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08:38)
根据信息监测到的数据,14年1季度全国成交量下降的比较厉害,2014年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0111万平米,同比下降3.8%,销售金额13263亿元,同比下降5.2%。
2014年1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下降1.4%,其中商品住宅均价同比下降2.1%。
表1:2013年7月份开始,库存去化速度趋缓,十大城市库存量已经超过12年峰值,不少城市去化周期超过15个月的警戒线;东北和华东区域的部分三四线城市是重灾区。
http://xqimg.u.qiniudn.com/145a5ae1d169663fb3e4c75d.jpg!custom.jpg
表2:城市:监测的37个重点城市有30个同比下滑,增速均值-16.7%,北上广深津成交量下降的尤其厉害。对于大开发商的打击力度非常大,因为一线城市是开发商的利润及销售大粮仓。
http://xqimg.u.qiniudn.com/145a5aee03c9c03fd48109c2.jpg!custom.jpg
如此下去,地产形式不妙。希望第二季度有所好转,否则整个国民经济都会
我要得瑟
部分城市的房屋供应已经过剩,这是业界共识。但全国范围内的过剩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一直缺乏数据支撑。昨天,我在国家统计局和主要省份统计局网站上查阅资料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房屋开发量的确已经过剩,而且过剩程度非常令人震惊!
如果你查阅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是看不任何异常的。根据这个报告,2013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是66.6亿平米;竣工面积是10亿平米,其中住宅是7.9亿平米。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6年要实现1亿农村人口进城,那么按照目前城市住宅竣工速度,6年可以提供7.9×6=47.4亿平米的住宅。考虑到部分老旧住宅的拆除,以及城市原有人口住房的改善,这个住宅供应量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昨天下午,当我试图比较常州、无锡、苏州、南京的新建住房量时,对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产生了疑问。因为按照常州市统计局的数字,2013年当地建筑企业正在施工的房屋面积是1亿平米。而南京、苏州、无锡的数字更大,这样仅仅江苏的四个城市,就有超过4亿平米的房屋在建面积!
打开2013年和2012年江苏省统计公报查看的时候,就更傻了:2013年江苏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
(2014-04-24 15:07)
昨天晚上聊了一下中国建筑公司层面的事情,遭到一些朋友的拍砖,可能说的有不对的地方,今天想再补充一下。我在来说一下中建股票走势层面的事情,先来对比一下五大施工央企的两家,今天主要聊一下中国建筑和中国中冶的股票。两家公司都是2009年上市的,都是施工类的央企,大盘股,非常相似。中建在09年7月份上,上市价格在6元多,中冶在2009年9月份上市,上市价格7元多。其实在2009年的时候,市场还是沉浸在牛市继续的氛围之中,包括我在内,还是对于未来的行情有一些期待,中冶上市当天就有大量的民间资金高位建仓,甚至在中冶集合竞价的时候,有人为的拔高了开盘价。当时我其实更加憧憬中冶,因为中冶有很多矿业资源在海外,我们更多的愿意将他定位成为一支准资源类股票,更加热门,而且无论是总股本还是流通股本,都是中冶小。在中冶7元上市的时候,中建已经跌倒了5元。两者相差40%多,中冶贵。对,中冶除了施工和小部分地产之外,还有大量待开发海外资源的题材,而中建只有施工,和小部分的地产,当时中建地产比例远远没有今天比例大。在上市之后的几年里面,中冶一直比中建贵,而业绩一直是中建比中冶好,中冶受国家宏观调控,钢铁供大于求的影响
(2014-04-23 21:02)
