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苏里格
报道
2006年房地产股票的中报基本披露完毕,截至8月23日,已经公布业绩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91%,净利润率为14.69%。但是房地产股票并没有展开波澜壮阔的中报行情。
“房地产中报行情”是一种典型的股评式叙事风格的逻辑。股评式叙事风格对于上市公司的预测方法往往把真实的情况过度简单化。在老板们的逼迫下,分析师们每天都在手中转动着的预测业绩的水晶球,不断地修正对公司业绩的预测。
那么作为一个投资者,应该是在中报业绩出来后买股票还是在中报业绩出来前买股票?如果股市有正义感的话,应该给努力研究企业财务报表的投资者以很高的报酬。
但事实上,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的特殊性导致其业绩并非是按照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的时间序列均匀分布的。另外,经济过热和住房问题政治化导致房地产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受宏观调控政策特别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往往存在各种时滞,房地产上市公司所受的影响,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就分析方法而言,也许我们应该放宽对于股票投资的视界。投资品市场是理性力量和同它相抵消的非理性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而某时点的财务数据是反映公司情况的一个切面,仅凭借这个切面来判公司的未来无疑如同盲人摸象。
1998年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政策使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长达七年的牛市。在一个市场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完成以后,往往标志着这个市场超额利润率不再存在。新的土地政策和融资制度形成了行业新的游戏规则,宏观调控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目前的竞争格局又开始由原有的平衡向新的平衡演进。紧缩政策使各公司之间原来存在的差异加大,加速了优胜劣汰。有资金和有融资渠道的公司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大量缺少资金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压力,从而在政府积压存量土地的过程中加快其退出市场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优质房地产企业凭借其资本和融资优势,将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土地储备,从而为未来发展占据先机。房地产行业在积累着投资的机会,等待着华尔街那句名言“血流成河的时候入场”。
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加开阔一些,更加具有历史的眼光和使命感。只有明白我们自己身处何方又将走向哪里,我们才能不被琐碎的细节所缠绕。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鬼谷下山”元青花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和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假设我们现在又发现了两个同样的元青花瓷器,那么三个古物的市值总计是多少?我们无法判断应该用加法、乘法还是减法来计算这个问题。盛世收藏,乱世黄金。有意思的是,在收藏品市场一片繁荣的同时,黄金也从五年前的每盎司280美元飙升到了今年的600美元以上。
如果我们放宽投资市场的视界,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艺术品市场也好,投资最终落在了两个字“稀缺”。“稀缺”不外乎两种情况,流动性充溢或者投资品太少。如果说商品“稀缺”的属性决定其短期的价格的话,那么价格的波动就是投资者心理的波动。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稀缺是有时间、空间等限制条件的。从居住的角度讲,房地产并不稀缺;但是从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角度讲,房地产又是稀缺的。在投资者相信别人讲的故事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最后一个相信这个故事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