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遴杰
杨遴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4,257
  • 关注人气:5,1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卖了2.7万亿,也不能把土地财政当“落水狗”

(2011-01-17 03:18:14)
标签:

财经

土地出让

流动性过剩

土地价格

地方政府

房产

    发于1月12日《中国建设报》之《中国住房》个人专栏《谈土论经》

    近期国土资源部披露2010年度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2009年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增长率为13.7%。即便去年地方本级收入水平有所提升,2010年土地出让价款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有可能超过60%甚至70%。有论者认为这是地方土地财政依赖症愈发严重的表现。

  对此,我有不同意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土地成交总价款不大幅度上涨,反为不可能。不能因为当前社会对高房价、高地价以及拆迁等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就把土地财政当作“落水狗”,把所有直观感觉不好的现象、数据都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挂钩。

  地方政府卖地是卖地收入高的必要条件,它不卖地就不会有此项收入。就中国地方政府独特的财政收入结构而言,每年必然希望能有良好的土地收益。

  但是,它不是高地价的充分条件,不是政府想卖个高地价就能实现的。如果它是充分条件,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土地价格就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9600多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全国近1.3万亿元大幅减少26%。原因很简单,宏观层面的流动性趋缓和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下降,就算地方政府想卖地也卖不出好价格和高价款。

  2010年可谓宏观调控最严厉之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也空前严厉,房价仍然上涨,只能说明流动性严重过剩。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批评地方土地收益过高的论者有什么办法让卖地收入降低吗?

  方案一,少卖地。这个方案是个典型的静态逻辑。地卖得少,而流动性畸高,土地单价会上涨,消长之间卖地收入升高和降低的可能同时存在。而少卖地带来的地价、房价升高,以及市场预期的紧张,负面效果会更深远更严重。更何况,土地价格上涨时还减少供应,既不符合经济学基本常识,也会受到民众谴责。

  方案二,多卖地,卖到土地价格很低,则地价款就低了。姑且不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地方政府前期操作能力能否支撑这么大量的供应土地,就算是能多供应很多土地,在流动性过剩面前,土地的供应速度和资本的炒作能力还是不成正比。即使有着70%的增长速度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才2.7万亿,而我国广义货币(M2)的数值到去年11月底达到71万亿元,比2009年12月底的60万亿元多出11万亿元,相当于每年新增货币投放1万亿元。增加土地供应,很容易被货币吞没,不见得会带来土地价格降低,而总出让收入会大幅增加是肯定的。去年年底各地都大幅度增加了土地供应,市场上出现的却是“地王”重现的情景,就是这种境况的说明。

  总之,在流动性极度过剩的情况下,方案一不可选,方案二可能导致卖地收入进一步增加。在此背景下,认定高卖地收入是地方土地财政依赖症使然,显然是打错了板子,流动性过剩才是其深层根源,地方政府不过是借着这“大好”局面多卖地获得更多收益。

  这里,不是要为“土地财政”辩解,它一定会造成地方政府各种行为的失衡,相关改革也需要尽快展开。但是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它,回避当前国内房地产领域的更深层次问题,可能导致“药不对症”,甚至延误改革时机。

  土地出让总价款高速增长,不过是和茅台酒价格飞天一样的“水涨船高”的故事,涨起来的水是流动性过剩。

欢迎大家欣赏我的丽江小院:http://blog.sina.com.cn/lijiangchongrenxia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