今天出了中建的业绩,202亿的净利润,非常好,很多小散也特别喜欢中建,我说了几句中肯的话,遭到有些朋友的板砖,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下中建。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建自从上市以来,经营性现金流一直是负的,不管业绩多好,都是现金流都是负的,13年也不例外。中建有很多应收账款,可能有一些以后也收不上来,存在坏账的风险。我在管项目的时候和中建合作过,分别是中建的一局和四局。四局还好,完全是转包,也就是找人挂靠,中建只收管理费,至少中建是赚钱的。一局好一些,不是转包,而是分包,问题更大,国营企业,项目经理关注的就是怎么捞钱。管理上完全是以包代管,既然收了钱,就被下面的分包全部绑架,层层分包,个人捞到实惠,公司大多数时候不赚钱或者亏钱。包工头要是不赚钱,动不动就来围你,也不可能挺中建项目经理的,中建为了中标,价格压的也比较低,最后工期又拉长,一局当时肯定是赔钱的。管理混乱,这几年中建的合同签的太多,集团的管理根本就跟不上,项目经理,总工都很年轻,总工本科毕业3-4年就可以当了,专业能力其实很差,连工程师职称还没有呢。集团根本就谈不上管理,下面的人只知道捞钱。你只要是和中建合作过一次,你就不
今天来说一下大商股份,$大商股份(SH600694)$
.大商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品种,我也一直非常关注,13年330亿的主营收入,区区80亿的总市值,不足7倍的市盈率,0.25倍的市销率,4%以上的税后分红回报,13年20%的业绩增长,在商业板块里面的估值绝对是最低的,就算和银行相比,也不逊色多少,怎么看大商也是一个小盘小市值的高回报的品种,远远好过创业板那些所谓的高成长公司,比起大蓝筹来说也丝毫不逊色,假以时日,300亿-500亿市值不是梦想,那样的话就是150元的股价,5倍以上的涨幅。就是因为股权结构的问题,投资人尤其是机构投资人对管理层不信任,才造成了目前的状况。才造成了13年股东人数比12年年报增长了将近一倍,14年1季度的股东人数还在增长。翻了以下大商的网站,居然是大商集团的网站,没有上市公司的网站,甚至没有常见的投资者关系的页面,从公司的公告中也可知,大商集团和大商股份的管理是搀和在一起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经营不区分,而公司的管理层牛钢有是大商集团的50%以上的控股股东,而大商集团真正也就占大约5%大商股份的权益股份。也就难怪机构投资者担心大商集团占大商股份的便宜。
沪港通其实就是早年的港股直通车,只是换了个名字罢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一则消息而已,雷声大,雨点小。能够投资港股的早就去投了,别说港股,美股都很多,雪球上就有很多,能够投A股的机构资金也早就来了,根本就不存在需要你开通什么沪港通,还限制一天多少量,本身就带有很强计划经济的影子,很可笑。一个账户可以同时买卖港股、和A股,首先就是解决港币和人民币兑换的限制问题,如果不解决也就是对牛弹琴。个人判断,这个消息有可能会点燃蓝筹股行情,大的空间不大。这则消息本身绝对是精神大于物质,能来的早就来了,能走的早就走了,况且个人感觉将来还有可能是走的更多,毕竟香港的市场更加的理性,会吸收我们的资金更容易,我们真正比香港便宜的也就不超过50支票,这么一涨,可能只有40家了,往深了说,感觉利空的层面更大,尤其是题材股。这个题材意淫罢了。我的结论,不必当真。但是有一点,出了这则消息,可以感觉到,政府对国内A股市场是不满意的,我认为中国蓝筹股值得长期看好。
我是地产的从业人员,这个已经改变不了了,因为学历背景以及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改变不了。我经历过地产04年的831大限,0607年的地价房价亢奋式大幅度上涨,08年的全行业雪崩式观望,08年底的全行业裁员,09年从小阳春变成创新高的不可思议的行情,从11年一线城市限购到跟着公司的脚步到了广袤的三...展开
我是地产的从业人员,这个已经改变不了了,因为学历背景以及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改变不了。我经历过地产04年的831大限,0607年的地价房价亢奋式大幅度上涨,08年的全行业雪崩式观望,08年底的全行业裁员,09年从小阳春变成创新高的不可思议的行情,从11年一线城市限购到跟着公司的脚步到了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去,谁知道三四线城市的人都去一线城市打工了,所以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一直不行,但是春节后20天是火的。其实三四线城市11年底就开始严重的供大于求,很多城市到现在也没有超过11年的房价。12,13年一线城市的继续上涨与三四线城市无关,持续3年三四线城市地产的持续低迷毫无起色,一
