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房颤第一患病大国。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中国的房颤患者已经超过了欧美国家患者数量总和。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一部分或全体),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预激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大多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的发生率约10%,因预激旁路的不应期较短,可使快而杂乱的房颤波经预激旁路快速下传激动心室而引起快而不规整的
QRS波。单纯预激综合征对患者心脏功能无太大影响,但是临床上如果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快速的心动过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或导致充血心力衰竭、低血压。
恶性房
Nogami等发表在JACC-EP文章详细介绍了高位间隔特发性左室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US-ILVT)的流行病学、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关于普通的左后分支和左前分支类型的ILVT资料已不少,然而详细介绍US-ILVT的资料尚缺乏。
作者从193例ILVT中挑选出12例确诊为US-ILVT患者(6.2%; 年龄41 ±
22岁,男性7例)。其中6例(50%)患者曾经接受过普通ILVT的射频消融术。所有12例患者均可记录到持续性VT(周长 349 ±
53 ms) ,VT时的QRS间期(104 ± 18 ms) 宽于窦律(90 ± 19
ms)。其中6例(50%)患者VT时QRS波形态与窦律基本一致,另外6例合并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时的HV间期短于窦律(27
± 5 ms vs. 47 ± 10
ms)。相比于普通的ILVT,US-ILVT的浦肯野纤维P电位以相反方向进行激动;舒张期电位(P1)逆向激动,而收缩前电位(P2)前向激动。VT时在左上中间隔可记录到P1,提前QRS波54
± 20 ms。在记录到P1的靶点进行导管消融均可成功终止消除VT,随访58 ± 35 个月均无复发。
研究表明US-ILVT是可以确诊的窄QRS波性VT,诊断标准与普通
接触感知压力导管(CF)和二代冷冻球囊(CB)
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已经被广泛接受,两者基本术式都是肺静脉电隔离(PVI),目前尚无研究直接比较了两者用以阵发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
一项欧洲多中心临床研究比较探讨了接触感知压力导管(Thermocool((R)) SmartTouch, Biosense
Webster; or Tacticath, St Jude Medical) (CF组) 和二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 Medtronic)
(CB组)用以阵发性房颤PV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个中心共入选了3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9.8 ±10.4 岁,
男性280例) ,其中CF组198例,CB组17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除年龄之外基本匹配,CB组年龄相对小些(CF组 61 ± 9 岁
vs. CB组 58.4 ±11.5岁,P=0.02)。CF组中159例(80.3%)患者采用Thermocool
SmartTouch导管,另外39例(19.7%)患者采用Tacticath导管完成PVI。在CB组中,150例患者采用直径为28mm冷冻球囊,28例患者采用直径为23mm球囊。CB组和CF组分别有23例(13%)、46例(23%)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
CB组的手术时间短于CF组(109.6 ± 40 vs. 122.5 ±
40.7 min,
目前已经很多研究报道了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关于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数据还很少。德国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了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术后2年成功率。研究共入选了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4.6±9.9岁,19例女性[38%])
,除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平均随访22 ±11
个月。均采用直径为28mm的二代冷冻球囊完成消融,环状标测导管确认肺静脉电隔离。PVI结束后19例(38%)患者仍为房颤,需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50例患者平均左房内径为43.6
±5.6 mm,CHA2DS2-VASc评分为 2.8±1.5,HAS-BLED 评分为 2.1±1.2。平均射线时间为 25.8±9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 146.4±37.8 min。
通过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程控植入记录仪(n=1)、起搏器(n=1)或ICD(n=1)完成随访监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3、6、12月进行门诊随访,然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此外还进行电话随访。随访22±11月后,共22例患者复发(44%)
,其中6例为阵发房颤(27%),16例为持续性房颤(73%)。 无严重并发症
目前不少研究表明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顶部线消融可以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然而对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还是不容易实现线性消融。作者采用二代冷冻消融球囊完成了线性消融并介绍了该项技术。
德国单中心前瞻性入选了76例持续性房颤,采取直径28mm二代球囊完成房颤冷冻消融。左房线性消融第一次冷冻位置靠近原左上肺静脉球囊冷冻位置,然后逐渐轻微回撤和顺时针旋转鞘管,并同时轻微前送球囊直至到达原右上肺静脉冷冻隔离位置即完成左房顶部线顺序性重叠冷冻消融,每次冷冻150-180秒。顶部线性消融终点为跨越顶部线传导完全阻滞及>120ms,左房后壁呈由下至上传导。平均冷冻5次伴最低温度达-40℃(-36至-44℃)后,88%患者达到顶部线阻滞即刻成功,5例未能达到传导阻滞。若完成顶部线消融仍为房颤患者,则直接进行电复律。此外若术前或术中出现右房房扑或典型房扑则采取射频消融导管进行峡部消融。顶部线冷冻消融无膈神经损伤。但1例患者在右上肺静脉冷冻时出现膈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股动脉血肿并动静脉瘘需要外科修补。
&
关于肺动脉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已经有不少的文章进行了相关报道,但对于肺动脉窦起源的VAs还没有充分详细报道。因此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吴书林、詹贤章和廖自立等电生理团队总结了2012-2014年肺动脉窦起源的VAs相关特点,发表在近期的JACC主刊杂志,是中国心脏电生理的重大突破。
该研究主要是探讨肺动脉窦起源的VAs的发病率、心电图特征、标测和消融方法。共纳入了218例具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和下电轴特征并成功消融的特发VAs患者,其中24例患者成功消融靶点证实位于肺动脉窦内,因此诊断其为肺动脉窦内起源的特发VAs。最初7例患者首先在RVOT进行消融,但并不成功,其中3例患者室早QRS波形态发生轻微改变。24例患者VAs最早心室激动点经造影等确认在肺动脉瓣窦内,靶点均存在尖锐小电位为于QRS波之前,局部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
28.2 ± 2.9 ms。10例(42%)于右窦(RC) 消融成功,8 (33%)例左窦(LC) 消融成功,
6例(25%)前窦(AC) 消融成功。相比于前窦和左窦起源的VAs,RC-VAs的I导联R波振幅更高,aVL/aVR
的Q波振幅比值更小。右窦起源VAs的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于左窦,而前窦和左窦两组无
左束支传导阻滞和下电轴为特征的特发室性心律失常大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普遍认为其起源点位于肺动脉瓣下。Christopher
F.
