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反犬良
反犬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54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仑跟金庸小说的差距究竟有多远

(2007-04-10 19:35:47)
第一,关于古籍
      
       先谈谈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对于这些的应用,就显得相当的出色。给人非常自然的感觉,不觉得这个作者是在卖弄,也不会觉得有非常生硬的感觉。
       人物言谈之中,说及这一些内容,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空洞,牵强附会,反而会让人感到颇多妙趣。
       而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也是非常清楚的。郭靖大侠为人木那,耿直,自然不会跟你文绉绉跟你来上一段,说上几句。令狐大侠,从小便不如何学习,也不可能在失意落魄的时候,吟些长吁短叹调。韦小宝连个字也不识,让它给你来上一句,简直要了它的命,他也就会那“一呀摸。二呀摸,摸到荃姐姐的头发边。”
       而昆仑呢?不仅多处地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明显有对诗词曲解之处。且总将一大堆东西堆砌在一起,倾仓拍卖。需要了解,倾仓拍卖的东西大多都是打折的。
下面转天骄兄帖子,由于此帖论述清楚,我便偷懒一下,不再自行举例说明,望天骄兄勿怪。
   首先,他借梁萧修炼〈紫府元宗〉之机,以晓霜之口大谈了一回医理,什么经脉穴道的,读者们又不是中医,有谁有耐心去读这个!!!
     接着,公羊羽又大酸起来,吟起瘐信的什么〈哀江南赋〉,他一个人抒发亡国之恨还不行,还要拉着晓霜一块跟着吟,跟着给梁萧解释!!!
    最后,我们的凤大侠竟讲起了佛法,又是洋洋千言,这有必要吗?这三点是不是略谈几句就行了?
    除了上面所说,还有梁萧竟也颂起了“凤歌”,这个可以说是作者自道名字来历,广大读者也能理解。但紧接着梁萧又用了辛弃疾〈贺新郎〉中的句子(就是“我笑青山多妩媚”的那句),我不是说这句不该用,而是这句用的不恰当,简直是反词意而用!我想就是要让梁萧吟这首词,也该用“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或者“知我者,二三子”的句子吧。
    险些忘了,在这期最后楚老先生还来了首小诗!晕

第二,关于战争
       好的武侠小说,所描写的战争场面通常都是极好的。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许多《昆仑》迷对昆仑赞赏称道的。
       还是先说金庸小说。金庸先生所描写的战争是非常出色的,也是本人非常喜欢的。每一段的战争描写都相当精彩。
       旧版射雕中的蛤蛙大战,即使是动物的战争,是相当精彩,不仅有双方的斗勇,更有双方计略的应用。战争更是跌宕起伏,精彩已极,丝毫不觉无聊。(可惜此段情节后来在金庸先生修改出版之时连同秦南琴一起被无情删除,叹惋)
       先生的战争描写丝丝入扣,连如上述所说的一些虚构战争场面写得也是入情入理,未见些许败笔不实之处。
       反观昆仑,一个襄阳大战写得实在是面目全非,主观想象,一相情愿之笔,不可谓少。
黄药师何等人物,一个“二十八星宿阵”何等玄妙,在阵前尚且难以救下郭襄。而梁萧,不过是一个二十岁未够的黄毛小儿,不知从何处学得那三脚猫阵法。只以二千之军,胆敢待上万之敌合围,殊不知此为兵家最忌。如此兵力悬殊,如此士气对比,在被合围之后,纵使你有通天彻地之能,也难得保全。
       而更有甚者,梁萧在此情况之下,竟然能瞬间将敌军击溃,冲破重围。梁萧乎?孙子乎?吴起乎?非也,神人也。

