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2,492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德爷变味儿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存废

(2006-03-03 22:16:04)

今天德爷到新浪聊天。

扫了眼聊天实录,才知道德爷这些日子没光郁闷,敢情还被人绑着玩儿劳什子的“相声单曲”去了。还要彩铃儿,还要狂下载。

德爷以复原传统相声自居,死守小剧场,连上电视都有微词。这是我从来对德爷的印象。

没想到啊,没想到。

我昨天还嚷嚷保护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还嚷嚷打德爷保卫战呢,看来我是瞎着急了,皇上不急太监急。

我想问的是,德爷的这个变故里,是不是暗含着某种规律性?中国传统艺术是不是非要走改良一路才有可能苟延残喘或发扬光大?或者说,中国传统艺术本身是不是已经没什么蹦头儿了?

这本是个老话题。是我看了凤凰的纪录片《粉墨春秋》,才又勾起了这话题。

最近这集正好讲到,新文化运动时,《新青年》出了专号,专门挞伐以京剧为代表的“旧戏”,胡适、周家兄弟、钱玄同他们都上了。反方只有个北大的学生,后来还被开除了。

这是将近一百年前的笔墨官司了,而且当时的形势,不是讨论出路在哪儿,也不是讨论有没有出路,而是斩立决与否的存废之辩。

今天,咱没必要这么用强。不说要不要存废,只说活下去的可能。

在众博友“接下来”之前,我先做个文抄公,亲自录入鲁迅老师当年的一篇文字,是批评梅兰芳当年搞新京剧的: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崇拜名伶原是北京的传统。辛亥革命后,伶人的品格提高了,这崇拜也干净起来。先只有谭叫天在剧坛称雄,都说他的技艺好,但恐怕也还夹着一点势利,因为他是“老佛爷”——慈禧太后赏识过的。虽然没有人给他宣传,替他出主意,得不到世界的名声,却也没有人来为他编剧本。我想,这不来,是带着几分“不敢”的。

后来有名的梅兰芳可就和他不同了。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是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士大夫们也在日见其消沉,梅兰芳近来颇有些冷落。

因为他是旦角,年纪一大,势必至于冷落的吗?不是的,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被士大夫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

名声的起灭,也如光的起灭一样,起的时候,从近到远,灭的时候,远处倒还留着余光。梅兰芳的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他竟没有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所以这样的搬出去,还是这样的搬回来。

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是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他们相近。

然而梅兰芳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暖和了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