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1,305
  • 关注人气:4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人偏好“鲜肉”:想做美官?先刷脸蛋儿

(2017-05-08 21:58:41)
标签:

明朝

刷脸

小鲜肉

老腊肉

作者丨胡丹

1

“小鲜肉”这个词时下十分流行,与“小鲜肉”相对的,是“老腊肉”,两者区分的重点,在一个“鲜”(正当时令的漂亮),一个“老”(漂亮已经过气)。

鲜的总是嫩些,而“姜是老的辣”,所以演戏时“老戏骨”占上风,也在情理之中。

小鲜肉就凭一张脸,据说还半带“面瘫”(这词用得可有些狠!),就能换来上亿的片酬,而老戏骨十几个做一堆儿,还抵不上半拉小鲜肉,可见“骨头硬”“沧桑多”,还是不如脸蛋儿漂亮。

脸长得漂亮,天然就占上风。

人爱蜜桃,不喜褶子。

不管到哪个朝代,都是这话儿。

http://p3.pstatp.com/large/1dc600054f81d15e935e

2

今天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出示登记照片,以备存档。脸要紧啊!因为脸是五官的集成,是人身体上辨识度最高的器官,看人自然先看脸。

古代没有照相术,只好用相貌描述来代替“照片”。比如户帖(户口簿)、贴黄(官员档案)、履历、路引等官方文件,都要注明本人的“年貌”,用约略数语,对本人的年岁及容貌特征加以形容。

如果是捉拿逃犯,还得“画影图形”,来个写真。如《水浒传》写官府悬赏捉拿武松:

“知府押了文书,委官下该管地面,各乡、各保、各都、各村,尽要排家搜捉,缉捕凶首。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

没办法!在照相机发明以前,对人的相貌,只能靠写、靠画,不能拍也不能复印。

3

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喜爱长得漂亮的。

如何见得呢?

我读古书,发现一个规律:总是形容漂亮的好词儿最多、文字最长,其次是长得怪的,最后才是长得丑的,写书的最惜笔墨了,合用的词儿也少,不是“貌陋”,就是“貌寝”,等于今天说人长得磕碜。

而堂堂之貌,就有许多的专门词汇,如“状貌惊异” “貌奇伟” “体貌魁梧” “魁硕” “美姿仪”等。

古代的许多传奇故事,都是从一张好脸蛋开始的。比如公主选驸马,基本条件就是“容貌齐整”。永乐十一年,朱棣为他的小妹妹、太祖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选夫婿,有个叫赵辉的,二十多岁,“状貌伟丽”,“太宗(朱棣)偶见之,奇其貌”,也不问功名,也不问出处,只在人群中看了他一眼——好鲜肉!遂相中了这位妹夫。

甭说本来就是看脸、瞧身段的戏剧,就是做官,还不是照样看脸?

长得漂亮,在官场上机会也多。

http://p1.pstatp.com/large/1f7e00053c473f9c80cd

4

古代在选官时,必须参考官员的相貌,或以相貌作为重要依据,这是朝廷的明规则。

好比明初洪武时,“除官多以貌选”,选官就靠刷脸,结果导致所选官员“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用人不当的情况非常突出。

永乐中,平安南,朱棣下诏访求人才,送京录用,特别要求,对“容貌魁岸”之士——长得漂亮的,要多选啊!

万历中,吏部尚书周嘉谟“极陈吏治敝坏”。哎哟,吏治不行啦!怎么办?周尚书提出六条解决办法(”六事“定官评),其中最主要的一项,竟然还是“貌”。

小鲜肉能挽救吏治之弊?呜呼也哉!当是反腐大剧选角吗?!

http://p3.pstatp.com/large/1f7e00053ca5e8f69ae1

5

面容不好看,不单“文选”(文官的选拔)会遇到挫折,就是赳赳武夫,也可能受影响,好比襄城侯李瑾之兄李琏,因为“貌寝”,竟不能嗣爵,最后便宜了弟弟李瑾。

可见明朝人有多么偏好“鲜肉”!