第三,关于人物
       人万不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不能懂,所不能精的地方。
       金庸先生在人物的处理上就是非常好的。
       郭靖大侠反应迟钝,木讷。若不是有蓉儿,他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代大侠。而他除了武学和质朴的心,其他的东西他多是不懂的,他拥有武穆遗书,却也不懂得应用,只有让蓉儿来帮他。蓉儿跟他讲诗词,他也不懂。只有看到武穆的诗,他才潜心默记。
       令狐冲,除了武功,他也就之会谈谈琴了。其实也只有无忌所学最多,医学,用毒之类。
       而他们所学都是有来源,他们所精的东西,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的。是自然而然的。
       梁萧此人,已经被作者神化,成为无一不通的人。
       我们知道的他的经历不过是,小时候从不学习,后来死了父母。到处乱跑,后来到了天机宫,学了算术。
       一直也没见到他学过什么用兵之道,诗词歌赋。怎么后来,突然就冒出来什么阵什么阵的。又是终日诗词歌赋的胡说八道。
       人物性格也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可以说是为了情节,不顾主人公的性格。在我看来,主角小时候除了捣蛋就没啥个性,长大以后更是没有。而他与柳得感情,也可以说是没什么深刻的描写。

第四,关于情节与结构
       我想这个方面压根就没必要再举出金庸小说的例子了。
       《昆仑》小说中模仿之处甚多也就不再言及。
       《昆仑》这部作品,从开头到天机宫,这些写的还是不错的。还是有颇多可观之处的。但是自天机宫之后,便不行了。这也正是我对该作者的看法啊,以其目前的阅历和能力,只能写中篇小说。对于情节结构方面,我归纳了几点,可能不完整。
       其一,结构松散。从天机宫以后。主角开始满世界瞎跑,前后文章没太大关系,我甚至可以理解为,为了延长小说的长度而刻意制造的事件,和制造一个个的新人物。剧情不紧凑。或许是凤歌刻意或无意为之,整个剧情放得太开,而作者的功力有限,难以将已经松散的故事收拢。
       其二,情节平淡。第一点中已经说明,作者为了延长小说的长度而制造一个个的事件。而这样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没有连贯性的事件,加上作者本身功力不够。这样一些情节拼凑起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高潮可言。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流水帐而已。
       其三,误会的制造处理不当。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就是制造一个又一个的误会,而正是这些误会,促使了故事的发展,延长了小说的长度。而好的小说,他可以将误会描写得相当的合理。如金庸小说便是。而个人觉得昆仑中的悬念制造就不甚好。从梁萧误会柳莺莺,到后来的一系列的误会,没有很多处理得很得当的。其中一些昆仑版中已有多人提及,我就不再罗嗦了。
       其四,只以梁萧一人的角度来叙述。这如果处理得好,还不见得会出多大问题,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便会使整个故事大打折扣。近来昆仑版得八卦之风,也与此有一定关联。前些日子,总有人发帖,道:“柳莺莺怎么还不出来啊。”又言:“花MM怎么还不出现啊,梁萧把她俩都给忘了。”其实有很多小说都是只以单一视角来叙述的。一则某些小说影响不大,无人问津;二则处理相当得当;三则这些小说的中心人物只主角一人,其他都是配角。而第三点对于昆仑明显是不合适的,柳莺莺和花晓霜,这些都是女主角。自然已经出现主角二字自然就不是配角了,而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小说中长时间的不出现。如果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倒也可以。但是小说中却是万万全全的失踪了。没有任何叙述,没有任何描写,甚至连主角也少有想起过他们。这是相当莫名其妙的事情,可以说是小说中一个非常大的败笔。
       其五,未想到,若有朋友想到,或本人想到,再行补充

