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ebinxiaoxiong
shebinxiaoxi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968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致良知之三义

(2019-02-25 21:29:33)
标签:

杂谈

爱灵魂

生活

思考

文化

分类: 思考

一天静美而恬淡,欣欣然又是一天。一天中能拥有些许静默澄心的时光,是多么隽永唯美的风景啊。此时此刻有那么几分感怀,坚持无事袖手谈心性也好,坚持始终如一地敬畏日月星辰与真善美也好,总之自己一直对看不见的智慧由衷热爱与感兴趣。今天借着研读王阳明最有造诣的弟子“二溪”的文字,重温一下牟宗三先生讲王阳明致良知的三义。有时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非常恰切的,因为我们的头脑总是“忘记”,温故而知新是必须地,正如没有现成的圣人摆在那里,也没有现成的良知引导我们,都必须独悟、自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之三义

王龙溪与罗近溪是顺王学而调适上遂者,论者谓龙溪笔胜舌,近溪舌胜笔。王龙溪,心思灵活,颖悟过人,更为高旷超洁。四有四无皆可说,顿教渐教亦可说,四句教是彻上彻下工夫亦可说。罗近溪,更为清新俊逸通透圆熟,平常自然,洒脱见趣。所谓微谈巨沦,所触若春行雷动,虽不素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朗,道在眼前。而顺龙溪与近溪之路走,若无真切工夫与确当的理解,亦可有病。顺王龙溪之风格,可误引至“虚悬而荡”,顺近溪之风格,可误引至“情识而肆”。然这病是人病,非法病。

《王龙溪语录》卷一《抚州拟砚台会语》中有一段云:先师首揭良知之教以觉天下,学者靡然宗之,此道似大明于世。反在同门得于见闻之所及者,虽良知宗说不敢有违,未免各以其性之所近拟议搀和,纷成异见。有谓良知非觉照,须本于归寂而始得。如镜之照物,明体寂然而妍媸自辨,滞于照则明反眩矣。有谓良知无见成,由于修正而始全。如金之在矿,非火符锻炼,则金不可得而成也。有谓良知是从已发立教,非未发无知之本旨……此皆论学同异之见。差若毫厘,而其谬乃至千里,不容以不辨者也。寂者心之本体。寂以照为用,守其空知(寂)而遗照,是乖其用也。见入井之孺子而恻隐,见呼蹴之食而羞恶,仁义之心本来完具,感触神应,不学而能也。若谓良知由修而后全,挠其体也。良知原未发之中,无知而无不知。若良知之前复求未发,即为沉空之见矣。 

罗近溪《盱坛直诠》:此心之体极是微妙清,纤尘也容不得。世人若不解事,却使着许多粗重手脚,要去把搜寻。譬之一泓定水,本可鉴天彻地。才一动手,便波起明昏。世人惟怪水体难澄,而不知自家乱去动手也。罗近溪《盱坛直诠》上卷:子因一友谓吾侪今日只合时时照管本心,事事归依本性者,反复订之而未解。时一二童子棒茶方至,子指而叹之曰:君视此时与棒茶童子何如?曰:信得更无两样。顷之,子复问曰:不知君此时何所用功?曰:此时觉心中光光晶晶,无沾滞。子曰:君前云与棒茶童子一般,说得尽是。至曰心中觉光光晶晶,无有沾滞,说得又自己翻帐也。此友沉思久之,遽然起曰:我看来并未翻帐。先生何为此言?子曰:童子现在,请君问他心中有此光景否?若无此光景,则分明与他两样矣。曰:此果似两样。不知先生心中工夫却是何如?子曰:我底心也无个中,也无个外,所用工夫也不在心中,也不在心外。只说童子献茶来时,随众起而受之,已而从容啜翠,童子来接茶瓯时,又随众而与之。君必以心相求,则此无非是心,以工夫相求,则此无非工夫;若以圣贤格言相求,则此亦可说动静不失其时,而其道光明也。其友乃恍然有省。

