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很能说、很敢说。如果一直说战略、说愿景、说高大上的话题,那周鸿祎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神级人物,完全可以和马云PK。
但是周鸿祎懂技术、懂产品,不甘心只做精神领袖,不愿意空谈虚无缥缈的战略。有时候技痒难耐,忍不住要秀一下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功底。战略和愿景,是大道理,更多属于精神层面,成功人士怎么说都有理。而技术和产品,需要小决策,总可以对比衡量,稍不注意就会被人抓住把柄。
红衣大炮最近阴沟翻船,哑火了一次。问题不在大道理,而在小决策。
周鸿祎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力挺“互联网思维”。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不惜“自曝家丑”,拿自家的路由器当做反面案例。周鸿祎列举出了360路由器的三大错误:外形小巧、内置天线、网口太少。
第一感觉,周鸿祎在说反话,也许是推销路由器的新手段。互联网和娱乐圈早就融合了,互联网自曝家丑,也许是借鉴娱乐圈散播不雅照,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看了周鸿祎郑重其事的解释,又不太像演戏。真相究竟如何,谁知道呢。
错误之一,外
中国政府近期对奥迪、克莱斯勒、奔驰、微软、高通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特别是7月29日、8月6日连续两次突击检查微软,包括微软多地分公司和外包公司,一时引来外界众多联想。
抛开是非对错,反垄断本身是一种强势行为,是对等条件下的一种对抗。
反垄断,是维系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手段,也是企业从乡村走向世界的必修课。被调查的几家跨国企业,早就身经百战。面对政府调查,应对措施相当成熟、合理、高效,值得大看热闹的国内“土鳖”企业观摩学习。
为什么要反垄断,是因为国家和企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国家的实力和战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的行为和发展。某个国家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钳制其他国家的行业或者企业,就要做好被其他国家钳制的心理准备。都说打狗看主人,打别人的狗,小心自己的猫,因为两个主人势力相当。对等的实力,才会有国家与国家的对抗。
为什么要反垄断,是因为巨无霸企业的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了某个市场的健康。反垄断的前提,是存在某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市场。很少有哪个第三方国家针对波音、空中客
锤子科技的商业运作相当成功。
2012年5月公司成立,并确立企业的使命是:用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打造用户体验一流的、具有情怀的、数码消费类产品(智能手机为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2013年锤子科技A轮融资7千万元人民币,公司估值4.7亿;2014年B轮融资1亿8千万元人民币,公司估值超过10亿。2014年5月20日,锤子手机发布会成功召开,正式推出精心打磨两年的首款产品:锤子T1,同时确定了产品价格和上市时间,并接受预订。不管是罗粉,还是罗黑,都开始期盼7月8日锤子手机发货的那一天。
如果一切到此为止,将会是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
相信有很多写手,已经准备好了煽情泪点:老罗,一个成功的英语老师,怀揣伟大的梦想,毅然投身疯狂的互联网。在这个疯狂的时代,专业不是问题、资本不是问题。只要深刻地了解人性、抓住了用户强需求,就能获得疯狂的成功。
事实上,考虑到老罗的个人品牌、资本的鼎力支持、Android的日益普及、手机代工的成熟稳定等因素,锤子T1在国内市场销量达到20万部,应该很
目标,特别是企业的目标,不能仅仅是一种“愿望”。描述目标,如果用的是:希望、应该、最好、大概等等模糊主观的词语,这样的目标形同废纸,根本无法变成切实可行的工作。
谈论目标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提到目标的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联的、有时效的等等。这五项原则,还没有完全统一,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总体上,都是为了让目标变得清晰、明确、可行。尤其重要的,是有了可以评测的最终成果。
从目标、到成果、到考核,这是一条相当自然的演进之路。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同时,提出了“自我控制”,也许就是为了避免企业从目标管理、直接滑落到绩效考核。
德鲁克用了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航空公司的飞行时刻表和飞行计划。
比如,中国国航CA1835航班,早上08:05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发,10:15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全程1178公里。
飞行时刻表,时间准确到分钟。没有任何含糊,明晰易懂,而且很少改变。乘客和飞行员、航空公司和机场后勤,都要根据飞行时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作为一个管理概念,早已尽人皆知。有意思的是,德鲁克在同一本书、同一章节、同一标题、同时提出的“自我控制”,这一概念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在德鲁克那里就像孪生兄弟,总是同进同退,互不分离。为什么我们更看重“目标管理”,有意无意忽视了“自我控制”呢。
也许可以武断地说,管理,本质上是和人的“劣根性”作斗争。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往往更看重自己的利益。有了佛家所说的“我执”,不经意间就会:对他人严厉、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目标管理,对自己放松自我控制。
的确,我们更容易接受对他人、对外部的目标管理。不太容易接受对自己、对内心的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尽可能设定量化的绩效成果,让工作不再模糊,让结果清晰可见,极大地减少了事后推诿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目标管理天生就带有“控制”的基因,“控制他人”的基因。
德鲁克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第一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时候,立即就
