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子思国学中庸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中庸难再得
子曰:“舜其大知(zhì)也与!舜好(hào)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ì)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quán)服膺(yīng),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欢向人请教而又善于明察身边人的言辞,隐忍其恶而扬举其善,掌握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采纳其中最有益的意见施用于百姓,这就是他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把他驱赶到网、笼、陷阱之中,却还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个把月都坚持不了。”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选定了中庸之道,领悟到一点正确的道理,就能真心信服并谨记于心,不使忘失。”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公平治理,高官厚禄可以辞去,闪着寒光的利刃可以踩踏,可中庸之道却难以做到啊。”
罟,捕鱼、捕鸟的网。擭,笼子。辟通“避”。拳拳,像抓拳头一样“拳”着,诚恳地奉行。服,著、放置。膺,胸。均,指公平治理,平治天下。
“人皆曰‘予知’”有人将“予”解作“孔子”,认为是孔子的自谦和自我批评,这种解释完全不对。孔子的话其实是对自作聪明者的讽刺,就像《百喻经》说有个商人,因为某人欠他半钱很久没还,便花两钱乘船去他家,结果那人并不在家,商人又花两钱乘船回来。为半钱而费四钱,就像是孔子说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因小聪明而错失智慧的根本——“中庸”,是多么愚蠢啊。
迩言,朱熹认为是“浅近之言”。不对。舜好察“浅近之言”,难道就不好察其他言论吗?可见,迩言的意思是“身边人的言论”。表明舜既喜欢向人请教,又懂得明察他们的话,这样就能集思广益,又可以民主集中,择其善者而从之。
“隐恶而扬善”可作两解:一者,对人们的缺失隐而不宣,不使人难堪,他才愿意与你掏心窝子说话,而不说假话、空话。对别人的优点进行褒扬,使人甚觉欣慰,他才更愿意和你交往,积极献言献策。二者,隐恶扬善皆对听取者而言,意思是听到别人不对的话,就隐斥而去、不采纳,当耳边风似的没听过。听到别人正确的话,就褒扬、采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千万不要臆测为“折中”的意思,而是“中和有度”,恰到好处。它代表最好、最适合,而不是平庸、不好不坏。这一点请大家谨记。
舜所代表的“帝”道,其实正是“中庸”在政治上的表现。儒家思想中的“授命于天”、“革命”等观点,也都是从万物一马之“道”引申而来的。中庸就是天命之道,那些得到天命的帝、王,必须按中庸之道行事,以致中和,才能育万物而容众,容众曰归,民心归向即得天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命”并不是虚妄不实的,它体现在执政的每一项决策当中。不能为政以德,就会偏离中庸之道,就像小人反中庸那样不容于众,“革命”就发生了。革新天命是因为偏离中道才发生的。“革命”的成功与否,从表面看是依仗武力,而实际上仍然是积累德行,积德之本还是行中庸之道。我们用这样的深刻内涵来检视儒家所有经典中的观点、主张,就能一通百通了;用之检视古今中外所有革命的成败,也就都能一目了然了。像王莽纂位、黄巢起义、天平天国起义等,为什么先得众而后失众?都是因为偏离了中道的根本所致。
这里又有一个大问题:“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怎么才能用其中?判断中和有度的标准是什么?此问题的性质与“发而皆中节”一样,都是如何才能达成“中道”的问题。我们到后边再作详细解答。
前面提到:“知者过之”、“贤者过之”,这样的人还算是真正的知者、贤者吗?子思紧接着回答说:不是。只有像舜那样深谙中庸之道才是大智慧。那些自称“予知”却自陷罟擭的人、择中庸而不能守的人,太笨了。一切耍弄小聪明的人:贪官墨吏、不良商贩、汉奸走狗……其实都是在自掘坟墓,徒遭世人耻笑耳。现在有几个人还能像颜回那样坚守善道,勤行美德呢?所以子思才说中庸之德高明难行,“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三句,有人说是代表“仁、智、勇”,我不同意,因为只有行中庸之道,才是仁、智、勇。而“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的背后动机都不确定,虚伪的政客为了选票也可能暂时均天下,做贼心虚的官员为了保身也可能辞爵禄,穷途末路的逃犯也可能蹈白刃,所以这只是几项“难能”的事例而已,表明:“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虽难能可贵,却并不能作为一个人是否具备中庸之德的评判标准。如今的世道,大概真是:毋宁倾城与倾国,“中庸”难再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