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五常
张五常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78,165
  • 关注人气:228,7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3.09)《中国的经济革命》杨怀康代序

(1993-09-01 18:34:31)
分类: 五常谈经济

有两个这样的老生常谈:一是以为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地大物博,得天独厚,故此中国人是胜人一筹;二是以为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欠缺一股凝聚力,一盘散沙,因而贫穷落后、长期积弱。

凡是老生常谈,都总有点道理。中国人有潜能的,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以至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小中国」,都显示出中国人有点本领的。不少人更不期然想到,倘若整个中国都像这些「小中国」般发起威来,中国又焉会不是拿破仑口中令整个世界震撼的巨人呢?

问题是如何唤醒这个沉睡了百多两百年的巨人?清末以来,不少知识分子便为这个问题所困扰。大致而言,梁启超、严复等浸过洋水的知识分子,都以为教育是答案;搞好教育,「民智」一开,其它天灾人祸便迎刃而解。事实上他们也真的拚了老命,要从教育入手,振兴中华——严复以其「信、达、雅」的笔触译了一本又一本的西方巨著;「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的梁启超,则想透过大众传媒把中国人洗心革面一番。

无巧不成书,战后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发现,正好肯定了教育的积极意义——投资教育的回报率远胜于投资机器。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读坏书」的杀伤力也是惊人的。共产制度对中国经济的摧残,史无前例;共产党的头头毛泽东便是在长沙师范学校(训练老师的地方)出身;长时期以来,共产制度的权力核心,也是操纵在像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人的手里。至于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把它的经济搞到乌烟瘴气的,也正是一班在英国剑桥喝过咸水的计划经济学家。故此,教育并不见得就是解决中国积弱问题的独步单方。

为了国强家富,百多年来中国人其实什么都试过,要不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行吗就来个「全盘西化」;再不是便土改、共产、大镬饭一番,甚至连「爹亲娘亲不及毛主席亲」这种有乖天理伦常的办法都试过了。代价付出了不少,但人民的生活可没有天天好起来。

唤醒拿破仑所说的巨人,到头来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恐怕还是从人的本性上入手。邓小平策动「改革、开放」,显然就是出于这个机会——何苦要中国人做什么完人、圣人?只要老老实实地给他们改进一己生活的权利,那还怕经济不发展起来?这个简单的体会,一反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国族主义意识,把人而不是国家放在第一位;承认活生生的人,皆有七情六欲、私字当头。倘若要说张五常这系列有关中国经济革命的文章,和邓小平的「开放、改革」有什么共通之处,那就是这一个「私」字。

早在两百多年前,经济学的老祖宗阿当"密斯(Adam Smith)便已确定了这个私字是经济活动的灵魂,他更体会到只有群体社会,才有经济活动;只在群体社会,才会有生产分工,提高生产力;只在群体社会,才会有买卖交易,让人各竞所需,创造财富。不过,私心这股强劲的经济动力,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呢?如何让每个人淋漓尽致地发挥他的私心,而又不同时陷整个社会于一个打、砸、抢,弱肉强食的局面呢?这个问题要等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产权理论的出现,才受到应有的重视。

张五常对产权理论的贡献,是把整个问题倒转来看:凡人皆私,那么在什么的条件下,每一个人才会尽情随心之所欲、发挥浑身解数,而同时使社会整体得益?「种瓜得瓜」,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这个道理的背后,其实是假设了社会上已有一系列完整的产权结构——使用、转让、享有资源收入的权利。这些权利不完整,种瓜者也就没有得瓜的保证;没有这个保证,可能连种瓜的兴趣也没有,更遑论全情投入、「去到尽」了!人人不是干劲冲天、「去到尽」,整体经济又焉能只争朝夕地发展起来呢?张五常的文章,除了像阿当孕v密斯般确认了人的私心,他更罗列出一系列把这私心纳入正轨的条件。他把这些条件应用到中国的国情上去,其用心当然也是振兴中华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五常所踏着的,正是梁启超、严复的足。但张五常可没有像梁启超、严复般整天把国家、民族挂在唇边;可是从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中国的佃农制度——到这一系列围绕中国经济的文章,他的「爱国情怀」倒是毋庸置疑的。

倘若张五常是有胜过梁启超、严复的地方,那是他采用了现代科学的验证态度,来看中国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经得起事实验证的处方,肯定要比纯粹忧国忧民的书生之见较有效益吧!

无论是年资、学历、才智、心胸、见地,张五常都是我的前辈;晚辈替前辈写序总有点儿那个。但对张五常稍认识的人,都知道他百无禁忌,尤其厌恶论资排辈,故此他叫我写这篇序,我也就不用客气了。

有朝一日,在产权明确的中国,华炎子孙能拿出这科学的态度来大干私活,那还怕中国这个沉睡已久的巨人,不会站立起来,令整个世界地动山摇?


杨怀康   一九九三年九月于香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