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袖的责任与尴尬
陈志刚/文
从传闻尚劲的下一步WAP治理方案,到最新SP“二次确认”政策的爆出,中国移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增值业务产业的承受底线。
新政甫一推出,与此相关的SP股票应声跌落,资本市场也开始议论纷纷。
比如,7月6日,各相关概念股下降情况分别为:TOM在线(TOMO)9.8%;空中网(KONG)8.5%;灵通网(LTON )4.96%;华友世纪(HRAY )6.98%;新浪(SINA )1.91%。
受此影响,这些SP纷纷将下半年无线增值业务营收预期调低。有投资顾问机构发布分析报告称,今年下半年无线增值业务营收将减少20%~40%。
和以往的多次整治一样,由于触犯了数量众多的SP的利益、影响了风险投资者们的收益预期,中国移动再次被卷入矛盾核心,招来骂声一片。
对此,一方面,我们一直主张,中国移动应该建立公平、开放的合作模式,与增值业务提供商一起实现共赢,促进中国电信业务的飞速发展——作为当下的行业领袖,中国移动有责任和义务起到这个龙头作用。
另一方面,则不应该以“垄断和扼杀产业链下端”的成见一味将板子打到中国移动身上,而应该仔细看待其中的因果——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容易被SP的喊冤声感动,也总是习惯为这些产业链弱势群体代言。
很明显,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而不是中国移动——相反,公司数据业务将因此受到沉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sp群体中,确实存在大量不规范的企业行为,比如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和诱骗定制等。这些行为严重的损害到了消费者利益,这几乎与我们每一个人切切相关。而“二次确认”政策的实施,能有效解决类似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5月底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短信投诉高居榜首,占消费者总投诉来信的12%,比第二位的物业服务高出一个百分点。
也正是因此,中国移动一直代SP受过,恶名难脱,而这与其扮演的尴尬角色紧密相关。
作为一个企业、上市公司,中国移动首先需要关注企业营收、利润等指标,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SP的种种不规范运作,恰恰可以为其贡献更多的数据流量和业务分成收入。
当然,公司不能放任合作伙伴如此作为。因为,除了是一个单纯的市场化企业外,中国移动占据了行业领袖地位,需要为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摸索和建立产业秩序。
在后一方面,中国移动承受的压力要严重得多。
这一压力首先来自于信息产业部。作为运营商的顶头上司,中国移动的诸般作为都受到前者政策监管思路的影响。
就“二次确认”政策而言,事实上,去年年底开始,信息产业部就开始对移动、联通施压,要求尽快实施该政策。今年年初,中国联通开始执行这一规定,结果数据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据了解,相当部分SP的业务收入甚至下降了80%。中国联通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公司长途、数据和互联网业务收入为6.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29.0%。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在进行小范围的内部试点,但不敢全面推开。试点结果显示,进行“二次确认”后,SP新增用户和新增信息费收入平均下降70%~80%左右,总收入下降约20%。
这一结果,让中国移动决策者对“二次确认”政策开始权衡和犹豫,信息产业部则鞭子不断。据了解,王旭东部长曾专为此事,召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鲁向东到信息产业部“面谈”。今年5月23日和26日,信息产业部又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具体部署“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专项活动”,算是从政府层面下了最后通牒。
如果说,中国移动“二次确认”政策的出台,带有公司规范业务体系的必然性,那么,该政策的“此时实施”就带有了更多的政府推动色彩。
而除此之外,在网络内容方面,中国移动需接受文化部、教育部、安全部等部委的监督;在用户端,则有消费者协会需要应付;网络安全方面,还有可能要向国家安全部门负责。
与此对应,中国移动还需面对资本市场和股民的脸色、消费者的反馈,还有各环节合作伙伴及其代表的国内外资本的监督。
也就是说,由于产业链位置的特殊,无论肇事者为何,中国移动天然地成为各种矛盾的聚集点和呈现方,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某方面的利益诉求,一旦问题出现,也会第一个遭遇质询。
对此,我们似乎有必要分清是非,而非成见相待。同时,我们更希望行业领袖中国移动缔造出公平、开放的产业环境,警惕垄断、封闭苗头的出现。
(可参考我的另一个文章《中移动新业务的压力与挑战》http://blog.sina.com.cn/u/467a7258010003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