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听课记录 |
读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整体感知的读。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首儿童诗,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童趣。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从文体方面入手教学。不用老师多说,就让孩子读,一遍一遍的读,读得琅琅上口,读得眉开眼笑,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有味,文字在学生的心里渐渐地开始复活,慢慢地显出生命来。这时,一切水到渠成。
诗歌中,谁画什么,不是教学的难点,一读就明白的事不需要让学生太过于纠结。如此这样,逐句逐句以图带文的形式来呈现,这是把简单的事做复杂了。前面课文的读这一板块之后,就可以直接让孩子来说说谁画什么了。需要强调的是,不需要一张一张地,一句一句地说,还是以整体的形式来呈现。这里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不仅要说对,还要说好。“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狗画梅花,小马画月牙。”多美的画面呀,在读的过程中,可适机背背诗来增加情趣,一定要注意,不是为了背诗而背诗,背诗只是为了把文句读好。
然后,导:这一群小画家真棒呀!能告诉我怎么画成的吗?引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句话可作为朗读的重点,两个“不用”,“几步”引导读出他们的骄傲。
在教学行进中,有一个孩子把竹叶说成是小鸭画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小鸭会画竹叶。”
写字:课堂中学生没有动笔的时间,要给足练字的时间!!
情趣:读文也罢,识字也罢,都应该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中进行。
结语:这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虽然大家说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很难得,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很不错!且富有灵气,是一位很有潜力的老师。
2010-12-27 9:12:58
欣赏一组雪景图
2010-12-27 9:13:42
图片
看图说话:雪花从天上飘下来,地上一片雪白。
师:这个好消息你想不想告诉别人?
呈现“下雪啦,下雪啦!”
指名读。齐读。
点红感叹号,
师:谁认识这个标点?
生:感叹号。
师:谁能很开心地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我带你们去雪地里干什么?
课件:画画。
师:我还请了很多小动物。
呈现课题:
【有点凌乱】
齐读课题。
说话:雪地里来了( )
一生一口气说完。
师:怎么说那么多?
“雪地里来了(一只小鸡)。”
师:我是小鸡,想对我说什么?
生:你好可爱。你好可怜。
齐读。师提示带上表情读。
呈现“雪地里来了(一条小狗)。”
齐读。
呈现“雪地里来了(一只小鸭)。”
齐读。提示读得开心点。
呈现“雪地里来了(一匹小马)。”【“匹”的读音纠正还不够到位。】
课件(四种动物同时出现)
说话:雪地里来了( )。
提示量词的使用。
呈现“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师:它们就是来陪我们画画的。但画画之前要先会读生字宝宝。
呈现“下雪啦 梅花 不用”(生字带拼音)
引导“啦”轻声读。【在学生还没有整体接触文本之前,生字抽得太生硬,缺少语境的词语教学……】
链接一朵梅花图在词旁。
呈现“几步 青蛙 为什么 ”
链接一只青蛙图在词旁
说话:为什么有只青蛙跳出来呢?,
指导读“为什么”
呈现“参加 洞里 睡着”
生字卡“睡”认识目字旁,组词。链接卡通图在词旁。
去拼音读,逐个呈现,生齐读,开火车读。齐读【连着两遍的唱读】
2010-12-27 9:28:00
读文
自由读,读完两遍坐端正。
2010-12-27 9:30:32
竹叶图和小鸡的脚印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竹叶,这是小鸭画的竹叶。
生订正:是小鸡。
师板书:小鸡
师:认为是小鸡画的举手。
【学生为什么会认错?因为对小鸡和小鸭的脚不熟悉。】
图文“小鸡画竹叶。”
指名读,齐读。
梅花图和小狗的脚印。
生:这是梅花。
古诗链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读诗。
师:梅花在雪地里越冷开得越鲜艳。
小狗的图片。文“小狗画梅花”
指名读,齐读。
枫叶图与小鸭脚印图。
背诗《枫桥夜泊》
图文“小鸭画枫叶”
读。
同上,引读“小马画月牙”
呈现四个动物的情境图。
引导背诗。
【能否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趣之后再引导背?】
师:弯弯的月牙像什么?