王阳明致良知之三义

由此重温牟宗三先生讲王阳明致良知当该有三义:其一主观义,二客观义,三绝对义。主观义可以阳明的咏良知诗之首句“无声无臭独知时”来了解;这独知的知便是良知之主观义。这知是由《大学》《中庸》说慎独一观念而来。中庸说慎独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段。大学说慎独,是从诚意说。这是儒家作道德实践最内在的工夫,这种最内在的工夫,其他各大教很少能接触到。这独知之知是知什么呢它是知是知非,是知它自己所决定的是非。故良知是内部的法庭,这是良知的主观义。若无此主观义,则良知如何呈现我们便不可知,良知知是知非便可惊醒其自己。若不通过这惊醒,良知是空的。良知便在当下知是知非中呈现。康德说良心是内部的法庭,与阳明所说一样,但康德只说到这里,等于良知的主观义,还不是良知的全部。良知还有客观义与绝对义,主观义是独知知是知非这一活动,客观义便不只是知是知非的活动。从活动说是主观义,客观义要通过“心即理”来了解。良知之活动同时是心,同时亦是道德的理。良知所知之理,即是它自己所决定,不是外在的。一说到理,良知便是客观的普遍的及必然的,这才可成为客观义。但这点康德不赞成,故康德所说之良心只是知、不是理,只是我们感受道德法则这感受性之主观基础。那给予我们道德法则的是自由意志,不是良心。这使心与理为二,与朱子同,良心只是感受法则。故我常说康德是朱子王阳明之间的形态;比朱子进一步,但未达孟子陆王的程度。
  理不是良知的外在对象,理是良知本身所决定的。良知本身即活动即存有,于知是知非说活动,于理上说客观意义,而说良知是一being(存有)。这二种意义照阳明说是说明道德的可能,以此二者开出道德世界。阳明的四句教,都是说道德及解答道德可能及如何去实践。儒家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道德如何可能(道德底先天基础)及如何实践之问题。实践底目的是与天地合德而成圣人,这便是儒学的核心问题。但良知并非只此二义而已,此二者只开道德界,这一义开“存有界”。这绝对义可由阳明的“此是乾坤万有基”来说明;这良知不单是在我们的生命内呈现,它虽在我们知是知非中呈现,但不为我们的个体所限,它同时是乾坤万有(宇宙万物)底基础。这是良知的绝对意义。这不只说明道德之可能,同时说明一切存在都以良知为基础。道德是说应当,故一决定,便有行为出现,良知一决定,便要实践,由不存在而至存在;由此扩大,宇宙万物亦如此。故良知不只是道德底基础,亦是现实存在之基础。但应有未必实有,而存在是现实存在;在道德形上学看,良知不只是应该的决定,亦是存在之决定。主观客观二义,只限于人类的道德范围,但良知在阳明说来,便要说到山河大地,而说良知是存在之基础;他说心外无物,这并非是他个人的见解,是为宋明儒所共许的。一切都在良知之心中呈现,离开良知,一切都不存在(由存在到不存在),有良知存在的地方,一切方存在(由不存在到存在)。由此便说良知之存有论的意义。存有论一词是说明存在,较为笼统,我们加以决定化,曰良知底存有论意义。到这里,从孔子直到阳明,都显然含有一形上学的意义(程朱说理亦然)。这须由“天”字来体验;这“天”是儒家超越的意识。任何一大教,不管是什么形态,都不能无超越意识;如丧失此意识,便无法开展;近人说中国学问,往往藉口平实,以为圣人之言,只如家常便饭,那有如此玄妙呢?但圣人之平实,谈何容易,并非你我之平实也。道不离家常便饭,但亦不只是家常便饭;但中国士人,好现实,以平实来否定对超越的向往,这是不对的。他们听到超越的天便感到讨厌害怕了。顾亭林便说性与天道,连子贡都不可得而闻,平常人那可随便说呢?于是便以此批评宋明儒。近人则以科学来作护身符,而不敢说天,故近人常要把天拉掉。这“天”怎可拉掉呢?“上达天德”“知我者其天乎”等语比比皆是,岂皆可废除乎?这真是“无法无天”了。聪明人每被世俗所惑,其实科学并不与天相违也。拉掉天便如同去掉头,如俗语所说缩头;故外人说儒家只可通用于人伦日用,故是有限,而超越义不够;外人如此说也就算了,但我们自己便不该如此说,这对中国文化是不利的。这必须通透,圣人非只是吃茶者也。

王阳明致良知之三义

  阳明明显说“此是乾坤万有基”,有人问他这话何解,怎么说到天地万物上去呢?近人顽固偏执至无以复加,说这是因袭传统的老话,非阳明本身的思想。但传习录中,这样的话多得很,怎可说是因袭的呢?良知有绝对义,这固含有一形上学;但亦因它有主客二义,故其形上意义是在道德实践上含有的,这种道德的形上学,我们叫做“实践的圆教下的形上学”。一定要通过道德实践来了解,道德实践的目的要在成圣,成大人。易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明道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不管哪种说法,必实践到这里,即必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用佛家语说即是圆教。从实践过程而达到最高境界,便含有一道德的形上学,由实践而使仁与良知达到心外无物之境地,到这时由实践所呈现之本体(仁、良知)便成为一绝对普遍之原则,这不是凭空说的,是以圆教下的实践呈现而说的,不是离开实践而凭空想像出来的。若非如此,则形上学便无真实性,而可随便说,可说水、火、风是宇宙的本体,而不能说是仁与良知。一切都是猜测,如何能有必然性呢?这种猜测的形上学,在西方哲学言,是康德以前的形上学,都是猜测、独断,而无必然性;这些形上学,我们称之为观解的形上学(theoretical metaphysics),普遍说是理论的形上学,但Theoretical一词,拉丁原义是站在一旁来客观了解对象之义。康德便问这种观解的根据是什么,这便全部垮台了,故西洋哲学史自出现康德后,说形上学,便要说实践,由实践立场说形上学,实践与知解相对,这便与儒家相同。故有人说康德是德国的东方圣人,故站在基督教的立场,是不喜欢康德的。人类的智慧,于此可见有共通处。康德有其基督教传统,故名为“道德的神学”,而我们却说“道德的形上学”圆教实践下的道德形上学。这是有其必然的,非猜测独断的,亦无惧于科学,与科学并不相干。天地间之事情有本有末,知解与实践可以分开而两立,而实践是本,有其优越性……

王阳明致良知之三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