第五,关于武功
       我的武侠小说思想里,侠义之道是最重要的,我在许多地方都是如是说的。但是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庸小说的武学描写也是相当好的(汗~我觉得我实在没办法用什么言语来形容金庸先生的武侠,看我上面的评论,自己都觉得很好笑,对于金庸先生的说法,都是相当好的,精彩的,出色了,没办法用更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是不是因为本人的语文实在不过关?)
       这也是我所在的金庸群里永谈不衰的话题。每个人对于某一项武功时常都有不同的见解,而他们也不是像这里八卦的那样,是说好,而说不出为什么好的。已经足够说明金庸小说的武功了。许多的武功现在又那里只是武侠中人的东西,有的已经成为大众词语。
而对于昆仑的武功,我在以前也发过一个相关主题,转来,再补写一些,有些内容恐怕已经感不上时代潮流(昆仑一直在连载,帖子仍然是以前的帖子)
       其一,说归藏。许多人认为归藏剑十分玄妙。其实呢,易理的东西仅仅是非常非常基础而入门的东西,几乎可以说是是人就知。而也不觉得有什么新颖之处,玄妙的所在。了情教授梁萧剑法时,听到梁萧说出剑法之重要所在时竟然会如此吃惊,显然是过分了。我倒不觉得这样的玄妙所在也无什么特别之处。
             上巽下巽,则为巽卦
             艮上巽下,则为蛊卦
       在许多读过易经的人来看,都是不值一提的。就我这样的初读之人,却也不认为有什么玄妙
       其二,天行剑
许多人说用数学来说武学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情。其实这个天行剑也没有显现出什么能说明数学的精妙之所在,在我看来,这剑法只是挂一个虚名,招数什么的都提不上。凤歌也没有在这剑法上做一些说法,只是说有这么一个东西。
       总说,昆仑中武功我认为多而杂,杂且乱。在对武功的描述上也不够好,只是左一招什么右一招什么,个人认为单调重复。在比武之时,殊无惊心动魄之感;亦无如蓉儿与七公练逍遥游时,或虚竹与丁春秋拆解时的美妙舞姿。
天下的高超武学真就有那么多,公羊羽他们几个三天两头就创出一套绝世武功,绝世武功就真那么不值钱?
       梁萧也够厉害的。学那些武功不用一会,什么八百石像阵,归藏剑,紫府元宗学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你学的是绝世武功,不是烧菜做饭(不过学烧菜做饭好象也没那么简单吧)

第六,关于周易
       许多铁杆的昆仑迷们一直在讲说昆仑中的周易用得很好,不像金庸先生得小说,周易只是挂一个名号。其实他们的这些说法其实是并没有认真的看金庸小说。
       仅仅以降龙十八掌为例子,那些昆迷们认为只不过是借用了名字而已。乾卦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之类者。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金庸先生对于周易的学习肯定是比凤歌要认真,我甚至认为凤歌是为了写这部小说才去浅浅看了周易的。(本人开始学习周易,也是因为看了金庸先生在《神雕》后面的一篇关于周易的东西。)降龙十八掌不仅并不是只借用了一个名字,而其实是把一些易理的东西融合在武学当中
       例如亢龙有悔这招的思想其实就是乾卦小象辞中关于亢龙有悔的判语:“盈不可久也。”
       亢龙有悔中七公让郭靖被的话中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其实就是周易中的话。反映在这招亢龙有悔中,也就是瞧出对方破绽,料敌先机的道理。
       还是这招亢龙有悔,郭靖背的话中还有“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手?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也是周易中的话。其意思反映在武功中也就是,知道进退,知道进攻可以取得胜利,也要知道也可能导致失败的道理。反映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亢龙有悔这招,需要打去几分,留几分。
       希望对一些看金庸小说不够认真的人也可以有些帮助。

       而在《昆仑》这反映不过是一些最粗浅的周易东西,说起来说这个归藏剑只是放一个周易的名字倒是更加恰当。我更觉得叫归藏这个名字原本就是一个卖弄。
       《周礼·太卜》中说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而《世本》等书记载:“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
       周易其实是在连山和归藏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而公羊羽却为何不以易剑为名,而叫归藏剑呢?一则易剑之名太土。其实若非朋友们叫归藏剑叫习惯了又如何会觉得易剑土呢?二则便是小说里所说的《周易》在后来流传之中被许多人误解,只以为做算卦之用,落入俗套。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易学从伏羲创立八卦开始便有算卦之用,用以为做八卦之用如何便不对了么?只是作者对周易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当。前人往往把算卦和易道分为体和用的关系。也便是说,道为周易之体,卜为周易之用。而时宋朝,朱熹等一批知识分子,大多研究周易,却未见他们把把周易瞎搞了吧。朱熹的《周易本义》也是本人学习的一个参考,虽然未见得其看法都正确,但也是他个人研究周易得一些心得成果,如何像凤歌所说呢?所以只能是一种解释,凤歌为了卖弄他的学识,就是我懂,而大多数人他是不懂的(或许本人主观想象)
       归藏剑用的不过是一些最粗浅的卦名,而未追求其易道。岂不正如公羊羽所说吗?难道公羊羽所指之人并非别人而是作者凤歌?

       最后说说,《昆仑》作品好的一点,我上面有提到,从开头到天机宫,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对于数学的一些知识的叙述,更是有出彩的地方。
       但是总体来说离经典作品还是有一段非常长的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