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纪行(7) 从书院看桐城派

(2007-05-15 21:37:01)
标签:

桐城派

桐乡书院

雪中桦

分类: 随笔
    在观看《桐城派文物陈列展览》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桐城文派的传衍。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散文创作流派,桐城的学者和作家们是怎样做到传播主张、培育英贤的?答案就是重视教育,多建书院。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在一些研究桐城文派的文章中,列出了刘大櫆、姚鼐、沈廷芳、方东树、梅曾亮、张裕钊、吴汝纶等人,曾经作为主讲的书院、大学、学堂120多个,书院所在省份如广东、贵州、安徽、北京、辽宁、山东、江西、湖北、河南、上海、陕西、浙江、江苏等,涉及地方如安庆、淝西、芜湖、歙县、毫州、凤阳、保定、福州、海宁、杭州、黄冈、江宁、金陵、开封、庐江、庐州、聊城、绍兴、武夷、湘阳、扬州、仪征、肇庆等,桐城学者讲课的声音早已飘出了桐城,传遍了全国乃至海外。姚鼐主敬敷书院十二年,主钟山书院有二十二年。他编纂的类似教材的《古文辞类纂》,对规范桐城文派的文理、扩大桐城文派的影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桐城派文物陈列展览》记录了他的门人:江苏30人,安徽46人,浙江19人,河南12人……计143人!吴汝纶创建的桐城学堂(桐城中学前身),至今已逾百年。桐城明、清朝出进士141人,号称“进士之乡”。《桐城县志》载:“子弟无贫富,皆教之读。通衢曲巷,书声半夜不绝。”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5月4日中午,我来到座落于孔城镇的桐乡书院。书院于道光二十年(1840),由乡人文聚奎、戴钧衡、程恩绶创建。原有房屋五幢,设朝阳楼、淑芳精设、讲堂、内堂、课堂、仓房、帐房等,两侧有石鼓、石狮。又辟旷怀园,广植异树名花。现仅存朝阳楼和《桐乡书院记》碑。朝阳楼正面有匾额:
                        道光二十年建
                       朝阳楼
                    桐乡居士国来书

    大门紧锁,人迹全无。左右问了几个人,有热心者,引我见一位文化站的黄先生。他问了我的来历,爽快
地前来为我开了大门。他介绍说,书院解放后一直被镇上的中学和小学占着。2000年前后,人家有了新校舍,这个地方才给腾出来。镇上没有经费,保护方面基本没有什么投入。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进得大门是一间空房,再向前,是一个很狭小的天井,对面墙上嵌着《桐乡书院记》碑刻,青润石质,直
书38行,全文423字,为道光乙未(1835)翰林院编修、通政大夫罗惇衍撰文,全文如下:

    曩岁丁未,予督学安徽桐城,训导马国宾以新刊《桐乡书院课艺》进。阅其文,雅正有法,观其序例,知训导所以教士者,务根祗而崇正学,欣然誉之。既复以《桐乡书院志》进,请为之记,诺之而未暇以为。庚戍春,门下士戴生钧衡来都,复以为请。生即创建桐乡书院人也。公馀阅志,知桐乡为桐城治北一隅之地,烟火数万家,而其人乃能好义兴学,崇礼道,培风化。任其事者,矢以实心,不数年,而文教蒸蒸斐然可观,如是乡校之有益于人才,非明验哉!今天下府、州、厅、县,盖莫不有书院矣,课士者,但以时文帖体诗赋,而以经史课者,百不二、三见焉。课经史者,又第搜罗笺注,否臧人物,求能与诸生讲明圣贤之道,考镜治乱之本,实践返己之修,以务成明体达用之学,则千不二、三闻焉。桐城向多儒者,望溪、姬传诸先生流风未远,今又得贤训导为之师,宜乎其教士。与士之所以学者,与世俗异也。吾又观志载,戴生《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四议,知生务正学自勉以勉乡人者,与训导意合。予犹恐知此义者,独训导与戴生或戴生同志一、二人已耳。游斯校者,未必能人人信从而慕悦之也。乃为言以张之。书授戴生,归语训导,坚持此意,以导斯乡之士也。                  

                                        道光三十年四月  顺德罗惇衍记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这个戴钧衡,青年时才气纵横,颇得梅曾亮、姚莹等人称赞,后师事方东树,可惜年仅四十多岁就去世了。戴钧衡关注民情,倡捐助学,募赈灾民。《味经山馆文钞》自述云:读书“不甘为无用之学。每以人心世道为忧,寂居田野,凡一省一郡一县利弊,有所见闻,辄作文以言得失。”戴钧衡还想把书院的藏书提供给贫寒之士,以解决他们求书、读书的困难。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桐城纪行(7) <wbr>从书院看桐城派   


    朝阳楼内外一派残破的景象,蛛封蚁锈,门柱倾裂。外面醒目地悬挂着“孔城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办公室”的牌子,但据说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活动。
    我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朝阳楼,耳边仿佛响起“通衢曲巷,半夜不绝”的读书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