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晚,UT斯达康董事会宣布吴鹰离职,董事会认为吴鹰与董事会存在战略上的分歧,而吴鹰本人表示不想离开,曾经显赫一时的中国“小灵通之父”怎么突然间遭到如此重创?
笔者认为,吴鹰出局是标志性的事件:小灵通的悲剧拐点已经开始。
让我们记住这个时间: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
回顾中国小灵通的发展史我们会更加清晰,1997年12月,浙江开通了中国第一个小灵通网络,之后不久,广东和陕西都相继开通了小灵通网络,一时间,用户急剧上升,
2006年,用户突破9000万,远远高于更先进技术的CDMA。
这种过时的技术被推上历史的舞台是因为市场需要低成本,低资费的网络。当时的背景是信产部对移动通信资费有明确的管制政策,中移动与中联通双寡头的垄断导致移动资费过高,因此,市场需要出现一种低资费的网络,这就是小灵通得以发展的市场基础。
但是小灵通算不上移动通信技术,它是为有线电话设计的一种无线延伸,基于无绳电话技术,发射功率小、覆盖面积就小,因此需要大量的基站,于是频繁掉话就成为必然;基站容量小,一旦用户多了,堵塞打不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资费的降低,小灵通注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现在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到了3G时代,语音资费除北京这个“资费孤岛”外,已基本和小灵通相差无几,如果没有变化,小灵通离退出历史的舞台还有多远?可以想象运营商在小灵通设备上的投资除网络优化外,不会再有所作为。
不过,长期在美国生活的UT斯达康的创始人之一陆弘亮的说法好象能挽救小灵通的颓势,他认为:小灵通的未来出路在于数据业务。他说,“如果我们的小灵通实现了128K上网,那小灵通会更有前途,3G业务号称384K,但实际上大家都在使用时,不可能达到384K,小灵通的实际速率体验会比3G强”。
陆CEO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小灵通的颓势并不是有没有数据业务造成的,我们也没有必要考证3G与小灵通谁的速率快,小灵通的优势在资费,当资费优势不复存在时,经常掉话、打不通的小灵通还能有人用吗,目前别说小灵通的数据业务,即使3G的数据业务有多少人用还不确定,因此陆CEO千万不要在小灵通上追加投入了。
吴鹰说法是对的,在中国市场必须转向3G、NGN、IPTV等新兴业务,只要运营商获得了牌照,下一步的市场空间会很大,UT斯达康完全可以定位于全业务宽带的设备与应用提供商,目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凭借与固网运营商的人脉关系,UT斯达康在中国的东山再起是极有可能的。
确实,对吴鹰来说,成也小灵通,败也小灵通,是否UT斯达康不再给他机会,吴鹰是否也将随着小灵通时代的结束而消失,不过吴鹰的离去真正能解决UT斯达康目前存在的问题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还是让我们记住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小灵通的悲剧拐点已经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