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A、归属与爱
B、自我实现
C、尊重
D、安全
E、生理
2、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E、社会知觉
3、在行为归因的三维理论中,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可以作出相同的反应是指信息的:
A、共同性
B、一致性
C、特异性
D、一贯性
E、协同性
4、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为:
A、动机过程、观察学习、模仿过程
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一、强化过程
C、观察学习、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
E、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5、个体在归因过程中,自我价值保护可能体现在:
A、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内归因
B、失败情况,个体倾向于内归因
C、他人失败了,倾向于外归因
D、成功情况,个体倾向于内归因
E、将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
6、成就动机是指:
A、个体为了获得他人赞许,即取悦于人的动机
B、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并使之达成的内在动力
C、个体想要达到目标的情境,但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D、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动机
E、个体追求爱的需要满足的动机
7、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吃到的柠檬是甜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A、升华
B、补偿
C、文饰
D、投射
E、潜抑
8、下列哪一项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
A、情感性
B、直接性
C、心理的关系
D、个体性
E、定向性
9、能够给人以心理上的归属感、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是:
A、群体
B、个体
C、有机体
D、无机体
E、组织
10、挫折是:
A、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物学反应
C、无相应刺激引起的反应
D、自我心理保护
E、以上都不对
11、从众行为是一种:
A、服从于外界压力而被迫产生的行为
B、服从于外界压力而自觉产生的行为
C、和外界压力无关的行为
D、主动报答他人的助人行为
E、某些人的习惯性行为
12、“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错误的态度
D、刻板印象
E、晕轮效应
13、形成对他人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的信息整合模式为:
A、平均模式
B、加法模式
C、逻辑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E、逻辑整合模式
14、既想怀孕又怕有了孩子负担太重,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趋避冲突
B、双重趋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双避冲突
E、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冲突
15、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下列哪项特征属于中心品质的特征:
A、好,坏
B、热情,冷漠
C、文雅,粗鲁
D、果断,谨慎
E、姿势,体态
16、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
A、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
B、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处
C、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D、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E、一种积极、有效的人际关系
17、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助人行为
C、社会回报行为
D、利他行为
E、以上都是
18、一个教师在辅导学生时感到优秀学生与差生难以兼顾,他面临的角色失调的是: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
D、角色失败
E、角色混乱
19、社会赞许动机对个体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
A、对个体产生积极约束作用
B、使个体获得周围人的积极关注
C、给予个体积极的强化
D、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E、以上都是
20、一个人经过努力没有达到自己预期,产生挫折心理,其原因是:
A、生理因素
B、动机冲突
C、自我期望
D、政治因素
E、学校因素
21、老年人常说“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体现了一种:
A、刻板印象
B、定型
C、光环效应
D、偏见
E、首因效应
2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补偿作用
D、反向作用
E、抵消作用
23、在家庭中,父母常常在对儿童提出要求的同时又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属于舒茨提出的哪种需要的重要性:
A、包容需要
B、自尊需要
C、支配需要
D、感情需要
E、成就需要
24、成功的印象管理最关键是:
A、有效的角色扮演
B、正确理解社会环境
C、发挥主动性,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D、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E、以上都是
25、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形成后,要转变其看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受到下列哪种态度成分的影响: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价值成分
E、行为倾向成分
26、工作交往中,双方时而竞争,时而合作,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人际关系称为:
A、竞争-合作型
B、主从-合作型
C、合作型
D、竞争型
E、主从-竞争型
27、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是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28、个体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社会化四种。
后一篇:精读与习题21-文化与心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