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猫在村里
老猫在村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59,830
  • 关注人气:3,1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里还熟悉,哪里已陌生?

(2006-03-06 00:15:43)
分类: 猫村闲聊
哪里还熟悉,哪里已陌生?
 
有人说,中国的城市永远处于变化和动荡之中,永远说不清一个城市究竟是什么味道。我想,这在北京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近的变化,当属在东直门一带。前几年我还在那边上班,闭着眼睛都明白哪条路通哪个方向。可这回我在那边迷路了,原因是这里正在新建立交桥,原有的道路,突然间变得面目全非。我小心翼翼地开车经过,左顾右盼,仿佛是来到了陌生的地方。最终,我还是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绕了个大弯子,才回到正道上。
我算得上是北京的“原驻民”了,出生在这里,小学到大学到工作也一直在这里。有很多我们小时候喜欢的街道,现在早就不见了。和大多数近十年甚至近一两年来北京的“移民”一样,这个城市对我是陌生的。这种感觉很微妙,总是刚刚熟悉一条街,刚刚对这个地方产生亲近感,刚刚认识小店里的掌柜,刚刚习惯去一个书店看书,这条街就变了,需要你重新适应。好多人都说,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北京城只是个用来拼命和消耗的城市,没有根的感觉,最终的归宿不是这里。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城市变化太快了,仿佛一夜之间,总有些上百年的胡同被夷为平地,接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来到这个地方,一下子就愣了,没了安全感和依托感。那种别扭是很难形容出来的。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都市,它们比北京大,或者不如北京大,它们也在发展,但有一些地方,是几百年不变的。去巴黎,你就知道该在哪个咖啡馆呆着,每天下午总有一个老人在那里呆坐,那是固定的风景,也是城市的灵魂。去纽约,你也知道什么商店在卖什么牌子的衣服,那个商店永远会在那里,招牌、衣着,正午照射过来的阳光,都和几年前你来的时候一丝不差。国内的城市有很多也是这样,比如去天津,去洋货市场,哪个摊位卖的什么,和哪个老板能多砍点价钱下来,心中都有数。而在成都,我总喜欢去同一个茶馆,坐在同一个桌子上,泡上一个下午——十年前,我和我的同学们在这里疯玩,打牌,那是属于青春最后一段难忘的欢乐时光,之后大家就纷纷结婚生子,开始了琐碎的、物质的生活。
可北京没有这样的地方,所有能想到的、怀恋的角落,现在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变化是如此频繁,甚至让人来不及反应。昨天还是可以左转的街道,今天突然禁左了;昨天还是可以加速通过的区域,今天突然出现了红绿灯。发现了一个好饭馆开张,进去帮人家“剪个彩”,当了第一名顾客,拿到了第一张“VIP卡”,几个星期后再去,饭馆不见了,变车工了洗衣店。
就说说三里屯吧。我上中学的时候,就住在南三里屯,三里屯二中的旁边。楼下是副食品商店,另一侧是个幼儿园。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中学出了中国女排的主力二传手,我还知道,每天下午副食店里都会来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那时候才流行喝啤酒,散装的生啤买不到,很多人就用有股肥皂水味儿的“格瓦斯”代替啤酒,因为它倒在杯子里,颜色以及涌动的泡沫像极了啤酒。可后来我搬家了,等我再回去看时,副食店已经改成了酒吧,也就是一度非常出名的“乡谣”酒吧。再过一阵,周边的楼房被拆掉了,我每天骑车上学要路过的那条林阴小道也拆了一半,充满了肃杀之气,只剩下我住过的楼,还有“乡谣”,孤零零地呆在那里,想必,它们也存在不了多长时间了。
我并不反对城市的现代化,我也希望街道上出现整齐的方砖、艳美的花坛,可我真的不习惯这种摧枯拉朽式的开发,似乎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当然我这样的小情调根本算不了什么,多少年代更久远,甚至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建筑,都在所谓的城市开发中荡然无存了。可这里面难道不存在急功近利吗?不存在重复与浪费吗?不存在对城市历史和居民心态的粗暴与蔑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北京是一个永远熟悉不了的地方,每天我都要接受新的街道,想安静地坐下来,缓一口气都不行。
一个城市,总应该有一个灵魂存在。这个灵魂,就是一些标志性的街道与建筑,还有附属于他们的风土人情。所谓的“标志性”,绝不是设计师、开发商甚至政府官员标榜出来的,它是自然形成的,积淀着历史,积淀着故事,是让人们体会这个城市的最快捷的途径,也是我们心灵上的依托。比如秀水街,就是再建十个、一百个同样的市场,都抵不过原来那个的味道。把秀水街推向末路的人,实际上是对城市犯下了暴行。
有一段时间,经常在晚上开车路过西直门立交桥。网上对这座复杂的立交桥颇多揶揄,说得夸张,意思没错,它的确难走。我开车经过这里,走错路的几率是50%以上,这次走对了,下次保不齐就会走错。在我的印象里,这座桥已经重建、改建了至少三次了,每一次媒介都说可以使用多少年,有多么的方便。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花在这座桥上的钱除以它的使用年限,再除以每天经过的汽车流量,看看它的性价比到底是怎样。可后来我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实在无法统计走错路的司机有多少,他们为此多烧去了多少汽油,多损失了多少时间。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这里仅仅是一个大路口。我很容易地就穿行过去,到对面的学校去接女朋友出来吃饭。
北京,我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可哪里熟悉,哪里陌生,我根本说不上来了。我到底该是哪里人呢?对着年轻人说以前的故事,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的确,故事发生的地点,几乎都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豪宅拍片
后一篇:小李兄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