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五常
张五常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78,165
  • 关注人气:228,7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04.17)为什么经济学变得沉闷了?

(2003-04-17 09:31:57)
分类: 五常谈学术

如果我今天是二十七岁——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四十年——我或可单人匹马给经济学一个新面貌。不一定对,但我有这样的感受。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算是革新,但没有把整门学问搞得闪闪生光。

人老了,日渐黄昏,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要休息了,比起四十年前不需要睡觉的日子差得远了。但当年我没有革新经济学的幻想——想也不敢想。今天我的感受是,如果时光倒流四十年,以我今天所知的做起,那又是另一回事。当然,这只是感受,作不得准,但空穴来风,有点蛛丝马迹可以说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我认为经济学的发展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可不是因为高斯等人所说的数学用得太多,或搞什么博弈理论,而是今天的题材沉闷,闷的怕人。是的,长此下去,经济学会被闷死的!

可不是吗?拿起任何一本经济名学报,你不会说:「这篇文章那样过瘾精彩,非读不可!」不是说今天的后起之秀不够聪明,本领不足,而是题材趣味不足,不够吸引力。也不是说技术不可观:数字统计非常可观,只是要解释的现象要不是不明确,就是老土,毫无新意,既不精彩,也不过瘾。

学术的发扬是不可缺乏趣味的。想当年,高斯论音波频率,嘉素谈医业价格分歧,什么人写垒球员的耕殖,公地不种杏仁树,或其他什么的,我一读就趣味盎然,对经济学了迷。今天,这类文章再不容易找到了。

要是时光可以倒流四十年,有昔日的魄力,每年我可以写五十篇自己认为有趣味的经济学文章。如下数点支持这观点。

(一)今天我每星期写四篇随笔,合共五千五百字。要是我每星期写一篇五千五百字的经济论文,有趣味的,不难做到。虽然论文比随笔难写,但后者每星期要想四个题目,不容易。前些时每星期写《经济解释》三千多字,再加《南窗集》二千多字,合共也是五千多字。《经济解释》远为难写,写得慢,但同样水平的每星期写五千多字自信可以办到。只是今天不可以持久地写严谨的学术文章,时光倒流则应该没有问题吧。

(二)过瘾精彩的经济现象,今天的国内、香港及亚洲一带多如天上星,俯拾即是。加上类同的现象可以不同的地区作比较,其处理分析就如斩瓜切菜,得心应手。四十年前的现象与比较的观察远不及今天那么明显。

(三)前些时在这里发表《讯息费用与类聚定律》,说因为价格讯息费用高,欢场女子在同一场所卖笑会有差不多的姿色水平。读者哈哈大笑,频叫精彩。其后在《还敛集》发表《咸水草与淡水蟹》,说在市场竞争下,出售者一律欺骗与一律不骗,其效果相同。我称之为「欺骗定律」。读者说对、对、对,但又说问题那样浅,我不说他们也知道答案,要求我写深一点的。我于是又在这里发表《上河定律》,说排队看《清明上河图》,排队的时间越长,每个人看图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排队时间的增加,在比率上会比人数增加上升得快。读者说对、对、对,这次够深了。

结论是颇为明显的。每星期写一篇五千多字的、通俗而又有趣味的经济论文不难,而要达到《类聚定律》水平的,每年五十二篇中有三分之一应该可以。这样写下去,不出数年就会有同好者参与其事,大家一起下笔来热闹一下。

我们不要忘记,经济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实验室,每个人都从这实验室长大,对世事有所知,好奇,希望能解释一下。赫舒拉发说得对,所有社会科学,如果以科学的假说作解释,都是经济学。每个人,因为生长于实验室,不管有没有上过经济学的课,都可以试对人的行为或经济现象作解释。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处理问题比较有系统,推理逻辑比较严谨,假说的设立比较像样。然而,一个只读过一科入门经济的人,有明师指导,心领神会,其对世事或现象的解释不难超于一个平庸的经济学博士。

戴维德不是经济学入门的,只有一个哲学学士,但对世事的理解,理论的深入,比我高得多了。昔日史密斯、李嘉图等大师,基本上无师自通,虽然今天回顾,他们错漏不少,但无论哲理、深度、趣味、启发,都远胜今天沉闷不堪的经济技术高手。不是前人的智商比我们高出那么多,而技术上他们远为不及。只因为他们放大眼睛看世界,不肯走进象牙塔之内,他们搞的是大学问,洋洋大观,令人拜服。

我认为今天经济学变得那样沉闷,可能是因为走进了牛角尖。近三十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变得非常专业。以我略知一点的生物或基因研究而言,每个研究者只专注于某问题的某小部分,然后大家把研究所得串连起来。就是一篇专于某问题的微不足道的小部分,往往有五六个研究者联名发表,每个研究小部分中的小部分。经济学没有那样专注的分工合作,但这些年来联名发表文章远比三十年前普遍。

我想,自然科学分工专注而后串连可能很有效,但以经济学来说,这样做似乎不妥。这是因为到今天,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人的行为只能从一个制度安排的局限下作分析。专注看一小部分而忽略了制度安排,是数树木,不看森林,而把树木串连起来不一定可以见到森林的。

那是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是要先看制度安排(看森林)然后解释行为(数树木)。我不知道这看法对不对,要多想一下,想通了会再谈。我只觉得经济学可以是非常有趣的学问,但一下子变得那样沉闷,是需要解释的。

难道自然科学要先数树木然后看森林,而经济学则要先看森林然后数树木?这是有趣的问题。我没有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