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文心得 |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巧问问出万般音
保国一校
分类: 教育随笔 |
3月4日上午,一条微博被成千上万的博友转发:一辆银灰色RAV4吉普车在吉林长春被盗,车内有一名两个月大的婴儿。两天时间里,在警方全力侦破的同时,这条微博被转发24万次,新浪“微博寻人”话题下有人写下这样的号召“你的一份转发,就是一份希望……”对这个两个月大的孩子的命运的关切,从吉林长春出发,融化冰雪,飞速扩散到全国各地。
标签:
转载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1、
(1
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
窦桂梅
“小组讨论”背后都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质疑不同观点,以及在合作中如何提供应有的信息,如何评价团队的互助等。可以说,“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起,是一件好事情。
前几天参加“全国主体实验研讨会”。会议呈现了几节来自不同地区的研讨课。每课堂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形式。当然,有些流于形式,有些派上了用场。
“累”一点的课,也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教师进行了点拨的课,在大多听课的眼里是“预设”过于严重,学生主体发挥不够。然而,学生在课堂特别活跃,老师说得很少的课,比如《理想的风筝》,老师们就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于是进行评课研讨的时候,有老师就认为前者的课,教师“牵”的痕迹太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
到底怎么才是“牵”?是顺着学生没完没了“跑野马”,还是必须拽回应有的轨道?是随随便便散谈漫议到底,还是删繁就简告诉学生必须明白的理儿?是学生停留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还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点睛”
化茧成蝶
这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学习。经过几天紧张的学习,感觉收获颇丰。通过学习,不仅让我从计算机技术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从理念和自身上有着由内到外的变化。
几天前,居住在大连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青社区74岁的周奶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送快递的。打开快递,周奶奶满脸无奈:原来是刚上大学的孙女寄回来的一大包衣服,从里到外一共七套,连内裤、袜子都没落下,让她帮着洗。
看到这样的消息,人们往往感慨几句,现在的孩子太过娇惯,什么家务也不做。议论之后,家长们还是以孩子学业太忙太累为由,继续把孩子生活上的事全部包揽。这则新闻中的女生,读中学时估计也是从不洗衣服,现
最近几天特别忙碌。上午把所有的课都要上完,下午要到进修校学习intel培训。说实话,在学习之前,以为这
次的培训会和以往有的培训一样,轻松加愉快。可事实恰恰相反!一下午紧张的培训,外加课后作业,忙得团团
转。可是全新的上课模式、崭新的思维方式都对我进行从里到外的精神洗礼。虽然在培训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