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城隍庙

标签:
旅游 |
恰逢立冬的那天,从宁陕县城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行驶 5公里的老城村,来到了号称金鸭浮舟的宁陕城隍庙。
《宁陕城隍庙简介》记载着:城隍系道教祀奉的护国安邦惩凶安良之神。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就有水(即隍)庸(即城),据说城隍便由此演化而来。道教的经书载,城隍神“威灵显赫,圣道高明;司分善恶,部领山川;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判阳断阴;祈福禳灾,驱邪治病;保国安民,普救生民。”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为祀典。明代,城隍信仰达到极盛,城隍庙遍及全国。
由此而知宁陕城隍庙距今有223年了,属佛、道两教合一的庙宇。在庙宇正门的西则,有一石桥与老城连接。地形呈南北两头尖,中断开阔而伸长。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33.5米,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整个庙宇座北朝南,前后贯通,南端是城隍庙的前山门。距前山门约10米是一座戏楼,座南朝北。戏楼前是 200平方米的观戏场地。紧接着便是城隍庙的庙门。历代古石碑,镶嵌在东西两端的院墙上。在后园中又修建了八卦图和东、西两间厢房,分别是书画展厅和文物陈列室。北端是一道后山门,门内两边各有一棵盘龙古松,被形象的称为船头桅杆。
宁陕城隍庙历经47次洪水而安然无恙,宁陕中学高一学生蒋琦、易优蓝、齐笑冰,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11月,他们聚到一起,揭开了“金鸭浮舟”之谜,并荣获了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他们在勘测到,距城隍庙船头(北端)64.8米处有一块巨石,高出水面1.46米,长7米,前端最宽处为4.5米,从西侧看酷似一头四肢没入水中的犀牛身躯,与巨石相邻的南侧数十米范围内,有十多个巨石组成的巨石群。这些巨石的共同特点是露出沙洲的部分虽不很大,但埋入沙中的部分非常巨大,这些巨石经历多次大水,位置从未挪动过。通过测量、观察和分析认为:以犀牛背为“龙头”的生根石群,相当于我国古代水利杰作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在分洪导流,保护城隍庙庙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出的结论是:“金鸭浮舟”现象是激流经过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所形成的,表明宁陕城隍庙的选址是地貌学、水利学、建筑学知识融会贯通而成的趋利避害的典范,对现代近水及河心建筑的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作用,“金鸭浮舟”是近水建筑的杰作。
↑在庙宇正门的西则,有一石桥与老城连接
↑城隍庙外景
↑城隍庙正门
↑走进正门看到的石碑和戏楼后墙
↑道士讲述宋代的石碑
↑悬挂着“行善降幅”横匾的二进门房
↑城隍庙——大殿门框上横批“惩恶扬善”,上联“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下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的对联
↑庙宇的山墙
↑后院的太极八卦坛——道长讲解道教、易经、养生等知识:人生长久,须做到,遇事忍三分,吃饭欠三分,对弱顾三分,三三得九,就可长久。叮嘱要“清心寡欲,隐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