”。罗发辉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主画的玫瑰系列,则借用了奥基弗(Georgia
O’Keeffe) 的原创,但却又按照他自己所理解的后现代形式进行了精心改造。
与其它同样以玫瑰隐喻女性的艺术家不同,罗发辉的玫瑰是变异的,没有花茎,也没有叶子,灰暗苍白的花瓣就像是尖锐的金属片,锋利地张开着,在花心处浸透丝丝异彩,仿佛是与性和欲有关,象征肉体的成熟,预示失贞与受伤的命运。画面纵然被玫瑰占据,但黑白调子的空间,却没有暧昧轻薄的爱情膜拜感觉,反而添加了画家感慨花朵盛极而衰的忧郁。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l909--1992)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过尼采著作、样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并深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的影响.一段关于他创作人体描写“培根由于身为同性恋,对男性裸体比对女性裸体感兴趣,虽然偶尔有令人神魂颠倒女人体创作”。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对哥雅的<玛哈>的不同版本画作,培根<玛哈>令人毛骨悚然,足以向Frankenstein的科学怪人挑战,培根把哥雅魅力诱惑人的美女变成一团团的油彩面孔被高举的双臂积压变形,如发狂的怪兽张口大叫着,乳房双峰分置两旁,双腿极度扭曲,滑稽地紧紧夹住生殖器,而男性裸体通常是纠缠在一起的肉块,引射狂野交欢或者高潮后懒洋洋的肉体,培根运用绘画犹如感观肉身享乐性欲的替代品,这点很接近毕加索,杜库宁,杜布菲,顺便介绍一下杜布菲的女人体作品,时常将史前时代与当代摩登女性溶为一体,例代表作<女人V>身穿红色紧身衣,使丰满胸部格外强调突出,两腿则套上黑色丝袜,但是画面如刀刮狂乱四射的笔触,几乎达到将人物剥光衣服的效果,粉红色双臂和脖子向四面散放,正影射了一场狂暴的巫山云雨,令人记起毕加索男性独特绘画形式,与他在画布上创作的想象女子做爱。
任传文生于江西。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曾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日本东京现代中国油画展、第8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当代油画九人展、96年和98年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台湾举办个展、联展,获第2届中国油画艺术作品奖、获东北三省油画联展艺术大奖、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近年来作品被国内外多家书籍刊载介绍,并被海内外收藏家广为收藏。
任传文的油画作品流露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意象,仿佛是一个梦境。孩提时代残留的山村记忆是他艺术冥想的宁静而温馨的世界,我们在他的作品里找寻到了这种深刻的印痕,在恍惚俯拾的寻梦中他将记忆的残片合成一幅纯净的山水意象。他曾感言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在荒野的漫天雪地里,面对凝视的乌鸦,怆然涕下。触摸自然,谛听自然,饮吸自然,归化于自然。这是多少艺术家寻觅的境界,他亦在寻找。
任传文在他平涂过的纯色底子上,用“书写式”的笔触、流动的线条、晕染的色团画出树木山体和小舟、牧童的形貌,以绿色的悠远、褐色的深邃、蓝色的幽静和白色
申玲,1965年生于辽宁,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画室,1989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申玲、王玉平作品展”,1991年参加“新生代艺术展”,同年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展,1992年在巴黎与雕塑家朱铭举办联展,1996年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同年参加“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其作品广为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看过申玲作品的人,一定能从她大胆豪迈的笔触、浓烈的色彩中,感受到她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个性;认识申玲的人,又会从她那里感受到一个坦率、质朴、透明、热情的女人所带来的那份愉悦。她是一个不仅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申玲的家乡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一个濒海小镇。海的宽广博大,造就了申玲性格中大度和率真的气质。小时候她常常赤着脚,踩在松软的沙滩上拾贝壳、堆沙堡、捉螃蟹。当她极目远眺,总是看到太阳在下落之前恋恋不舍地在海面上漫舞。
申玲说做爱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事。当代中国女性中如此大胆地用绘画,用话语表现女人在性爱中的欢愉的人,是凤毛麟角。
30岁之前,申玲对性别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她的青春期
韦尔申(b.1956),哈尔滨人。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後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本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此後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参展与获奖纪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曾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金奖、第八届全国美展获油画艺术奖、首届中国油画展获大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颁发的青年奖。1993年参加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3年获得有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油画《我的冬天》、《吉祥蒙古》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我将蒙古生活这原本属於风情画领域的题材作为载负情感寄托物,并借助相对凝固、静止、简朴、厚实、庄重的造型样式来传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力求体现一种永性。 —韦尔申
韦尔申是东北新古典主义画家群中的代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他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於80年代中期,称为“蒙古时期”,题材集中於蒙古牧民形象,带
莫里斯·于特里约(Maurice Utrillo)
莫里斯·于特里约1883年生于蒙马特.他是杂耍女艺人,后来成为德加最喜爱的模特儿,最终自己也成为画家的苏珊·瓦劳东的私生子.他的父亲--一个勃瓦西人失踪了,留给儿子的全部财产便是嗜酒如命的遗传.1891年,一位西班牙画家盖尔·于特里约收养了这个孩子.他学业平庸,懒惰,涣散,不守纪律,而且不幸无人管教,终日所思的就是偷偷喝酒.被学校开除之后,他进了职业中学,不久,又为学校所不容.然后,他进了里昂银行,但很快又遭到解雇.人们把他交给住在蒙马特的祖母·可老太太也根本不管他,听任他去闲逛和酗酒.下面就是弗朗西·卡尔戈在一本著名的书中所描写的,现已成为传说的于特里约生活插曲:长时间的纵酒作乐,然后便发神经病.由于晚上发疯,白天痴呆,所以到圣安娜医院住院治疗.母亲的训斥对不可救药的游手好闲不起任何作用,强迫他作为药来接受素描和油画作业.他定居蒙马特,然而再次堕落,因为他的癖好是驱逐不了的……不过,让我们暂时停一下,因为年青的莫里斯终于拿起母亲塞到手中的画笔,被迫去画画了.在既无老师,又无信念地乱画的情况下,他竟然一笔画出了具有奇特个性的东西.从1
贝尔那.毕费1928年生于巴黎。曾经是战后「目击者」团员之一,为发起「具象绘画」(figurative
painting)的先驱。1965年被选为战后二十年来十大艺术家之一,当时他年仅三十七岁。毕费自幼生长在严肃的军人家庭,冷漠的家人让他在幼年只有感到孤立和忧虑。十五岁时在纳粹占领下的巴黎学习美术;在十九岁时获得「圣普拉底画廊」(Galerie
Saint-Placide)「艺评奖」(Prix de la
Critique),一举成名,在画坛崭露头角。敏锐强韧的黑色轮廓线条,灰色的画面,单一的色调是毕费描绘肖像、静物、城镇风光的特有的风格。毕费以敏锐的写实手法透视世界,绘画中透露的孤独、冷酷意象,深刻描绘了本世纪战后青年的苦闷与愤怒,及随之而来的哀愁与悲怆
。是当时盛行抽象主义所产生反动具象画家中代表人物。毕费于1999年10月因罹患帕金森氏症而厌世,享年七十一岁。
二次大战之后,留给人们心灵与肉体极大的创痛,战争的恐怖与不安时时笼罩着。因此,人们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转变。当时毕费正值弱冠之年,它已亲身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战争生离死别的痛苦,无时无刻在他内心抹上一层阴影;这层阴影透过他的自觉与融通,成功的表现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