生:像小船。像笑起来的嘴。
师:这么多的小动物来画画。
指一生:小鸡,我们去画画吧,来,给你水彩笔。
引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写字:
“用”
书空说笔画。
“几”
认识笔画“横折弯钩”
【当场写一写】
引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生:它在洞里睡着啦。
呈现各种动物的脚印。课件演示用这些脚印组合成的鱼的图片。
写字“鱼”
师板书范写。
【一堂课学生基本没有动笔的机会。】
(还有六分钟)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听课记录 |
思考: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定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标准有以下六点:
1.忠实于艺术的书。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
3.能把人类高贵的情感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包罗万象的生命。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
6.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变得活泼起来、激奋起来。
教师选择导读绘本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并重,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并着眼于儿童精神成长。
《雪花人》虽是绘本,却与我们平时接触的绘本大不相同。首先,它是传记体的,取材于真人真事,这种写实性的题材很容易上纲上线,一不小心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正因为内容的特殊性,绘本的画面也是比较写实的,没有多大想象的空间。就算不看图单看文字,也不影响阅读。如此一来,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没多大区别。我们很担心这么一个绘本能否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来。
经多次的讨论与修改后,最后决定以“猜”为突破口,从猜书名到猜封面再到猜一组图片,力图让学生在猜一猜的过程中激发阅读的兴趣。不过,陈老师的话引起大家的思考,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直至最后一次定教,我想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孩子的阅读兴奋点在哪里?这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马老师一方认为故事中浓厚的人文情怀是引起孩子兴趣的关键,威利为拍出雪花的这种执着与不懈努力应该是教学的核心。陈老师一方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把玩雪作为本课的核心来展开教学。
马老师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专门叫了两小组的孩子来调查。让他们看完书后,说一说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中的哪些画面。大部分孩子都回答都是比较正统的。也就是说,老马的点与学生关注的点是一致的。但话说回来,学生在接受调查的时候,有没有在迎合老师的喜好来选择答案?当老师很正式地把这几个孩子叫进办公室,然后郑重地给孩子每人一本书,然后再煞有其事地问:“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幅图?”这种庄重的气氛下,孩子的心理很自然会受到暗示。我们的孩子很擅长察言观色,难保他的回答就是真正的心里话。
话头拉回来。如果把教学的核心定位在“玩”上,那么教学又该如何进行?我想,故事中的“看雪”、“收雪”、“画雪”、“拍雪”可以围绕“玩”来着手。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玩中感受雪的可爱,自然而然地与主人公威利感同身受。在“画雪”这个环节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画上几次,感受才会来得更为深刻。
雪花人 三年级
第一次试教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执教:马
导入
图片:满天飞雪,雪花的图片。
说话
师:我们能看到这样晶莹的雪花,应该感谢一百多年前的……
呈现封面。
封底
师:想要认识他吗?
环衬。
看图说话
生:好像看着都往忘了睡觉了。
师:是呀,小猫睡了,连窗台上的蜡烛都熄灭了。
2010-11-22 9:54:33
图一
师读文字。“很久以前……”
师:你们有没过这样的时候,爱一样东西胜过所有的东西?可我们的主人公就曾有这样的感受。
生齐读文字。(幻灯看不清楚。)
图二
师:他在——
生:他在伸出手接雪花。
生:叫朋友一起……
我们一起来叫叫他的名字。
呈现文字。
“一下雪,他就好快乐。看着雪花一片一片落在手套上……落在谷仓的门把手上。”
指名读。
师:还落在哪里?
生:还落在了屋顶上。(师:给屋顶披上了——)披上了毛衣。
生:落在了笔直的大树上,铺上了厚厚的棉被。
师:雪花扑扑地落下来,像什么?
生:像一只蝴蝶,像一只精灵,
师:在主人公小威利的眼里呢?
