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一直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儿,喊了十来年的素质教育,可孩子们依然玩命为考试忙活着。考考考还是老师的法宝,不知什么时候考试能只成为老师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准,而不做为学生升学的砝码。
近日,湖北省鄂南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联考试卷拿韩寒博客中的一段话为题,而且是挑语病。且不说那段文字只是韩寒的口水文章,即使是其著书立作里的一段文字又怎样?我想初中毕业的学生都做过这样的挑语病的题,可写出东西还是有语病,为什么?不知道,我们的语文老师语法是否都过关了,是否出口成章,使用标点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无论怎样一段话,怎么写都是正确的,只要它能让人看明白。鲁迅当初写出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那时候的文学专家是否也该挑挑错?毕竟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就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碰上书面语言一样。新语言方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康熙时期再也不会有斑竹、偶、886……这样的词汇。
语文课究竟该讲什么?我们现在语文课本中看到的都是各个时期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的尽是中心思想、总结段落大意、造句……这都是扯淡,根本没什么实际意义。其实有一本《新华字典》足矣!上学学嘛?就是认字!中国打造九年义务教育,扫文盲,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字,而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大作家,出口成章。中国人说汉语,口语都很好,会说,但不一定会写,即使说也有白字,或发音不准。通常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找出拼音正确的一组,而这道题许多人都不能拿分。连字都认不全,何谈写文章、分析文章?!有人一辈子都不认字,但说出话来还是一套一套的,条理清晰,说明人们只要认字就能写出大段文章,而这文章只要能让人看明白就是好文章。
学《新华字典》不仅仅能识更多的字,而且还要学怎样运用这样的字,只要了解了字意,才能组词,造更多的好句,出好文章就不难,这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到体的过程。不像我们现在的一些作家,字意搞得不太明白就随意造新词,让看者根本搞不懂其言何意。当然语文课也不是一味的就捧着《新华字典》学,还要增加一些美文赏析,而这个赏析,全凭学生自己体会,不被别人思想左右,一篇文章每个人的领会都不尽同。现在老师们都是在妄自揣摩作者之意,搞出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东西,而又将这些强加于学生的思想当中。文学这种东西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各人该有各人的理解,这样才有助于进步。而如今的模式化教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彻底被束缚,这也是当代作家为什么写不同影响力巨大的名作的症结所在。当代大部分作家写的都是垃圾,没有思想,完全是文字码的堆砌,这与他们一直信守的语文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诗人,整的尽是狗屁。
还有现在的语文教育是搞崇拜的,崇拜名家名作,而且还要有主题意义,要有教育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影响力巨大的四大名著都只能在语文课本外徘徊的原因。语文课本选文章,以鲁迅、朱自清、老舍、巴金……名家作品为多。虽然他们的作品够好,够有思想,但这都是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写出的,现在的学生是无法深刻体会那样的思想境界,所以我认为这文章的思想学不学无所谓,关键是学文章的结构,用词,用句。比如同样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秋夜》中的名句,语文课主要讲从句中看到作者的心境和感情状态,而我们恰恰要学的该是这中语言结构方式。如果这句话出自赵丽华之笔,我想那些所谓的文学专家只会当这是口水诗,而不会考虑作者的思想问题。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现在的人不会再写出那个时代的文章,因为失去感同身受,靠想象力写的东西,只会出武侠、魔幻文章,而不再是战斗檄文。之所以,80后的作品不被老作家们看好,就是不能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但80后的作品在年轻人中反响颇好,这就是因为有共同语言,共同思想。
即使中国的英语教育,依然是按照语文教学的套路,语法的位置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学生们试卷得满分,可口语很一般,完全钻进了懂英语不会说英语的尴尬之地。学英语为什么,主要还是说,能与外国友人沟通交流就够了,毕竟不是所有学生学英语都是要做翻译。其实现在最好的英语教育方式应该是妈妈叫孩子说话的方式,妈妈叫孩子说话是从来不讲语法的。语文教育应该也是不讲语法的,能听明白,看明白就好,标点更只是说话的停顿。只要这句话不停,全是逗号也无防。
语文教育,从嗷嗷待哺到大学毕业,到底都学了什么?许多字搞不清怎么读,许多词弄不清怎么用,许多文章还是分不好段、提炼不出中心句,更别提什么语法了。这就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结果,真不如只学个《新华字典》,最起码不会说白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