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小路的行知
张小路的行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4,543
  • 关注人气:24,5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本关于凉山彝族的书

(2005-10-21 03:16:45)
分类: 阅读三垒
顾彼得: 彝人首领
抗日战争期间,顾彼得在今属四川(当时属西康)的彝区旅行,经历丰富,记录详尽生动,和当地人民有亲热密切的接触。不过他实际上没有进入凉山彝区腹地,而是在凉山西和北方向的汉源、甘洛、越西、西昌一带游荡,这是凉山的圣乍地区。他写的另一本书《被遗忘的王国》名气要大的多,是研究丽江解放前状况的重要著作。鉴于关于丽江的著作有很多,所以《彝人首领》就显得特别可贵。
 
多隆: 彝藏禁区行
20世纪初,法国军官多隆从越南来到昆明,向北进入大凉山彝区,后来又再向北走到川西北和甘南。这本近300页的书里有近100页描写了他自己从西昌到雷波横穿大凉山腹地的经历。这是一部记录当时这个地区历史状况的重要著作。你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探险者的自大狂傲和对土著人民的蔑视。中文本译者对凉山地名和彝族家支几乎没做什么研究,翻译中大量使用独出心裁的地名、人名、家支名,所以读者要把这本书与关于凉山彝族的其他著作对照起来看是需要耐心和研究求证的深厚功力的。不过要是只当探险故事看,也还不错。
 
林茨: 百褶裙
著名浪漫的书。《百褶裙》作者从80年代末开始经常性地访问凉山彝族地区,特别是布拖,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感性资料,写成了此书。他的另一部名著是《福音谷》,写的是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他的这两本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很细致感人的关于某人的故事,串在整个大背景中。另外,作者是个画家,所以照片拍的颇有肖像绘画美。不过这位画家对地理方位似乎不算敏感,号称在布拖花了十年功夫,可书里还出明显的地理方位错误,不止一处。从旅行者这个角度,说他南辕北辙一点也不夸张。凉山彝族可分以诺、圣乍、所地三大区域,互相语言、服饰和习俗均有些差异。这本书讲的是所地的事。布拖本地干部告诉我他们都知道这书,因为是写布拖的么。他们都说没看完,看了不多就放下了,因为觉得里头说的内容不对。我想本地人看外地人写的东西都有这种情绪,觉得不全面,不是完全真实。其实外人看的角度和本地人不一样,永远不能达到本地人认为的那种真实,也没必要。关键是读者要知道,“真实”的差异,对“真实”所持的认知上的差异,是存在的。
 
以上三本,是我走进凉山前读的,并列起来,还是最喜欢《彝人首领》,因为内容翔实细致和作者对中国事务的了解,这可能跟作者自己是个流亡白俄的历练有关系。多隆太傲慢疏简,林茨则太感性以至于不可信。当然啦行前还读了别的,比如《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国外学者彝族研究文集》《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或者学术性太强,或者编纂拼凑痕迹太重,不介绍了。
 
岭光电:忆往昔
岭光电出生于1913年,是甘洛的一个末代土千户(土司的一个级别)。他30年代在南京军校(前身是黄埔军校)学习了3年,毕业后为凉山彝族的利益而周旋于国民党军政特环境,解放前当上了国民党政府的立法委员,代表凉山彝族。1950年3月他带领国民党27军军部在凉山向解放军投诚。岭光电深感彝族落后导致被欺侮,利用自己的土司和国民党军政官员身份,致力于彝人的教育医疗和风俗进步。他30年代末、40年代初写的《倮情述论》反映和分析了当时凉山彝族的社会状况,是一本得到重视的著作,有非凡的史料价值。《忆往昔》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忆,1988年出版,236页,当时平装本只卖两块钱。次年。他就去世了。
 
林耀华:凉山夷家
一部实地考察报告,约10万字,作者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民族学家,留学哈佛,归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他1943年夏率团用一个半月考察大凉山黄茅埂两边的雷波和美姑,次年成书。夷族是解放前的称呼,“彝”是解放后开始使用的。林耀华考察的是凉山彝族的以诺部分,此外还有圣乍、所地两个部分,习俗有不同,读者需留意。书的内容包括区域、氏族、亲属、家族、婚姻、经济、阶级、冤家、巫术共九章,条理分明,述说清楚,冷静中立,细节丰富,实地感强,风雷暗吼,并时有与北美、南亚一些土著民族的对比印证,引用国外人类学理论加以说明,不愧为哈佛出来的人类学博士。林耀华认为黑彝是真正的彝族,白彝是历代黑彝掳掠的汉族娃子逐渐演变成的,并举出不少考察中搜集的实例。这是他的关于凉山阶级制度(血统为基础的种姓制度)的一个鲜明说法,而这一点向来最敏感,至今容易引起感情激动的争论,包括彝人内部争论。我写的文章被一杂志打算采用送审政府XX委时,此方面内容遭到审稿官员的猛烈批评,勒令大删改,屠戮场一片狼藉,据说那官员是彝人。
 
俄狄小丰:游荡的枪
这是网上小说,我花了半天时间在电脑上读了。全文大约15万字,内容是清朝晚期到解放后民主改革时布拖和宁南二县交界地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拉俄氏毕摩部族展开递进。几个黑彝家族轮番抢夺这个地区,开始时还是用冷兵器,后来用上了枪。虽然标题叫“游荡的枪”,故事里枪也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表现的是那个历史时期彝族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 生产、爱情、等级关系,以及隐隐约约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造成的影响。作者没怎么在外界上多花笔墨,完全是从一个彝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所以外界的变化是朦胧的,不很分明的,听闻中的,然而却是实实在在影响着彝人的闭塞环境的。像清朝垮台这种大事,云南军队北上护国等事件,都是从彝人角度去感知,从朝廷信任的土司突然失势逃跑这个角度去写。作者俄狄小丰是宁南县的彝族人,难怪他写的比外人写的《百褶裙》之类要扎实和轻松自如的多,乡土风格让读者信赖。《游荡的枪》看来还没在传统纸媒体上发表。文字有些粗糙。但是对于正在花不少精力研究考察凉山彝族变迁的我来说,是一部资讯养料丰富而且故事感人的好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