组织部选拔干部,先刷脸,非鲜肉不用。

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清华”之选,如翰林、科道等官,以及御前供事衙门,如通政司、鸿胪寺等,因为属于“中禁之任”,对任职者,就有“声音洪亮,丰姿笃厚”、“长躯伟干、音吐洪亮”这样一些具体的身体条件。

在这几个单位供职,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漂亮!

不是鲜肉,面试那一关就过不去。

其他衙门呢?举止容貌也是重要的外在条件。假如某人“美须髯,容仪端正,步履有定则”,人望之辄“起敬”,他在官场中就容易吃得开,甚至于能免祸呢!

洪武中,有个叫师逵的国子生,为御史所劾,逮上北京。本当重处,可朱元璋一见之下,“伟其貌”,竟生出怜才之心,从轻处分,让他到御史台做做文书工作(《明史•师逵传》)。

不都说朱元璋猛于虎么?猛虎也不吃漂亮汉!

http://p9.pstatp.com/large/1f7e00053d2710d8e1bc

6

官场上,以貌取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英宗天顺七年,宣府、大同巡抚韩雍”议事入觐,帝壮其貌,留为兵部右侍郎”。韩雍本是能吏,又兼有一副伟貌,就愈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了(《明史•韩雍传》)。

韩雍的好运气不是无缘故的,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位特别重视相貌的皇帝。当时有一个叫岳正的翰林院修撰,也是鲜肉型的,“长身美须髯”,大高个,外挂一揪漂亮的胡子。英宗远远瞧见了,不禁喜动颜色,将他招上陛台,连连称好。皇帝的“好”不是白叫的,话音未落,就提拔岳正入了阁,还欢天喜地,逢人便说:“朕今日自择一阁臣。”(《明史•岳正传》)

喜欢鲜肉没关系啊,可明朝人偏偏还歧视“貌寝”“貌陋”之人。

管你是不是老腊肉、实力派,只要长得不得劲、磕碜,就可能遭到排斥,失去升迁的机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建文二年全国性的科举考试,殿试对策(相当于今天考公务员的申论),本来第一名是王艮,却因为他长得丑,被皇帝歧视,把他的状元换给了胡广。

http://p9.pstatp.com/large/1f7e00053e7f2d311840

还是英宗时期,某年天下百官朝觐,吏部选拔出“才行超卓、政绩显著”的官员贾铨等10人。其中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贾铨名声特别大,吏部建议用他为户部尚书。英宗问阁臣李贤这个人怎么样?李贤说:“从名气上来说没有问题,只是没见过此人。”好吧,那等等看。等贾铨上京后,英宗就派李贤去看,李贤回来说,其人“貌不称名”,说他相貌不及他的名声。这就一句话,把贾省长的好事给坏了。实际上是李贤不欲用此人,就以“貌寝”(长得丑)来乱其事。

在当时人看来,人的相貌应该与其“名”相称,得贤名者必貌美,“貌陋”者必“心险”。

景泰中,甚至令国子监“甄别六馆生,年老貌寝、学艺疏浅者,斥为民”。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朝廷鉴定大学生,竟把相貌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仅仅因为长得丑,就要被国学斥退,而且这还出自朝廷政令,可见明朝人的“相貌控”已经到了强迫症的程度了。

这样是不是太绝对?人真不可“貌相”!好比被建文帝歧视的老腊肉王艮,到燕王朱棣的反叛大军打来时,他率先自杀,为皇帝殉了死;可那位长得漂亮、白捡一个状元的鲜肉胡广呢,早溜溜地跑到叛王那里献媚去了。

所以啊,今天人偏爱、痴迷“小鲜肉”,真不是今天才有的“三观不正”。

鲜肉不是错,面瘫还要演戏,才是错。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