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铭炒股乐园
陈铭炒股乐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23,782
  • 关注人气:11,5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动要演变成趋势靠量和气势

(2019-07-15 15:39:00)
标签:

异动要演变成趋势靠量

分类: 股票

异动要演变成趋势靠量和气势

今天早盘原本的低开低走在10点左右统计局的发布会召开时,受到公布的数据的意外大好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不少原先的强势板块引领指数大幅异动向上。分时图上出现了巨大的上豁口。量能也有所放大。各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放量双阳包阴的良好现象出现。现在各大指数的5天线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放量拐头向上的现象;各大指数的日线柱状体也都拐头向上运行了;再加上有些指数的周线级别柱状体也都已经拐头向上运行了。之前已经形成了的震荡下跌趋势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抑制和改变。可以利用盘中回敲分时图均价线附近的机会,针对于那些多周期柱状体已经得到放量拐头向上现象确认的板块和个股进行分仓买入,超短线、短线参与一下。但是后期能不能形成震荡上涨趋势行情,还得主力们愿意持续用钱去主动性向上不断买入才可能将震荡向上行情保持住和进一步得以确认。

后期我们就只要重点关注那些能够获得政策面利多实质性支持的、并且能够真正地提前指数先出现60分钟和日线以及周线走势图上的MACD指标当中的柱状体,都同时出现放量拐头向上的这种再度启动的确定无疑买点信号的现象的、已经必须要下重手进场激进做多的个股。他们才是会领先于市场向上形成趋势行情的真正值得我们下手去在其分时图均价线附近分仓买入的绝佳短线该买入持有的优质品种。

我一直在说:针对于市场中涌现的强势股而言,应该是在其日线,周线、月线我的顶指标数值都到极高位时超短线短线最起码先抛一次,然后在其60分钟、日线,周线、月线柱状体任何一次又开始再次同步拐头向上的放量攻击之时,再到其分时图均价线附近分仓买入。然后在其日线,周线、月线我的顶指标数值又都到极高位时,或出现60分钟死叉时超短线短线再抛一次,以此类推反复操作。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切换好买卖节奏,使得自己的投机效果能够更主动和更有效。

现在激进的、有极强纪律执行力的股市参与者,当然还可以利用指数或个股5天线是向上时、指数或个股的日线柱状体是向上时、股价还能够持续放量站在5天线上方时,在出现60分钟、日线、周线、月线这四个时间周期的柱状体又开始同步拐头向上时,及时参与风口板块当中的极强势股或强势股的短线炒作,在其分时图均价线附近去分仓买入。顺应趋势短线再做一把算一把。

稳健的投资者也不妨从现在开始就必须有选择地根据不同个股的走势状况,在那些冲高过猛的个股的上豁口处抛;在其到了前期高点附近抛;在其反抽到分时图均价线附近抛;在其出现死叉时抛。在恰当的时机主动降低仓位、锁定利润、降低风险也是当前必须要做的事。没看见标的物4个时间周期的柱状体都同时放量拐头向上前不要轻易进场。

正因为我是时刻尊重主力对走势的决定权的。所以才会在“四位一体操盘术”的完整买卖操作体系框架下,设计制作出这套简单直观的不得不服模型显示,来清晰的看清楚每个个股和板块以及指数的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才能够及时的知道应该把重点放到那些个股上去赢取属于自己可以获得的无风险、小风险利润。“不得不服”智能显示选股模型是嵌入在通达信交易软件里使用的,把买卖预警信号集合在同一页面上,非常简单直观,每一个个股的高低转折拐点和起涨点以及波段顶点都清晰的在短期、中期、长期走势图上予以了及时的标识出来。能够完美的让每一个使用该模型的股友,都能够清晰准确地根据其指示来及时有效地进行相对应的操作。以便达到高位及时抛出,从而规避下跌趋势,并在下跌趋势结束时及时精准抄底,上升趋势出现时及时买入、大牛股飙升初期及时跟进。所以才会不管指数环境有多差或多好,我们还能够及时乘在会涨、还在涨的股票上获利。买入后我们再根据市场的未来真实走势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持股和卖出步骤,来及时地跟对市场的买卖真实节奏。

    任何时候买入任何个股以后要么等到其上涨到满足最高点卖出法条件时高抛一下再说;要么在何时出现60分钟走势图上死叉现象时;要么在何时出现跌破5天线并且跌破5天线时还出现柱状体向下拐头现象时,先止赢止损抛出一下再说。

想了解怎样学会用好“四位一体操盘术”来为自己实战操作保驾护航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4df7ea0102va38.html此链接中内容经常有更新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