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丙奇
熊丙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54,916
  • 关注人气:85,3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校内地招生能刺激内地高校吗?

(2007-05-03 11:25:08)
 

香港地区的大学来内地招生,去年曾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几乎所有人,将目光盯在了他们来抢优质的内地生源上,状元从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逃离”,50万元的全额奖学金,成为热议的焦点。今年,随着高考季节的到来,港校的内地招生又成为热门话题。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香港地区的大学在内地的招生,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内地高校的触动,他们所起的作用,类似于“鲶鱼效应”(所谓“鲶鱼效应”,是指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在鱼槽中放一些鲶鱼让沙丁鱼紧张起来增加群体活力防止死亡)

 

但笔者发现,有几方面因素,正阻碍“鲶鱼效应”的发挥。

 

一是国内高校的不以为然。根据香港地区的规定,所有高校招生非本地本科生,规模不得超过10%,因此,香港地区的大学,即使将所有非本地生招生计划投放内地,也不过1000多人。这1000多人对内地900多万的报考者、500多万的录取数来说,实在是一个小数目。虽然这1000多人的含金量很高,占据了考生中的高分段,并有多名个省市的高考最高分,但对于内地的一批名校来说,却难以触动他们对办学理念、教育质量、服务措施进行反思。一方面,这1000多名分摊在每所学校,即便流失的是优质生源,也仅仅只有几十名到上百名;另一方面,经过保送生招生、5%自主招生、自主选拔录取等各种招生手段,这些学校相信自己已经把大多数真正的顶尖人才揽入门下。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中,这些高校并无内地办学地位之忧,“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学校不会因为优质生源的流失,而自觉低人一等,也不会因为优质生源的流失,而失去国家重点投入的资金。所以,面对社会要求内地大学用奖学金手段来争取优质生源的呼声,很多大学并没有积极响应的意思。

 

二是港校自身对内地高校的“适应调整”。从2003年教育部批准内地6个省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申请到香港升读本科专业起,经过多年在内地的招生实践,港校也在逐渐适应、调整在内地的招生政策。而这种适应调整,往往出于对内地现实的无奈。目前,香港大学中,有两所大学纳入统一招生,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为提前批招生,学校完全按照考生成绩,而不再举行单独的笔试、面试对考生进行录取,其他学校为独立、自主招生,在高考分数之外,学校再进行笔试、面试,综合高考分数与笔试、面试成绩录取。2006年以前,对于参加统一录取的学校来说,所有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而对于自主录取的学校来说,有关考生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有一些考生被几所独立自主招生港校录取以及一所统一招生高校录取,然后比较各校情况作出选择的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最后被港校吸引走,就是这种原因。而由于国内统一招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对学校和考生来说,均是如此),因此,被抢走的名额在当年将无法弥补,于是造成教育资源某种程度的浪费——在美国,一流大学招生达到70%的到位率已经相当不错,但这有多次录取以及雄厚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对于这种情况,香港地区的高校有要求自费学生在录取时缴纳一万元的规定,港校认为,这是提前缴纳的注册费,以便办理有关入学手续,而国内舆论则认为这是“留位费”;为尽量避免国内高校遭遇这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今年则要求,所有参与录取学校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完成招生,并提走被录取学生的档案,也就是说,尽可能保证每位考生在规定录取时间结束,只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自主录取的港校,可以相互竞争生源,但无法再从统一录取的学校中抢走已录取的名额。很显然,这种规定,将减弱港校对内地大学的冲击,已经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状元”再被港校抢走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除非自主录取港校不按规定提走已录取学生档案。

 

三是港校招生存在自身的缺陷。香港中文大学有关负责人在谈起内地招生时认为,香港地区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尤其是自主招生中各自为阵的状态,造成了招生成本过大。自主招生的学校,要举行单独的笔试、面试,无疑既增加学校的招生成本,又增加学生的申请成本。2007年,大多自主招生的香港地区大学,都要求缴纳报名费400元(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400,香港理工大学报名费由去年的港币150元升至港币400元)。而这400元报名费在去年已经饱受质疑,有的家长反映,缴纳400元报名费,收到的只是两封信,一封信说收到申请,另一封信说不满足条件。400元报名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内地学生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该考生同时申请几所港校,仅报名费就将花去一两千元)。如果以全国1万考生向一所学校报名申请计算,学校收到的报名费为400万元,这400万元不说进入了学校口袋,但至少成功把招生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而据了解,由于内地考生分布广,香港地区大学招生人手有限,一些大学将招生工作委托给内地的咨询机构,而且面试考察时间十分短暂,很显然,这与学校的人员(专家、教授)参与面试选拔人才有很大的差距,而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也无法深入进行。这些情况,从长远看,有可能伤害香港地区大学在内地招生的形象。

 

如何发挥港校在内地招生的“鲶鱼效应”,值得内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香港地区高校的思考。不尝试多元录取体制,不直面学校之间的竞争,用限制的办法规避由学生选择带来的竞争压力,就无法给内地高校带来真正的竞争。同样,不关注考生的利益,也无法使港校在内地的招生健康发展,给内地高校起到良好的示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