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寻觅塔院的塔
寻觅塔院的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351
  • 关注人气: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又一篇“迟到的”塔院孩子的怀旧篇《跟邓稼先叔叔下围棋》,作者杨慎哥是我比较熟悉的塔院发小之一。在我的记忆中,60年代杨慎是我哥的同学,那时有几个塔院同龄的孩子,包括我哥和杨慎,整天都在院里一起玩儿,因为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都是散养,我就跟着他们屁股后面跑,白天一起玩“攻城”、弹球、三角、方块等,有时还一起踢足球,夏天晚饭后都出来扎堆坐在单元门口台阶上或坐在一层阳台出口踏步上或坐5、6号楼之间的井盖台上或坐大礼堂下食堂门口台阶上,海阔天空地聊天,也经常讲鬼的故事。后来到了70年代这几个塔院孩子参加工作各奔东西,渐渐地不在群聚了,我对这帮大孩子的记忆也渐渐随着时间变得模糊了,但在我记忆中对杨慎哥的印象最深刻,那时十几岁的杨慎哥长的就很帅气也浑身透着智慧和才气,对我挺和蔼也不歧视我这个小屁孩,再后来我上学、工作后就没有见过杨慎哥,只是听说他移民英国了。直到前

昨天到家很晚,按往常习惯先打开塔院发小微信群浏览一遍,看到刁家二哥的这篇怀旧文章和群主及众群友慷慨激昂的发言,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虽然我没去过九0二,但因父亲在九0三工作过,我在参加工作后曾去九0三探亲过一次,一奶同胞的九0三和九0二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相似,看到刁哥的忆述让我回忆起40年前的三线核武基地的场景。刁哥这篇忆文文笔流畅,字字含情,句句入心,从塔院发小、九院人的视角讲述了九0二的故事,抒写了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之情,抒发了对我们父辈的情怀。


刁哥的忆文《我所知道的九〇二》


 


 


 


昨天到家很晚,按往常习惯先打开塔院发小微信群浏览一遍,看到刁家二哥的这篇怀旧文章和群主及众群友慷慨激昂的发言,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虽然我没去过九0二,但因父亲在九0三工作过,我在参加工作后曾去九0三探亲过一次,一奶同胞的九0三和九0二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相似,看到刁哥的忆述让我

这就是邓稼先遗孀许鹿希老人居住的家。


 


 


 


 


今天回塔院母亲家,路过邓家楼下,不自

这就是邓稼先的遗孀许鹿希老人居住的家。

今天回塔院母亲家,路过邓家楼下,不自主地望了一下邓家的阳台,塔院5号楼仍然是原来模样的5号楼,邓家阳台仍然保持着几十年不变的轮廓,没有现在豪华断桥铝门窗封装阳台,阳台空荡荡的,唯一一辆落满灰尘的28型自行车却是那么的显眼,也许这辆自行车就是当年隐姓埋名、原子弹氢弹先驱邓稼先曾经骑过的,眼前的一幕让我泪奔,仿佛看到了当年我们少时经常在院里,见面的邓叔叔,他和院里的叔叔阿姨是那么的普通,是那么的低调,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是一位身负研制原子弹重任的伟大科学家的身份。邓家的家风仍然保持着低调风格,这是让每一位塔院人对邓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

这就是邓稼先的遗孀许鹿希老人居住的家。

今天回塔院母亲家,路过邓家楼下,不自主地望了一下邓家的阳台,塔院5号楼仍然是原来模样的5号楼,邓家阳台仍然保持着几十年不变的轮廓,没有现在豪华断桥铝门窗封装阳台,阳台空荡荡的,唯一一辆落满灰尘的28型自行车却是那么的显眼,也许这辆自行车就是当年隐姓埋名、原子弹氢弹先驱邓稼先曾经骑过的,眼前的一幕让我泪奔,仿佛看到了当年我们少时经常在院里见面的邓叔叔,他和院里的叔叔阿姨是那么的普通,是那么的低调,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是一位身负研制原子弹重任的伟大科学家的身份。邓家的家风仍然保持着低调风格,这是让每一位塔院人对邓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

(2021-03-08 15:59)

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他是一位98岁的老人,今天他安祥地走了。过去外界很少有人提到他,他却是我国早期核武理论研究团队八大负责人之一,为了核武事业他隐姓埋名奉献了最宝贵的年华。几十年前我们两家同在北京城北郊外一个不起眼的塔院1号院,同住6号楼中单元,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在我的记忆里,少儿时期几乎每天上下楼都能遇见他,那时他与院里的其他叔叔并没有什么特殊引起我的注意,他家唯一的女儿小我一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男、女孩之间很少说话交流,以至于我们两家做邻居近二十年里,我和她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

北医附中建校60周年校庆日拾景(五)

北医附中开校已经整整一个甲子,我们这波半老不老的北医附中学子,经历五年在校初中、高中学生时代,从校门走出来也有四十余载,如今这波当年青葱学子也都跨过一个甲子的人生旅途进入老年人时代。阔别四十三年后又汇集母校,回首往事时光,同学情、师生情难以忘怀。当年我们年级六个班是全校最多的班级,如今再相聚已经看不到一个班的同学数量。下一次十年校庆,我们将已七十有余步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祝愿同学们健康幸福!来日再相逢!

北医附中建校60周年校庆日拾景(三)

走进母校60年校庆,在思绪万千的怀旧中仍然渗透着一份浓浓的感情,那就是对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们有一份真诚敬意。我们这波50年代尾巴出生的孩子,生日恰是比学校大一岁。我们跨入北医附中的那个年代正逢混乱运动时代,那时我们还是朦朦胧胧的少年,社会的动荡搅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师生关系被严重扭曲,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任意跳窗而出,闹得课堂乌烟瘴气。那个时候的老师忍受着各种压力,仍然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地承担一个园丁的责任。在这非常时代我们走过了特殊人生旅途,在我的记忆中有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王为民老师,他是建校初期北京医学院数学教研室特派到附中的数学老师,也是我们初中一年级一班的第一任班主任。我们

北医附中建校60周年校庆日拾景(一)

北医附中60岁生日,校庆地点不是学校原址,缺少了土生土长的学校原形原貌,更没有了原始教室班级的部落,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校友还是抱有怀旧的感情,在北医附中60华诞时回到母校逛逛,没准就能遇见过去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也让曾经的学子可以表达一下几十前培育的感谢之恩,没准就可以碰见几位几十不见的老同学叙叙旧,也让曾经男女生界线隔断相互交流的同窗相互回忆曾经的青涩岁月。就这样,几十年未见面的老校友走进了校庆现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