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2,102
  • 关注人气:4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真的有“推出午门斩首”吗?

(2016-12-22 11:20:16)
标签:

明清

推出午门斩首

故宫

紫禁城

古代刑罚

作者丨胡丹

古代传说,尤其是戏剧小说里,常见这样的桥段:君主一声吼,便将大臣(主要是忠臣)推出午门斩首。一般来说,两旁忙有忠良大臣出班力谏,君主又改变主意,下旨将忠臣推回——经常是有惊无险,当然有时也就真杀了!如果是推出辕门斩首,多半听一声炮响,人就回不来了,身子留在血泊里,脑袋搁一个盘里被人端回来。

推出午门斩首,多么简单粗暴,很有点古典暴力美学的意味。

古代的宫廷戏,为了戏剧冲突,总喜欢安排一幕昏君杀人的折子,推出去下狱太慢,推出午门杀头最易达到高潮,于是午门就增加了一个历史上不曾有的刑场功能。

古代真的有“推出午门斩首”吗?

(午门即宫阙,这门楼名为五凤楼,在明清两代是举行颁诏、献俘等大礼的地方。午门之内就是宫城,今天紫禁城的南门,就是午门。您进故宫参观,到这哈,就得出示门票了)

之所以是午门,是因为午门离皇帝坐殿的大殿最近,明、清的紫禁城,进了午门(请注意,午门中央那三座方形横梁的大门,平常是不开的,官员入内,要从两边的左、右掖门进去),往北过金水桥,就是皇帝上朝的太和门,明代叫奉天门、皇极门)。把犯人太推出去杀,太远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影响剧情发展。午门这地儿最好!

古代真的有“推出午门斩首”吗?
(午门背后就是金水桥和太和门)

古代真的有“推出午门斩首”吗?
(从金水桥北边看午门)

然而,历史上,皇帝龙颜大怒,不管不顾,刷一旨下来,将某大臣拖出午门杀头,在我的记忆里,是乌有之事。

皇帝杀人,也得是公杀(即遵照法典刑律定罪量刑),不能私杀(以一时私恨杀之),也就是说,皇帝杀人,也必须先正其罪。

为此首先得将犯人下狱,不管是比干,还是于谦,先得法司审过,给他定下一个死罪,然后旨准,画个大红叉叉,再推到市曹上去杀。

不单要杀他的头,还得让大家都来瞧。古代杀人,都挑城里最热闹的所在,也就是市集上(如北京在西市)。所以又称“弃市”,是天子与民共弃之(犯人)的意思。

在午门杀人,算什么!无法无天呢?自己打“盛世”的脸?

当然也不排除皇帝一时暴怒,喝令杀之,这种情况确实有,比如下令武士将犯颜的臣子当场用金瓜拍死,但这是少数昏君和暴君所为,是典型的法外杀人。稍微有点法度的朝代,都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明朝时,经常使用廷杖,就是“当廷用刑”,把大臣拖下去,脱了裤子打屁股,也有把人打死的,但这属于用刑过当,毕竟不同于“午门斩首”。而且廷杖也不一定在午门外举行,从我所见材料来看,似乎廷杖用刑的地方不固定,以在午门内、金水桥畔的为多。

古代真的有“推出午门斩首”吗?
(华美的午门)

最后总结说两句:午门是内廷(紫禁城)之门,非杀人之地。而且历史上也不是每个朝代都有午门,明、清确实有午门,却从来没有午门斩首之事。午门倒是行献俘礼的所在,但俘虏献过后,还是要下狱待决,不是就地就正法的。

为什么民间小说家要编个“推出午门杀头”的说法呢?想来还是因为午门位置合适,它是紫禁城的南门,里面就是禁廷,杀人污了禁地似乎不吉。午门外就好多了,闲杂人等很多,五凤楼下地方也宽敞,砍个把脑袋不大伤画风。再说了,午门内是以三大殿为中心的前朝,官员除了上朝或当值,一般是不许随便进入的。此处门禁甚严,普通老百姓就更是没眼福进来瞧景了——过去的人从紫禁城过,一定喜欢猜测,皇帝爷爷现在在做什么呢?今晚翻哪位妃子的牌子,在哪个宫过夜呢……可想,而不可见。他们瞅着午门挺神圣威严肃穆,便把此地当作军前的辕门,如果一定要在皇城内找个地方杀人,此处最合适了。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