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巫艺术养育
小巫艺术养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92,591
  • 关注人气:29,2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妈妈母乳不够怎么办?

(2007-06-29 11:33:12)
标签:

母乳喂养

育儿

亲子

分类: 母乳喂养

       女友海蒂生下宝宝后一直纯母乳喂养,但是在45天左右的一个星期以来,海蒂感觉到他吃奶十分频繁,基本上每个小时都要吃。睡觉也不安稳,睡一个小时就会醒,但是如果爷爷奶奶抱着睡,就能一口气睡几个小时。为此海蒂咨询了一些育婴专家,她们说这是因为她的母乳质量不好,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建议她给孩子添加奶粉。

 

       就在海蒂给我打电话前举行的一次国际母乳会活动中,讨论的主题是“怎样克服母乳喂养中的困难”,尤其是当孩子啼哭不已、频繁吃奶时,妈妈应该怎么办。主持活动的母乳会咨询员Serena在开场白中说,“喂母奶的妈妈好像总是面对着很多的质疑,每当宝宝频繁啼哭时,总有人立刻说,那是因为你的奶有问题,宝宝不够吃,应该加奶粉。可是当喂奶粉的孩子出现同样现象时,却没有人去怀疑是不是他的饮食方面有问题。”

 

       翻开母乳会出版的《母乳喂养的女性艺术》,会看到这样的信息:你根本不必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你的母乳的质量。你的奶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绝对能够满足你的宝宝的需要。除非你自己患有极度营养不良,那时你的奶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人类幼儿的生存是如此的重要,大自然已经做好特殊安排,确保你的奶的质量。比如,你在孕期所增加的脂肪,就是为了宝宝出生后给你的母乳添燃料。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为保证婴儿摄取的营养量,母乳制造过程有时会剥夺母亲自身的营养而满足母乳的养分。因此喂母乳的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休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尤其是钙的补充。

 

       至于宝宝突然比以前更加频繁地哺乳,很多新妈妈都有类似的抱怨:“他怎么除了吃奶就是吃奶!” 在《育婴手册》里,作者西尔斯医生说,新生儿头几个月里,总有频繁哺乳的时候,他将这样的孩子昵称为“马拉松运动员”。这是因为他正在经历一个“猛长期”。一般来说,“猛长期”出现在三个星期、六个星期、三个月和六个月左右。这时婴儿所需要的养分比较多,他就通过频繁吸吮来刺激母亲制造更多的乳汁。在这种时候,坚持勤喂几天,一旦乳汁分泌量达到宝宝的要求,他的吸吮自然会降低频繁程度。

 

       “猛长期”这个词汇,对于中国妈妈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却是国外育儿领域里耳熟能详的一个普遍概念。在《第一年都应该期待些什么》一书中,几位身为儿科专家的作者不无幽默地比方道:“母乳跟水井可不一样,不会因为过分抽取而干涸。事实上,恰恰相反,你的宝宝吃的越多,你的乳房就会生产越多的奶。”接下来,作者也解释了婴儿“猛长期”现象,并总结道:“在这种情况下,宝宝的大饭量不过是大自然保证母亲身体增加母乳分泌量以满足孩子生长需求的手段。”

 

       那么,新妈妈们该怎么办呢?“放松一些,把你的乳房放在垂手可及之处,”这本书的语气总是令人忍俊不禁,“别沉不住气,慌忙给孩子补奶粉(甚至更糟糕地去添辅食)以满足他的胃口,因为哺乳频率的降低,会导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而这和宝宝订购的恰恰相反。这样的行为模式——以宝宝需要频繁哺乳开始,引发母亲对于自己乳汁供应量的焦虑并给孩子补充奶粉,跟着就是母乳分泌下降,是提早放弃母乳喂养的一大起因。”

 

       海蒂的孩子的表现,就比较典型。首先他45天,也就是说正好6个多星期,正处于“猛长期”,吃奶频繁是正常现象。其次,从他睡眠的情况来看,孩子确实是需要更多地跟养育者有身体的接触,以感觉安全。因此有人抱着,他就能睡得安稳。我建议海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试着跟孩子一起睡觉,看看宝宝是否在母亲身边会睡得好一些。

 

       海蒂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仓促地给孩子添加奶粉,而是坚持勤喂了几天,乳汁分泌量提高了,宝宝吃奶的频率也很快下降。并且她让宝宝睡在自己和丈夫的大床上,果然小家伙不再频繁醒来,而是能够一次安睡几个小时了。

 

       其实与很多新生儿相比较,海蒂的宝宝在“猛长期”的哺乳频繁度算是适中,而不是过度频繁。我的儿子Sam在“猛长期”内,简直是长在我的身上了,几乎没有撒口的时候。我那时因为溢奶过多,基本上是躺着喂他。往往是,喂着喂着我就睡着了,醒来后发现小人儿还在咕叽咕叽地吃。即便是这样,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奶有什么质量问题,我从来都坚信自己有足够的乳汁来喂孩子。

 

       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有足够的乳汁来喂自己的宝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