标签:
设定目标
组织实施
衡量考核
激励沟通
培养人才
|
分类:
企业管理
|
哪些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这个问题是管理的首要问题。
根据德鲁克的总结,管理者只有五项工作:设定目标、组织实施、激励沟通、衡量考核、培养人才。这五项工作,刚好构成一个闭环。
设定目标。关于目标本身,已经有太多讨论。目标的重要性、目标的Smart特征、目标的长期性和短期性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设定自己、员工、企业的目标,始终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
前段时间Google公开了内部OKR考核机制。庞大的谷歌,采用轻量级的OKR,估计会跌破很多管理专家的眼镜。OKR,设定一个目标(Objective),包含几个关键成果(Key
Result)。可以简单地说,OKR就是设定目标,目标分为两级。不是一级、不是三级,把目标拆分为两级,细究之下,相当符合人性。
组织实施。设定好了目标,就要投入资源去完成,这是一个动态的组织实施过程。组织实施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有没有合适的员工,有没有合适的带头人。如果没有,是内部调配、外部空降、还是从老员工中培养。人员的汇报关系,必须一开始就非常明
一觉醒来,上届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完败在智利队脚下。赛前的夺冠大热门,小组赛两连败。进1球,丢7球,得0分。以这样一种近乎耻辱的方式离开世界杯,实在是匪夷所思,跌破一地眼镜。
当然,赛前没想到,赛后一定想得到。铺垫盖地的专家,携带着铺天盖地的专业分析,正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很难说这些分析不专业、不准确,因为比赛就在那里。从已经发生的现实中,选择一些片段,进行一些推演,得出一些结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最难的不是事后总结,而是事前预测。相信全世界资深足球人士,加在一起都赶不上一名神一样的新浪网友。该网友赛前投注200元,两场比赛不光猜对了结果,还蒙对了比分,最后赚了20万。不要看轻网友的胡乱猜测,就像不要看重专家的赛前预测。因为两者和实际的距离,几乎同样遥远。
单看本届世界杯的表现,西班牙豪门已经彻底没落。2008年强势崛起,两届欧洲杯冠军、一届世界杯冠军,再到此次惨败。六年时间,天翻地覆。无论专家还是球迷,面对神庙的轰然倒塌,谁不茫然失措呢。六年间发生了什么,让西班牙战车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最近一段时间,各行各业都在“叫嚣”互联网思维。似乎不引入互联网思维,家电业危在旦夕、饮食业无路可走、教育界日落西山、娱乐界暗无天日。
的确,互联网思维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大趋势,极有可能给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谁在这一周忽视互联网,谁就可能在下个月被淘汰出局。在近乎恐慌的气氛中,企业家们不得不拥抱互联网,不得不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
光有互联网思维肯定不行,必须把思想变成行动,这一步往往会难住绝大部分思想者。思想不能变成行动,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问题不在变革的动力,企业家恨不得立即投身互联网洪流之中;问题在于放弃的决心,这才是生死成败的关键。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第3章“变革的引导者”,在谈及“变革原则”的时候,德鲁克认为变革的第一原则是:放弃昨天。
为什么“放弃昨天”是所有原则的基础呢,道理本身不复杂。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人才、资本,还是时间,都极其有限。不放弃昨天,意味着必须为昨天继续投入资源。此时此刻,再怎么强调互联网思维、再怎
5月20日,锤子手机正式亮相。老罗团队深耕两年,产品从无到有,团队勇气惊人,成绩也很亮眼。从发布会视频和图片看,锤子手机已经很有特点了。但是,在这个智能机泛滥的时代,要推出一款让人惊艳、让人非买不可的手机,已经千难万难,需要的资源也远非一个初创企业可以承受。
iPhone每年都在升级换代,全球销量接近天文数字,不可谓不成功。可是iPhone新产品对业界的冲击,再也无法达到2007年的高度。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得利容易,求名困难。要想名利双收,不仅需要乔布斯那样的人,还需要iPhone一代、iPad一代那样划时代的产品。两美兼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硝烟四起的智能机市场,iPhone一骑绝尘,三星Galaxy的S和Note系列、索尼的Xperia
Z系列,特点异常鲜明,抢去不少眼球。而国内市场群机混战,数十个品牌拉拉扯扯,看不出谁有绝对优势。
锤子科技入行搅局,时机是否恰当呢。三大原因,不能否定锤子的抉择。
第一,机不可失。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是“机”的天下。智能手机,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巨大市场。现在进入
吉姆.柯林斯《再造卓越》,研究了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特别关注了一些历史上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基业长青,反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历史长河之中零落做泥碾作尘。
和企业相关的话题,总是复杂难解,几乎得不出什么简单通用的结论。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也不得不再三提醒管理者,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但本身并不是科学。成功、抑或衰落,这样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注定了没有科学般准确的答案。
事实上,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机缘;衰落的企业,也各有各的不幸。
无论是成功学、还是衰落学,都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选择性失明”的误区。比如,先有结论“创新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就从历史上的成功企业身上,寻找“创新”的例证。同时从历史上的衰落企业身上,寻找“不创新”的证据。整个论证过程,有理有据,激情四溢,似乎无可辩驳。
而实际情况也许完全相反,因为真实的信息远远比选择出来的多样。成功企业身上,确实有“创新”的例证,但是稍微仔细一点,绝对可以找到“不创新”的证据,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