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1辑
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ume
21
目录
主题论文——黄河上游的民俗、宗教与族群
标签:
杂谈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
标签:
杂谈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
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ume
18
目录
主题论文英国人类学三评
马克斯·格拉克曼的社会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及其仪式理论——从《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看
读玛丽·道格拉斯的《自然象征》——兼谈两个版本
标签:
中国人类学历史与神圣性环境的感知杂谈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7辑
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ume
17
目录
主题论文 '藏彝走廊'与'内外关系'的再论述
“大自在天”的传奇----墨尔多神山与嘉绒人的政治文化 张
原
藏文明与喜马拉雅区域关系史 陈 波
莲花生的归去来兮 何贝莉
两种他性----有关南诏、大理国文献中的陌生人-王与宇宙统治 梁永佳
萨满式文明
标签:
文化史新史学自由意志梁启超中国杂谈 |
近来国内讨论新史学、历史人类学之类的学者,人数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学术新名目,易于使人肃然起敬,也易于使人联想到“东施效颦”。新名目下的确帮助了学者创作出他们的佳作。但与此同时,时下与这些新名目相关的研究,却也有不可否认地存在其不尽人意之处。例如,最近一本关于文化史的英文之作被翻译出版,国内学界便热烈地讨论起文化史来。不少人会回到那本译作,以求对文化史追本溯源,未料及,过去一百年里国内前辈采用“文化史”来形容不同于其史学类型者,其实不少。其中,一个杰出的例子,是梁启超的《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时下国人所言之“文化史”,与任公当年之定义固然有所不同,可任公当年已有“文化史”之论述,缘何我辈又要舍近求远,到英语世界去“取经”?国人对于“西天取经”的热衷,恐还是好的解释。不过这点并不构成一个“禁止”我辈在“本地”找寻学问之源的理由。
梁氏《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写完于《中国历史研究法》发表之后一年(约在1922年底),其副题是“对于旧
标签:
人类学纪要中国杂谈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6辑目录
主题论文
物的“中间性”——云南诺邓盐井的交换与献祭
命以载史——对一个地方“人物”的生命史研究
从几种傣族研究看“双重时间体系”与“中间圈”的文明
边民、跨界族群与汉语人类学——围绕云南傣族研究的思考
在“周边”的文明——从《真腊风土记》看“中间圈”的延伸
跨学科讲坛
标签:
巴黎杂谈 |
Transcultura国际跨文化学院二十周年纪念暨UNESCO世界哲学日(活动日程)
危机国际研讨会
2009年11月23日
14h30-18h00 , Lycée Louis Le Grand高中大礼堂
主题:
“
14h30
15h
应答: Nicole Lapierre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
标签:
纪要文化人类学中国杂谈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4辑目录
圆桌会议
王铭铭、汪晖、崔之元、唐晓峰、李孝聪、荣新江、杨镰、王连茂、杨念群、王建民、潘蛟、龚荫、郭丽萍、强世功、杨正文、刘正爱等
跨学科讲坛
Thoughts on Postcoloniality and Modern Chinese
Religiosities
追忆
藏学家王尧教授访谈录
会议纪要
“陶云逵与中国人类学中的德国影响”读书研讨会纪要
“葛兰言、中国学与人类学”研讨会纪要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n
标签:
认识主体列维-斯特劳斯天下他者杂谈 |
列维-斯特劳斯无需失望:关于“非西方”与他者认识
半个多世纪前,在以“民族学的未来”为题的讲座中,大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敏锐观察到了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对象的非西方(主要是拉美、非洲)民族的心态;他说:
从客观上看,这些民族正在转型,他们的文明正在逐步向民族学长久以来就没有能力研究的西方文明靠拢。[1]
他接着说:
更加严重的是,从主观的角度看,这些民族对西方人种的政府表现出愈加强烈的憎恶。所有这一切就像被研究的民族对民族学进行诅咒,使其濒临这样一种绝境:一些民族从地球表面上迅速消失,从肉体上逃避民族学的检验;另外一些民族尽管欣欣向荣、人口兴旺,但从道德上拒绝把自己当成民族学研究的对象。[2]
列
标签:
宗教民族志忧郁的热带人类学斯特劳斯欧洲杂谈 |
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
人类学界的“牛人”,多将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别人的论述的评论上,在承前启后中,别开生面。
研究一门学科,要先把握它的精神面貌,而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也是阅读与评论。然而,这并非是说,我们要拘泥于泛论,也并非是说,个别原典,不能呈现学科的一般精神;我们其实也可以采取一种相对简单的做法,像从事民族志研究那样,从个别看整体(特别是当个体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情况下)。
人类学中能使我们透过个别看整体的著作有哪些?
经典的民族志之作,确还是值得推崇的。这些作品不宣扬泛论,而以平实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那些“遥远的地方”人文世界的丰富内涵,让带有自身文化观念的作者,与“遥远的地方”之间换位,在“遥远的地方”的叙事中融入作者的种种设想,使作者的观念,在“遥远的地方”得到表达。可是,民族志的意义,并非那么容易把握。它们的作者,经常为了叙述的“科学性”,而牺牲作者身份与思想的呈现使人无法理解那些被民族志堆砌的事实到底要说明什么。
于我看,相对于大量存在的民族志之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