(2014-04-03 16:23)
最近比较闲,今天做了一下功课,对三月底陆续公布的保险巨头的13年年报做一个分析。四家保险巨头分别公布的2013年的年报,应该说各有亮点,四家保险公司的净利润都大幅度上涨。下面以小万的视角对四家保险公司做一个对比。因为保险比较复杂,今天就光说寿险部分,产线和平安的银行就先不比对了。
一、基本情况汇总:
http://xqimg.u.qiniudn.com/14526895068223fc62888791.jpg!custom.jpg
从几家公司净资产和内涵价值的增长来看,平安的上涨是最稳健的,也是最快的,超过了10%,连续很多年如此了,也难关平粉是最多的。新华次之。人寿净资产和内涵价值增长最慢,13年几乎原地不动。
新业务价值,增长率也是平安最高,太保次之,新华最差。
二、从主要寿险保费期限来看:
http://xqimg.u.qiniudn.com/14526909ec5223fdaf2e9823.jpg!custom.jpg
主要寿险保费期限来看,趸交的比例大都在下降,其中平安的比例最少,13
(2014-02-24 17:15)
业内人事告诉你房地产为什么暴利
不停的听到开发商大佬说其实地产不赚钱,不停的听说某个地方房价又涨了30%,到底开发商是不是暴利呢?今天小万来给你透露一下。
最近地产股很弱,今天一两则新闻杭州房价跳水的新闻就能让地产整体下跌6%,万科保利都是大幅度下跌,很多公司甚至被封在了跌停板上。万科以及整个地产行业为代表的蓝筹股一直在阴跌,底深不可测。很多股民都说地产的业绩那么好,那么怎么还一直跌,老板说地产赚的钱全归政府了,老百姓也不满意,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能买得起地产的客户还有多少:
作为业内人事,其实最近1-2年地产行业的确定性是完全没有问题,13年地产的业绩非常好,我们都那是因为去年的销售非常好,我相信今年的销售也不会太差,所以14年的业绩也问题不大。但是问题是,去年北上广深的土地价格已经让我们非常害怕了,所有的招拍挂几乎都要打到拐点,及竞价到保障房,几乎所有的商品房的楼面价格都是按照隔壁商品房的售价来成交的。也就是开放商如果不想赔钱,14,15年开盘的成交价,就至少需要是13年价格上涨20-30%才行。我们来计算一下,北京五环附近在02年能够40万买一套100平米
(2013-12-13 18:03)
《万如意:那些年我们曾经看好的股票》之二
今年比较闲,公司内部调动,今天就在码字,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博友的板砖。
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买过得股票90%以上当年卖掉之后今天都能买回来,不仅能买回来而其还大大的低买回来。也就是我们说的长期投资价值其实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买过的票很多都是能3折以上买回来的。长虹我就不说了。当年我记得中国高科、河南思达两只票,在我分别在17和30卖掉之后,没过几天分别涨了40%和150%,当时那叫一个毁字啊,当时我的操作思路是非常激进的,就是看好就是满仓,在99年和2000年的时候,资金量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下船之后没几天就大涨,我记得99年卖掉中国高科之后连续两个涨停,气的我去了泰山,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云海,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今天呢,除掉所有的除权和送股,都大大低于当年我的卖价,这说明了什么?
还有一只票,叫猴王,老股民都应该记得,三峡概念,96年是深圳的十大涨幅股,但是你看看现在,已经退市了。当年的猴王股性特别好,我记得我们一个营业部的老头一天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