Liu等认为这些心律失常的起源点没有被直接可视化证实其解剖位置,因此该研究利用心腔内超声ICE标记肺动脉瓣,对RVOT和肺动脉(PA)进行电压和激动标测,并测量了肌袖最远端和肺动脉瓣环的距离。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室上速病例,24例)和RVOT-VAs组(24例)。研究发现对照组92%和RVOT-VAs组88%病例存在心肌袖(P=1.000),两组病例的间隔侧的肌袖延伸长度均显著长于游离壁侧(对照组:5.6
mm vs 1.7 mm, P=0.002;RVOT-VAs组:5.7 mm vs 1.4
mm,P=0.004)。ICE证实RVOT-VAs组中11例(46%) 患者的室早室速起源点高于肺动脉瓣环(平均高于肺动脉瓣环8.2
mm,6.6-10.3
mm)。因此研究表明人类心室肌延伸至肺动脉是普遍存在的,其被心腔内超声ICE和三维电解剖标测证实。这些心肌延伸可能为RVOT-VAs的起源点,因此这些心律失常应该重新归类为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该研究首次采用心腔内超声和三维标测证实广泛存在心室肌向肺动脉侧的心肌延伸-即心肌袖,采用非随机的对
目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式较多,国外常见的术式为stepwise方法,而国内相对多见的为两圈三线2C3L术式,谁优谁劣尚未知。国内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前瞻性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给临床提供了一定借鉴依据。2C3L术式主要为环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及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术式相对固定,实施相对简单。该研究结果发表2015年五月份《EUROPACE》杂志。
该研究共纳入146例患者随机分成2C3L术式组和stepwise方法组(n=73)。随访一级终点为单次术后无需服用AAD而出现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单次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窦律维持率无差别(67%
vs. 60%, P = 0.394)。然而,2C3L术式组的手术时间(222 ± 42 vs. 263 ± 41
min)、射线时间(41 ± 9 vs. 55 ± 8 min),和消融时间(107 ± 32 vs. 128 ± 38
min)显著低于stepwise方法组。第一次术后随访25 ± 5 个月,两组无需服用AAD而维持窦律率仍无差别,分别为57.5 和
52.1%(P = 0.494)。
因此研究表明对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2C3L术式固定且临床效果与stepwise方法相似,但消融时间、射线时间和手术时间更少。
最近国内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凤祥等在《EUROPACE》报道了采用非接触标测系统(NCM)指导肺动脉瓣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并探讨其独特的电生理特征及预后。这些PA起源VAs呈LBBB型、下电轴和胸导联移行多≥V3,并设立了50例起源于RVOT或ACC患者进行对照研究。170例患者,其中20例(12%)(男性8例,
39.7 ± 12.8岁)确认起源于PA。PA起源VT(肺动脉瓣10.8 ± 15.1
mm以上)的心电图特点与RVOT起源VT相似,特别是与起源于RVOT间隔部的病例更难区分。非接触标测可以准确标测和定位PA起源VT的最早激动点(EA)并进行消融,随访5年,一次手术消融成功率为90%。8例因很不能夺局部组织而放弃起搏标测。PA成功消融靶点常可记录到较小的心房远场电位和心室电位。
作者将PA起源VAs分为右游离壁侧和左间隔侧,而后者QRS波相对宽些。PA右游离壁侧起源VAs,
左室室性心律失常(VAs)不管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均可起源于乳头肌、束支和二尖瓣环。这些患者心电图均呈RBBB,然而如何鉴别其起源仍较困难。最新一期《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杂志尝试解答了上述问题。该研究入选了51例(男32例,
61±15岁)患者,共52种VAs,其中乳头肌起源18例,束支起源15例和二尖瓣环起源19例。乳头肌起源VAs患者年龄相对大,多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和冠心病。相比于束支起源VAs,乳头肌起源VAs的QRS波更宽,且V1导联QRS波较少为rVAs的准确性分别为83%,
87%和89%。因此研究表明根据QRS波形态和胸导联主波同向性可以鉴别乳头肌、束支和二尖瓣环起源VAs。
Al'Aref S J, Ip J E, Markowitz S M,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Papillary Muscle from Fascicular and Mitral Annular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J].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5.8.(3):613-624
表1: 左侧乳头肌、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