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边的迎江寺不仅坦然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也坦然面对天地四时,仿佛以她无上的法力,不舍昼夜地向十方世界播散着芬芳的菩提气息。我知道这里面当然包括在75公里外的小小桐城。走进迎江寺时,我的思维开始发散了。

据考,桐城在东汉末年就开始建寺庙,历代高僧名师讲经说法,几乎各个佛家派系都在桐城留下过踪迹。(下图为桐城投子寺)
今人姚平怀编写的《桐城佛教寺宇》载:桐城及周边地区历来曾建有60余座大小寺庙。佛教成为桐城流传最广、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近年还有学者提出,桐城派“清澄无滓”、“元气顺畅”的风格,其形成与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
曾几何时,桐城派的一些研究者粗敝地将它比作高级八股、清王朝的御用文学或程朱理学的传声筒之类,完全不顾及桐城派绵延200余年、芸芸千余作家的复杂情况,有失平和。被称为“十七世纪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来自桐城的方以智,就曾在他的《东西均》中对宋代理学依傍禅学“贩禅涂说”大加斥责:“理学出而以实辟虚,已又慕禅之玄;而玄其言以胜之者,皆不知天地之大而仲尼即天地也。”他以为,儒、释、道三家当集其大成,不可执一拘泥:“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受也。”皮锡瑞之《经学历史》评论桐城方东树的《汉学商兑》说,“方氏纯以私意肆其谩骂,诋及黄震、顾炎武,名为扬宋抑汉,实则归心禅学,与其所著《书林扬觯》,皆阳儒阴释,不可为训……”

迎江寺内振风塔,建于明隆庆年间,七层八角,自底向顶呈圆锥形,每层按一定比例逐渐缩小,改变了大多佛塔方正直硬的特点,呈现出柔美的曲线,又不失冲天的气势。它的妙处还有一个,即塔门的安排。振风塔层层有门,可供游人盘旋而上,但每层门的方向各异,时而东,时而西,游人必须沿着塔外的阳台自己寻找。塔外栏杆仅高至膝盖,且石面光滑,阳台宽度不足三尺,我登到第四层,两腿已经开始打战。向下则十丈深渊,心中大骇。急退回寺院,喘于廊亭。想起禅宗祖师接化弟子时有“棒喝”一说,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及启悟对方。登振风塔,佛祖之意其“棒喝”也乎!在对待桐城作家群和桐城派学术理论的研究方面,我们也需要“棒喝”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