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组织了一组关注软件业的选题。涉及到管理软件、软件业并购、软件城市、软件园、东软等六篇报道与多个纬度。在选题落幕时,有一些感受,不吐不快。
软件园是一个发展软件的非常好的道路。1991年,直属于印度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部的印度软件园(STPI)成立,此后,这一模式称为印度软件业的驱动力。作为一种虚拟园区模式,STPI并没有地理限制。到今天,STPI已在印度全国设立了39个分园。在STPI推动下,印度软件出口蔚为可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借鉴印度的软件园思路,各地软件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一部分软件园确实促进了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也有相当一部分软件园也摇身一变为房地产或者其他行业,很多软件园的相当一部分入驻企业则根本不是软件企业。
我们只是学到了形式,没有学到印度的精髓。
如今,从国家层面上,印度与中国在未来的竞争益发引人重视,而软件产业则可能成为首当其冲的接触点。然而,从我国各省市发展软件业的情况来看,却存在一种热情过度、理性不足的现状。无论自身什么条件、有什么样的资源、具备什么样的人才储备,很多省市都提出了要将软件产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宏大想法。
这造成了目前我国软件业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凡事固然都有先后强弱,然而,我国中西部省份在软件业商的决心和投入绝不弱于东部省市。而且,很多省市虽然并不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先天优势,却提出了大干快上的目标。这不禁令人深思:这样的规划里,有多少理性在里面?而且,这样的地区数量之众、决心之大令人吃惊,令人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中国是不是已经全国皆“软件”了?
比如,专家指出,软件外包将成为中国软件业的一个机会。于是,有一大批的省市就提出要将软件外包作为本地区软件业发展的突破口,继而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孰不知,在软件业中,软件外包也是一个最讲究积累(包括技术积累、行业积累与客户积累)的子行业。而在我国,已经有一批城市具备了较强的外包聚集效应,即使它们,也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非要选择软件外包呢?
软件外包行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是在软件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然分离出来的,是全球软件业分工化的一个结果。而更多的软件企业,则是在地区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新西兰有很多瑰丽但不为人知的的旅游景观,是拍摄《指环王》的主要外景地。在《指环王》引发的魔幻电影热之后,新西兰本地的电影特技处理软件业得到了发展机会。目前,这已经成为该国软件业的一面旗帜,而一些大导演也以能够得到新西兰的三维设计、电影特效处理企业的辅助而为荣。
这样的机会固然千载难逢,但又何尝不是俯拾皆是呢?
从一窝蜂的做软件,到一窝蜂地建软件园,再到一窝蜂地做软件外包,这就是过去几年间我国发展软件业的一个怪现象。对目前的中国而言,跟继十年前相比,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与人才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从一个很好的创新思路,往往变成了一些官员与部门推脱责任、好大喜功的借口。从第一个台阶到第九个台阶,我们做软件,更应该多一些理性、得到科学论证的思路与方法。“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我们不应该再推崇了,至少在软件业上,毕竟,跟十年前相比,我们的条件已经好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