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解析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自《周易。系辞》,为孔子总结的两条重要自然规律。
何谓“方以类聚”?“方”指方法、技术、法术,王弼释曰:“法术有类”。以笔者之理解,凡种稻、或麦、或菜、或果、或药材,属治土稼穑之术,归为一类,曰“农”。譬如:北朝贾思勰作《齐民要术》,教导人们资生之法术,以农耕之法为重,以至醯醢之法,总计九十二篇,束为十卷,即是以方归类。周朝《考工记》为工师考绩之书(笔者于《中国陶瓷实录》中作了考证),其序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五材”指木、金、皮、玉、土五种材料,百工是掌握治理五材法术的工人,他们审五材之曲直、方面,定夺其所宜,而制成各种器物,曰“工”。
如此而推,又有畜牧、染织、酿造、教育、管理等大类,治理对象各不同,所用方法各异,于是各自分类。大类
让之有余,争之不足
****王奇,字子异****
古道尚让,曰“不争”,又曰“谦让”、“礼让”。古道淳厚之处,首推“让道”!礼让可大可小,随时随地。小让,如行路时让道,乘车时让座,买卖时让利;大让,如为官让贤,君位禅让。
古时孩童启蒙,始于敬让长者。《礼记》训曰:“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意思是:儿童八岁始,凡进门、出门皆让长者先行,入席时让长者先入座。孔融四岁而让梨,懂得礼让兄长,故为世代称道。
舜帝在卑微时,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注:田畔);渔于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注:水域)。为何?舜善让,民受其感化,不争利而相让。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指君子矜持能守,守其正,因而不与人争。老子亦主张谦让,曰:“不敢为天下先”。
尧帝有十子,不传帝位于其子,而
古之道理多可入画,以物象明人事也
***王奇,字子异***
我们自小读书、写作,学到一种重要方法称“比喻”。用比喻来阐述观点,如形象悬于眼前,道理深入而浅出,易于大众理解。比喻之用由来已久,《诗经》中比比皆是,如《鱼藻》、《鹤鸣》《硕鼠》等。尧舜等上古帝王在衣服上绣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十二种图案,寄托寓意。《易经》义理精深,其实取卦象作比,孔颖达注曰:“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
我们祖先的智慧高远,既能明察天地(自然)、人伦间的诸般道理,且又擅长用物象作比兴或譬喻,明示其中奥妙。前者为“感物言志”,后者为“以物象而明人事”,孔子称之为“取譬”,《文心雕龙》称之为“比兴”。
本该是“城”,怎就变成了“市”?
王奇,字子异
儿时家居南昌青云谱,属城乡交接地,邻里因公干、探亲访友去市中心时皆称:“进城”。年少的我听着觉得怪新鲜的,因为南昌是“南昌市”呀。而今已虚长几岁,回想起来则不免兴叹。
城,《说文解字》释曰:“以盛民也。”即容纳众多人口之地,且皆有城墙围护。城亦有级别,国之城为“京城”或“都城”,如长安城、北京城;州府之城为“府城”,如太原城、杭州城;县之城为县城,如番禺县城、平遥县城。
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自古为南方一大都会,有“洪都”、“洪城”之雅号。自汉,此地为豫章郡之治所;隋唐时改“郡”为“府”,乃为洪都府治所,故王勃《滕王阁序》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说。元更名为“南昌府”,明清一路沿袭。民国之前的南昌
地理篇:山川
王奇,字子异
土高有石曰山。山顶曰巅,山脊曰冈,山足曰麓,山穴曰「山+由」,山边曰崖,山坡曰坂。大而高之山曰嵩;小而高之山曰岑;卑而大之山曰扈;锐而高之山曰峭。海中之山曰岛,小岛曰屿。
名山数“五岳”,《尔雅》云:“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纂要》云:“嵩,泰,衡,华,恒,谓之五岳”。五岳之选,不因其高,踞中国之东、南、西、北及中央者得其称,故谓之“山镇”,以泰山为之宗。此外天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庐、武当,皆天下名山,灵秀异常。
水穿地成流为川,川为象形字,如水之流行。或曰:水聚而成川泽。关中有泾、渭、灞、浐、鄷、镐、潦、潏八水,别称“八川”;河南有河、洛、伊三水,别名“三川”;巴蜀有岷江、沱江、黑水、白水,故名之四川。中国地势,西北高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