呈现
“他觉得美丽的雪花像漫天飞舞的蝴蝶,又像苹果树上的盛开的花朵。”
指名读。(提示读出雪花的美)
师:谁能读得轻盈一点点?
再指名读。
女生读。
师:在威利的眼里,雪花就是——,他可爱雪了。我们同学中有没有和威利一样喜欢雪花的?你们下雪的时候最想做什么?
生:堆雪人,打雪仗。
生:滚成雪球,插上萝卜,堆成一个雪人。
师:威利是不是也跟你们一样?
生:不是。他很喜欢雪。他想把雪带进房间里去。刚带进去,雪就化了。
师:你想的跟威利有相似之处。他爱雪爱到了什么程度。
图3,图4(图配文字。)
生读。
和大家分享,把雪花保存住。
图5(配文字)
生读
图6
师读文字:“每篇雪花都有复杂而精致的……他立志把雪花保存下来……雪花就融化了。”
师:同学们,威利的梦想能实现吗?
生:把雪放在冰箱里。
师:威利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冰箱,靠牛来干活,用油灯来照亮。
生:在外面画不就可以吗?
师:其他同学有没发现,这个方法也是行不通。
生:堆在一起,看不清楚。
生:可以用照相机。
师:能把雪花的样子照出来吗?
图7
显微照相机
文字介绍
师:你认为妈妈会同意吗?为什么?
生:会。孩子喜欢,就应该支持他。
生:会。
师:有没反对的?
生:家里穷,没有那么多钱。
图8(配文字)
师读
师:想不想看这台显微照相机?
图9(配文字)
生:好大呀。
师:它现在小巧精致的照相机不一样。
师读文字。(相机比刚出生呃小牛还要高……)
师:有了这台相机,威利的梦想能不能实现?
图10(显示不出)
师:第一次威利拍出来就是这样黑黑的。威利该怎么办?
生:
师:……冬天就这样过去了,雪融化了。可是威利还没有一张成功的照片,他怎么办?
生:改进照相机。
图11
想象威利拍出照片后会说些什么、
师:威利的梦想终于成功了。他能够把美妙的雪花拍下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可是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的。
图12(配文字)
指名读
师:什么叫“稀罕”?
生
师:为什么大家都不稀罕。
生:因为这雪随处都有。
生:没有人理解威利。
师:觉得这样做——生:没有意义。能给家里带来好处吗?
……
师:但是,威利是怎么对待的?面对大家的嘲笑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生:你们现在不理解,以后会理解的。
生:那你们也买一台看看能不能拍出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些照片花了我很多心思,不是随便拍就能拍出来。
师:你们都认为威利会坚持自己的梦想。毫不——生:放弃。
师:事实上就是如此。
图13(配文字)
师读文字:“当别人……送给世界的礼物。”
师:哪怕你们不在意这件礼物,可是他还是愿意把这礼物送给世界。
图14(配文字)
师读文字(如果盒子里的雪花都是碎的……他会拍到上百张。)
师:我都想想劝威利放弃,这么难,别人都不理解。如果你是威利,你会怎么办?
生:继续做,不在意别人的嘲笑。
师:威利,你能坚持下去吗?
生:能。能。能。
师:那么坚持下去的结果呢?
图15师讲述。
指导看图
师:他们都被雪花——
生:吸引住了。
生:太美了。
生:被迷住了。
师:看得——
生:津津有味。
师:是的,从大家脸上的神态,从微张的嘴巴看出他们深深地被迷住了,情不自禁地赞美。
师读文字。(……送给……送给……)
图16(配文字)
师读文字。(威利在杂志上发表了许多关于雪的文章。……他还一直在工作。)
2010年11月22日10:23:47
图17(威利在风雪中行走的画面)
音乐起
动笔写写。
交流
2010-11-22 10:27:29
生:雪没过了威利的膝盖……我要拍出世界上最完美的照片。
生:威利走进了茫茫大雪中……\
师:同学们,这茫茫风雪中踽踽独行的威利……在风雪里步行了六英里路,回来后得了肺炎,两个星期后去世了。你的心情怎样?
