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和
---铁血丹心,风骨昭青史
曹洁
引言:
夏夜,喧闹停止了,我又一次徜徉在榆林古城明清一条街。
这里,原本是一个风格迥异的世界,沿街的铺面、市楼都保留明清形制,让你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可是现今,原来漆滑的青石街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苍灰色的混凝路,静默的街道上,摩肩接踵的是风姿各异的现代人;两边的店铺做了翻新,门面一律枣红,古旧的颜色全被掩埋。我不自觉地迷失在炫目的灯光里……
丹青——一个散文家的文保历程
丹青,学者,散文家,新疆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1955年出生。当过十年知青,卖过苦力,做过工人。大学毕业后,当过秘书、记者。1992年至今,追随中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家罗哲文教授,学习文化遗产与名城保护。1996年被罗哲文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在三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论文五百余万字。现任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副院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语录:在保护、守望、传承文化遗产之路上,只要还有一口气,即便失败、倒下,他也会爬起,哪怕是一条生命的不归之路,他也会无怨无悔地走到底!
1955年12月6日出生于北京,知青十年,卖过苦力、当过工人,大学毕业后当过秘书、记者。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1985年5月加入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任编委,现任编委会副主任。1995年3月22日与刘毅等人在建设部创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当选副会长。
1995年6月6日与单士元
望江南 秦州十唱
作者:丹青
天水别名——秦州。地处渭河中上游,甘肃省的东南部。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排行榜上,她是河西走廊古代遗珍保留最为完整的文化名城。那里南北风情并茂,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同辉,被世人称为“甘肃小江南”。
古丝绸之路东段的这座历史重镇,四季分明,物产丰饶,不事雕琢而浑然天成。她拥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陇右江南风情。
“天河注水”那是民间传说,洁净的语感和诗意的联想为这方宝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水是生命之源,土地是生存之本,水孕育了感情深沉,土地积淀了文化的厚重。人们在那方水土上栖居,又用其特有的智慧发掘那方水土的价值,以其特有的诗情蕴藉着那个地方的文化,最终,人与水、与土地和谐地构成了最生动的整体。
余过去虽数次路过天水,为了文物保护考察访问,那只是走马观花也。2007年9月中旬,余随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恩师一行,前往天水参加中国散文天水论坛,加深了对这座文化名城的认识。品味天水,如同品味一坛浸渍了岁月风
丹青――以笔为戎文化遗产忠诚卫士
多年来丹青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守望、传承文化遗产的工作中,与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不顾个人花费大量的经济和生命安全,多方奔走用手中的笔去呐喊,保护祖国历史文化精粹。
丹青1955年12月6日出生于北京,知青十年,卖过苦力、当过工人,大学毕业后当过秘书、记者。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二十余年来,作为中国文物界的守望者,丹青没有辜负罗哲文恩师对他的厚爱与培养,他一直坚守在文化保护的阵地上。他身体力行,用鲜活的事例感染周围的人们。
2001年开始,他主要关注祖国西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物报》连载他的文化大散文《龟兹如梦》,对新疆的石窟寺建筑及
人生中有很多神奇的“緣”:生命、事業、愛情、友誼等等。我和同裏古鎮也算是一種緣,但這又是一種什麽緣呢?細細品味,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世的情緣,這座外慧内秀的醇正水鄉、舊時江南,聞名與海内外的特色文化,早已被衆多的文人雅士,用他們多彩的筆,儒雅的詩,長短的鏡頭鋒利的雕刀,七色的絲絨占盡了。多年來,我雖無數次握筆在手,愁爲這顆樸實無華而又玲珑淳厚的璀璨明珠說一點什麽,卻遲遲未敢落筆。每次探尋隻能沿着那沾滿古雅之氣的長巷拾掇着、尋覓着、豐滿着。古鎮裏那些曲折的長巷,如藤,蜿蜒地爬了多少年,誰也說不清。迷人的曙光依舊開着醉人的花,不知在這根古藤上開了多少次又謝了多少回,唯有黛瓦下粉牆斑駁處,裸露的牆磚,如一方方的漢字,殘缺
亲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