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令彬
李令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6,589
  • 关注人气:13,3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贺新东方纽约证交所上市

(2006-09-08 01:02:35)
我曾经是一个新东方人,现在只是半个。
 
昨晚,美国东部时间九点半左右,新东方在纽约证交所成功上市,特撰小文以致祝贺!
 
从大学里开始听说新东方,那时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去北京新东方学校上课,回来之后,常把新东方老师传为神人,更准确地说是牛人,常有惊人的语录令旁人“叹为听止”(那时候老罗等还不知在何处,正是宋昊、钱永强、杨继等三剑客风声鹊起的时候)。有个平时不怎么用功的同学,居然在新东方学习期间,每天都疯狂记笔记,晚上学到半夜,不知中了什么魔咒,于是“邪教”印象就这样埋下。
 
毕业时,班级中差不多有六分之一的人(8/48)都去朝圣地受过洗礼了,我对新东方的名字很熟悉,但仍然后知后觉。
 
后来在同学家里书架中发现了一本墨绿色的《新东方精神》,读了几页,很感兴趣,想向他借走,但是犹豫一下,又插了回去。没想到后来这种影响广泛的小册子,我参与编辑了两期。
 
真正认识新东方还是始于徐老师的书《图穷对话录》,一读之下,欲罢不能。
 
毕业后,我进入出版社,想要策划一个针对青年图书消费者的选题。由于我们的下届是中国高校扩招的第一批,我预感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日益凸显为整个社会的热点性问题,所以特地写了选题策划报告,说要做一些与此相关的图书。
 
那时候,偶然在当地的学人书店看到《图穷对话录》,我对出国其实并无特别的感觉,但是被徐老师的飞扬文采及“就业中心论”思想所深深吸引,这就是我要找的那类作者。
 
我记得在编辑部内的选题论证会上,我说,就要找像徐小平这样有影响力、观念开放、文字不俗的作者,我仅仅是举例说明。但是我们的主任说,那你就写信给他呀。
 
就这样,我更仔细地读了一遍他的书,还从同学那里借了《新东方精神》、《美国签证哲学》来读,当然,最有印象的还是后买到的一本厚书《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有了这些的研究之后,我写了封E-MAIL给他。
 
为了避免我的邮件不能引起注意,我在邮件标题上写《李令彬来信(1)》,心想,如果写到《李令彬来信(50)》恰巧被他看到,他总会疑惑这个叫“李令彬”的家伙到底是谁吧?
 
我当然在第一封信中就把我对他的观点的赞许和我的一些相似“个人见解”和盘托出,然后又讲到我希望与他合作的特色策划案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个要点是,就像我今天建议学生写求职信那样,这封信打印出来,一定不要超过一页,没有重要人物像你一样有精力读冗长的文字。
 
幸运的是,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徐老师的回信,引为知友。
 
后来,我到北京见到他的秘书,当时是谢敏小姐,才知道《图穷》之后,徐老师累计收到邮件一万多封,虽然我的来信有特别策划,但是能被他打开也确实无法排除幸运的成分。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合作出书的计划终于没有实现,一年半之后,我来到北京,成为他的临时助手。后来进入应聘进入新东方公共关系与市场推广部,在新闻中心做了一年。
 
新闻中心的一年,我最深刻地体会了新东方的文化。我们的团队是年轻的,大家的关系都很简单,目标就是做好事情,时时感觉到一种新活力。(尤其对在传统国有体制内呆过的人,感觉更是如此)虽然新东方在管理上不能说是已经有多成熟,有着这样那样的痛苦,但是我仍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就像被一个有缺点女孩的特殊气质所吸引。
 
最难忘的就是编辑《新东方精神》的时候。那些学员来稿,有些文字差得一塌糊涂,但是真情的闪光常难以遮掩。那是一点一滴的感动,涓涓细流常能消蚀铁石之心。
 
我曾经编过一篇文章《最“新东方”的微笑》,讲的一位新东方的普通教师管理员,每天在教室门口无数次以微笑对每位学员迎来送往,在作者一次病痛无助的时候,又是这位管理员为她跑前跑后,端水送药,并通知学员家长,在作者在父母的搀扶下即将离去时,她回头看一眼,看到了那始终如一的,令人安慰的新东方式的微笑——这文章太过平淡了,但是原文那信笔拈来的感受描写以及细节刻画,令人感受到这些小事中的无限温柔。
 
有个学生在论坛中说,别看新东方老师个个像牛人,有次上课,他边听边转笔,啪地把笔掉在了地上,他的老师就一边继续讲,一边顺带弯下腰把他的笔捡了起来,递回桌上。这种敢于弯下腰,为学生拾起一支笔的“捡笔精神”竟在论坛里掀起轩然大波,不断有人发贴说,老师真的为学生捡笔呀,我也见到了这样的情形云云。大家的议论说是,励志、幽默、悲情,所有这些都是可能被设计好的,但是“捡笔精神”确是绝难被规定或发扬出来的,这些末节才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
 
新东方与他的学员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切构成了新东方精神,它是存在的,其存在与旁论者无关,它是一种被感受到的东西。今天,作为一个也做过新东方学员的人,我希望肯定它的存在,因为我也曾构筑成了它的一部分,并且投入了自身的点滴理想。
 
今天,我受雇于徐老师私人,早就不必过多地说起新东方。但是我的工作仍然是新东方品牌的一部分,也对“新东方”这三个字有一种本能的维护心理。即使我不再刻意提起新东方,这三个字与我本人的纠缠关系,也早就难以廓清。
 
新东方上市了,我的股份是0;就不说什么历史意义或商业价值,就这么随便写上几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