生:……
图18(纪念碑)
生动笔写。
交流
生:我想对威利说,你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人。
……
呈现文字。
生读。
师:这就是他送给世界的——礼物。
师:他送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些美丽的雪花吗?
生:永不言败的心。美好的画面。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
师:雪花人威利用一辈子告诉我们坚持的故事,也是他送给我们的礼物。
这些礼物不仅落在了……也落在了……落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我们再来看看。
欣赏雪花的图片。
二度设计
《雪花人》绘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预测和图文结合的方法阅读绘本。
2、通过阅读绘本,了解雪花人班特利,感受他对雪的热爱,以及为实现梦想而终其一生的坚持和努力。
3、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的兴趣,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观察生活、坚持探索的种子。
教学重点:
1、三度预测,激发阅读期待。
2、图文结合阅读绘本,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1、在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想象对话、写话等形式丰富文本内涵,身临其境地感受班特利对雪的热爱,以及为实现梦想终其一生的坚持和努力。
2、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的兴趣,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观察生活、坚持探索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猜故事。(10分钟)
1、根据题目首次预测2-3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读一本十分有趣的图画书。题目叫——《雪花人》猜猜看,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板书——猜
评价语:这样的故事很有意思!你的想法很有趣!有可能哦!
2、根据封面二次预测3人
瞧,这就是书的封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对,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威尔森.艾.班特利,这本书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再来猜猜看,这本书会讲些什么呢?
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有意思!你说的很有道理!嗯,很精彩!
3、根据图画三次预测
这样猜好玩吗,想继续吗?跟我来!看,这些图里面藏了更多的线索,别出声,静静地看,还可以联系前后想一想。——联系前后
图2:看雪:瞧,这个小男孩就是主人公威利,他在干什么呢?
图3接雪:别的小朋友都在打雪仗、堆城堡,小威利在干什么呢?
图4画雪:瞧,小威利长大了
图5照相机:这又是在干什么呢?
图6拍出照片: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图7嘲笑礼物:这幅图不容易看明白,我们要联系前后想一想。
图8封面:关注一下学生,提醒学生认真看。
图9:放幻灯片:看清楚,想一想。我们继续往下看。
图10出书:这是老了的威利,书名叫《雪花》
图片已经看完了,现在,我们来猜一猜这个故事。同桌先来说说!
指名说,你为什么这样猜?我们看图要细,要前后联系起来想。
二、读故事
想看看书里是怎样写的吗?——请同学们看书时注意
出示阅读提示:指生读
1)一页一页地看;
2)读读文看看图,图文结合;
3)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联系前后想一想,或问问同桌、问问老师。
哪一桌坐得最端正,我就把第一本书讲给他们。你们三人一本,你说书该放在谁那里呢?
三、聊故事,
1、一聊:现在,我们把书合上,放一边,坐端正。说一说:书里讲的跟你猜的一样吗?你有什么新发现?你原来是怎么猜的
二聊:梳理故事内容:现在,根据这些照片谁再来给我讲讲这个故事。
三聊: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雪花人威利吗?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聚焦四幅图:
*画雪::你们想不想画画雪花?我们也来试试。雪花可是会融化的,我们要抓紧时间,准备好了,开始!说说你刚才的心情。
威利也遇到了和你们同样的难题,瞧,桌上……
指导学生看图,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展开对话。
*拍照成功:指2、3人说,这照片可真是来之不易呀!齐读句子,
想象说话:兴奋的威利会把这好消息告诉谁?
小结:你们真厉害,能够把一副无声的画面读得有声有色。
欣赏雪花照片:想看这些雪花照片吗?冰晶图片7张
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雪花的美丽,威利把这些照片出版成一本书,直到今天,威尔森.艾.班特利的书《雪花》仍是认识雪的入门书。
*风雪图:威利的一生都在和雪花打交道,直至他去世前的两个星期,他还在为雪花忙碌着、奔波着……
此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有什么话要对威利说?
