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前言
人生曲线 一
人生曲线
四.
学而知之者----不亦乐乎
上
从现在开始所讨论的人都是与学有关的,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学习,学与不学,如何学习来分类的。这样的分类很公平,它与人的先天因素无关,每个人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进入哪一个分类,因为,这种分类的钥匙是学习,它完全掌握在人自己手中。而最终,一个人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也完全与自己有关。
孔子说他是个学而知之者,虽然在《论语》里孔子没有直接说出,但通过上一节所引用的四段完全可以得出孔子说自己是个学而知之者的结论。最终,孔子通过自己的好学而认知了道,达到了道的无为境界。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出现在《论语》第二章,有意思的是孔子在这里将自己的人生按阶段描述了出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总结,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而知之者所经历的阶段,这对我们描绘人生曲线有很大帮助,它为我们的曲线提供了横坐标,也就是时间坐标的各个时间点。

这幅图其实就是本章开始所展示的那幅图(图1),这个由道而生,中途离开道,而后又向道回归的曲线是一个典型的学而知之者的人生曲线。由于早期离开道的距离太远,超过了道的引力范围,因此无法自动回归,而使得人能在背离道的方向减速,而后折返的唯一手段是学习,最终在生命的后期可以达到与生而知之者同样的境界,因此这一类人是学而知之者。虽然,学而知之者只有在生命的后半程才能达到生而知之者的境界,但人生并未因此而浪费,因为学习带来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因此,在追寻道的路上没有好坏的差别,快乐人生不能不说是对决大多数的非生而知之者的一个最佳补偿。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显示婴儿期的曲线,我特意放大了从0岁到1至3岁的部分,而以后所有的图都将采用这个横坐标。同时为了与其他的曲线作比较,在这里将学而知之者的这条曲线的顶点,也就是距离道最远的点定义为“a”。
好了,让我们回到这条曲线。前面曾经说过,人离开婴儿期以后,由于日常经验的积累,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道的距离渐行渐远,而且这样的远离过程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当我们开始关心自身的人生的时候,道已经消失在遥远的背后无法辨认了。如何将道找回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如何才能从我们迷失的记忆中找回那些宝贵的信息呢?只有通过学习。然而,什么时候人才会开始这样的学习,从而使得在背离道的路上减速并返回?《论语》第二章中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描述,根据这样的描述,我们就可以了解学而知之者各个人生阶段的状态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15岁就致力于学习了。这个“志于学”说得好,它说明了是主动学习,而那种被动的学习,最后难免演变成演练而对人的发展没有成效。这种主动的学习是人自觉自愿地梳理每天所吸收的信息,加以归纳的过程,它说明了
“志于学”的人已经了解到了学习的功能,已经是乐在其中了。只有如此人才会在日常的学习中“为学日益”,使得所吸收的东西消化而与自身的成长相关。只有这样,才会逐渐发现反常的道,动态的道。于是,人生曲线在“志于学”这里迎来一个拐点,人在背离道的路上在此处减速,曲线开始向道的方向弯曲。但是,人开始“志于学”所能做到的只是使得背离道的速度得以减缓,并不能一下子就向道的方向回归,毕竟这之前所积累的经验和认识在起着阻挡作用,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才能开始树立对道的准确认识,到那时,人生曲线才达到折返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孔子来说是15年,“三十而立”,孔子在30岁时达到了距离道最远的位置,开始向道回归。
什么是“而立”呢?我们有时会望文生义,在我三十岁的时候就总想这句话,脑子里想的或许是成家立业。可是看看当时的状况,要说立业实在很难,大多数三十岁的人,事业还没有着落,很多人都在此时面临换工作或转型。其实,《论语》里对什么是“立”有准确的描述。《论语》第八章钟孔子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论语》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孔子明确的说出了“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可见,所谓的“而立”是“知礼”,是了解礼。由于礼是人文空间,空间具有相对、有限的特性。了解礼就是要了解礼的相对性,就是了解礼作为人文空间的限制之所在,而了解这种限制就是要了解边界。由于,道在边界处显现,并且违反常理。因此,了解了礼,也就是“知礼”,就等于是认识了道。现在我们再看“三十而立”就明白了,这个“立”是确立了方向的“立”。如果说“知礼”使人得以“立”,就是因为“知礼”的过程就一定会对道有所认识。因此,这个“而立”的点就是确立了回归道的方向的点。经历了多年的学习,人会在此时找到道的路标,确立道的方向,这时的人停止了在背离道的方向运行,人生曲线也在此处达到顶点,达到折返点。
在确立了方向之后,人沿着道的指引向道的方向回归,这样的路走了十年之后就达到了“四十不惑”。顺着上面的思路,我们很容易理解“不惑”。原来,早在“而立”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解道,开始“知礼”,但那时所确立的方向是否正确呢?这需要检验。在方向确立后所经历的学习和实践,所经历的“学而时习”会让人一步步地确认当时所确立的方向,直到四十岁,十年的经历会告诉我们,这个方向正确了,于是才有“不惑”。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个过程有些像摸着石头过河,如今,石头摸到了,方向可以确认了,完全可以大踏步地前行了。因此,人生曲线在此处迎来又一个拐点,原本向道回归的曲线开始加速下行。由于多年来学习的积累在加上方向已经确认,过了“不惑”这个拐点的人所经历的“学而时习”的过程更多,更精彩,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这种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我们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过了“不惑”,就像是看见了道在远方召唤,看见了久久追寻的故乡。这个阶段的人在回归道的路上跑了起来,而且越跑越快,下一站就重新回归至道的引力范围,就要到家了。
接下来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已经完全回归到道的附近了。从五十开始,学而知之者就完全达到了生而知之者的状态,也就是说,此时的人就已经是“知之”了。而标注这种“知之”的就是“知天命”。所谓天命可以理解为天的命运,也可以理解为天赋予人的命运。无论如何理解都是一样的,因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实际上“知天命”就是了解了道,认知了道。因此,学而知之者从此时开始达到了“知之”的境界。在此之后的“耳顺”是在认知了道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进一步状态,这个状态表明了人对于所有的输入信息都已经可以自如地把握,这是一种已经掌握了动态的道的表现。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人完全回归至道,与道没有任何距离,从心所欲就是从道所欲,而道本身就规范了宇宙万物的边界,因此,从道所欲就不会超越边界,这自然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