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杏杏林杏坛 |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又是北方杏儿飘香的时月。
北方的杏,是随着麦子摇曳金黄,才飘溢出它的芳香的。在麦浪里裹着的清香,是一种青涩芳醇、酸中带甜的味道。有人把杏称做了“梅”。把用杏做成的干果叫做了“话梅”。但我认为,北方的杏绝不等同于“梅”。《格物丛话》中说:“杏实味香于梅,而酸不及,核与肉自相离,其仁可以入药”。便直接道出了杏与梅的本质区别。
其实,以前对杏有一种畏惧。小时候,每当杏儿刚刚成熟时,我禁不住诱惑,趁着父母不在,就爬到院中的杏树上,把黄绿相间酸涩十足的杏塞满自己所有的口袋。刚泛黄的杏,十分酸涩,吃不了几颗,就会倒牙。每逢这时,母亲就神秘地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而我吃多了杏真的拉起肚子以后,也就乖乖地把摘来的杏,统统倒进竹蓝里,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把水灵灵的杏晒成干瘪的杏干。
对杏真正产生恐惧,还是在我十岁的时候。一位年龄和我相仿的小伙伴,偷偷地摘了别人家的杏,正在独自吞吃时,被他年幼的妹妹发现了,为了哄骗妹妹,他把杏核捣碎,取了杏仁给妹妹吃.结果,几个小时后,他的妹妹直喊肚子疼,不等送到医院,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这件事对贪吃杏的我,震撼很大。从此,我对杏有了一种敬畏。以至于日后,父亲要在果园里栽几棵杏树,都被我阻止了。
后来,从《本草纲目》中得知:“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杏树根切碎煎汤服,即解。”我想,那时候,如果我们村的赤脚医生知道这个常识,也许那个小女孩就不会死去。每每想到此,就会为那个小女孩而抱屈。
前几年,翻阅杂志又得知:南太平洋上的岛国“斐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癌症的国家。原因是岛上居民喜食杏干。据科学家研究分析,杏的组成成分中,有某些防癌、抗癌物质,所以经常吃杏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自此以后,恢复了对杏的亲切感,而且每年在杏儿成熟的时节,总是买许多的杏,给全家人吃。
一次,儿子在吃杏时,问起有关“杏林”和“杏坛”的故事。我粗浅地告诉他,“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渔父》:“孔子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今喻教育界。
在贵州青岩古镇,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状元府,中堂上有一对联:“游钓记芳踪,重看连沼清波,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晓,状元得意正归来”。人们用“杏林得意”借指进士及第,也许就出于此吧。
儿子听完我的解释,露出了惊讶的声色。他说,没想到,杏儿还有这么多的典故。我说,何止这些。在人们的眼里,杏儿充满了灵性,有人曾将杏花拟人化为“杏腮”“杏靥”;将杏树开花时节的雨叫做“杏雨”;将女子漂亮的眼睛称作“杏眼”;甚至于把婴儿的夭折都用“杏殇”来作比等等。可见,杏儿与人们的感情笃厚至深。
北方的杏虽没有南方的梅那样受到诗人的青睐,但它也确如梅一样,是伴着夏日清灵的细雨熟透的。
我知道,宋代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黄梅”不是指杏,也知道陆游的《梅雨》诗:“丝丝梅子熟时雨,漠漠楝花开后塞。剩采芸香群书蠹,旋舂麦耖续家餐。”更是专指南方的“梅”。
但我依然觉得,追逐夏雨成熟的杏,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魅力与从容。使我难以释怀。
前一篇:一个人的烟花
后一篇:那座大山,那几眼窑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