*纪念碑:威利的纪念碑立在小镇的中心。齐读。
四、欣赏照片,回味故事
孩子们,让我们记住雪花人威利,记住他的故事,以及他带给我们的这些美妙的雪花照片。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听课记录 |
乌鸦喝水
20100423 LuLiqun
一、导入揭题。
呈现插图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生:……
板书:乌鸦喝水
齐读课题
师:里面有一个字,认识吗?
呈现“喝”带拼音,
读字组词
呈现:喝茶,喝药,喝了。
说说记字方法。
生:——口字旁
掌声送给她
生:编口诀!
师:你来编编看。
生:右边的字不认识——
师:看来
生:太阳升起来,一个人在喝水。
掌声
师:乌鸦为什么要喝水。
生:因为他口渴了
呈现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指名读
齐读
师:有没发现这句话里有一个字宝宝跟“喝”很像。
生:渴。
课件点红,加拼音。
师:动脑筋,这两个字你怎么区别。板书:喝 渴
生:右边都是一样,但是偏旁不一样。喝是口字旁,渴是三点水。
师:怎么记住呢?
生:喝去掉口字旁,换成三点水,就是“渴”
生:“渴”了需要水,所以是三点水。
师:重复。
师:能不能组词。
生:好渴,口渴,好渴。
齐读句子。
师:乌鸦可能会去哪里找水呢?
生:小河边没水,看见那里有一个瓶子。
师:小河边没水,你心怎么样?
生:很伤心。
师:还会去哪里?
生:家里。有水吗?没有。心里怎么样? 伤心。
师:那你来伤心地读读。
生读句。
生:到草地上。很难过
师:口渴得厉害,除了难过,还有——
师:还会着急。
生齐读。
师:乌鸦找着水了吗?
师:请大家翻开83页,自由读读这个故事。
生自由读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读生字词,呈现,生字带拼音
“乌鸦 喝水 口渴 瓶子 小石子 办法 渐渐”
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学生齐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词的节奏,不要拖腔,这是很重要的朗读习惯
去拼音读,开火车
出示生字读,(蓝色标出“乌、办、石”
自由读,开火车读
师:你们看这三个颜色浅的字,他们和以前学过的字很像。
生:乌——鸟。办——苏。石——右。
呈现:乌——鸟。办——为。石——右。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个故事,有不有趣?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我请三个人。
师指名。一个人讲一段,其他人认真听,看他讲得对不对。
师:乌鸦找到水了没有?从哪里看到的?
生:最后一段。
师:那一句话说他找到水了。
生读第一段。
师:那句话
生:读到“瓶子里有水”
呈现: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乌鸦,看到瓶子,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会是怎么样的?眼睛——
生:不高兴、
师:因为瓶子里的水——
师制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
师叫另一生: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你来高兴地读读
生读
师:谁来像他那样读读?
再指名读。两生。
齐读
师:乌鸦特别开心,这会儿有水喝了,对不对?
一生:别高兴得太早了。
师:是呀,别高兴得太早了。
呈现
“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师:这时乌鸦怎么样?
生:很伤脑筋。他嘴巴很大,瓶口小。
生:很难过。因为刚刚看见有水,可是瓶口又小,水不多。
师:你来难过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伤心的小乌鸦,瓶口小,水不多,喝不着水,来,一起读读句子。
生齐读
师:刚才还高兴着,这会又难过了。指课件)加上哪个词,就把这两句话连起来。
生说,课件点出“(可是),”——红色。
男女分读两个句子,老师读“可是”
第一次没读好,老师再讲要求,第二次再读
师:这个“可是”,能不能再换个词。
生:但是。
换上“但是”读句子。
【生读书的习惯还要再加以注意。喊着读】
师:乌鸦喝不着水,很伤心,你愿不愿意棒棒他。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读读课文2-3自然段。
生自由读
生1:他把石子放进瓶子里。
师:找到课文里的句子读读。
生1读句。
呈现(配插图)
“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故意去掉“一个个地”渐渐“一词。)
生齐读,第一次读没发现。老师提示认真读,第二次读。
师:你有没不同意见。
生:落了两个字。“渐渐“
师:还有没发现。
生:一个一个
师:能不能去掉?
生:去掉不通了。
师:仅仅是不通吗?
生:如果不说一个一个,放一个怎么能喝到水呢?
师:那我这样说行不行“乌鸦把很多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好纠结】
生:不行,水满了。
生:乌鸦嘴只有一个,很多放不下。
师:看到了吗?乌鸦嘴只有一个,只能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
指名读句。
师:那渐渐为什么不能去掉呢?
生:去掉渐渐,不升高怎么喝到水?
生:有点读不通。
生:水一下满出来就不能喝了、
师:石子一个一个放,水只能渐渐升高。
读句。
师:喝着水的乌鸦开不开心?这时你会怎么样?
生:很快乐。
生:还会有力气。
师:开心的时候会怎样?
生:会笑;
师:除了会笑,还会叫上几句。
生:心里很高兴。【课堂语言质量几何?】
齐读
师:喝着水的乌鸦这么开心,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说
生1正要读,师提示用自己的话讲个大家听。
生2说,说得不错。【最好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难度过高。】
师:如果你就是小乌鸦,你今天回家跟妈妈会怎么说?
生3扮演小乌鸦和老师角色对话。
师评:我家宝贝长大了,会动脑筋了。
师:乌鸦找着办法,喝着了水。
呈现说话
我会说: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夏天到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渐渐——。
生:春天来了,小花渐渐红起来了。
生:夏天到了,荷花渐渐开了。
生:冬天到了,温度渐渐下降了。
师:还可以说,我渐渐地——长高了。
写字
师:小乌鸦遇到了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生:想办法。
师在黑板范写“办法”
“法”请小老师教老师写。
生一起书空一次,在书本上各写一个。
我会思考: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这是一只( )的乌鸦,因为……
生:聪明的,因为他思考了。
板书:爱思考。
生:可爱的乌鸦。
师:可爱在——
生:形象。【与课文相关吗?】
生:遇到问题会解决。
师:希望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爱思考。其实生活中的小乌鸦也很聪明。举例子,乌鸦吃核桃坚果之类的。
标签:
教育 |
分类: 杂七杂八 |
昨天下午,因病请假十几天的HW终于回校上课了。今天早上趁着第一节没课就写了一篇简短的班级日志在班级博客上。中午,在和小朋友分享博客上的“每日一话集锦”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这篇文章就急着让念念。当念到HW的名字的时候,孩子们都亲热地跟着一起喊:“小HW!小HW!……”好不容易才让他们停下来。
正当准备和孩子们开始讲故事时间的时候,发现HW趴在桌上,像是在哭。“HW?”回应我的是一张泪花闪闪的小脸蛋。难道是激动的?喜极而泣?一个孩子说:“其他小朋友都笑话他,所以他哭了。”笑话他?我一脸的莫名。而他听到这话一下子开始哇哇地哭出声来。赶紧把他叫到身边来问话。“他……他们……他们叫我‘小HW’!”边说边哭,说完哭得更委屈了。我赶紧揽过他的肩膀,说:“老师叫你‘小HW’是因为喜欢你呀!”“我不是‘小HW’!”“嗯,是的。小朋友们注意了!你们不能叫‘小HW’,老师比他大才能叫。”这话一说完,小家伙又哭着嚷开了:“我不是‘小HW’,我有一个小弟弟,他才是‘小HW’!我不是!!”啊,原来如此。我赶紧跟他道歉:“是老师说错了,等一下老师就改过来,不叫‘小HW’,应该叫‘大HW’,对吗?”小家伙点点头,气顺了不少。
故事课后,我把他叫到身边,在网页上把“小”改成“大”,看着那个改好的名字,小家伙笑得可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