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avidjiang
davidjia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335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文化

按语:《笛卡尔式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1931年出版于巴黎,是对胡塞尔1929年的巴黎演讲的阐述,是先验现象学的一个引论。在这里的5个沉思中,基于一种较早期更形而上学的意向性观念,胡塞尔以类似于笛卡尔但更彻底的方法进行了先验现象学的沉思:先将存在信念一一悬置或抛弃,还原出一个先验自我的自明性领域;然而这个先验自我的世界经验和自我构造,本身又等同于本质类型的呈现(相对的是本质直观),因此自我及其经验构造并非完全随意的,而是有其客观性。至此胡塞尔完全获得了一个唯我论(solipsism)的唯心立场;在第5个沉思中,胡塞尔为了克服唯我论,又建构了一个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

【按语:胡塞尔(1859-1938)的《逻辑研究》(1900-1901)足以跻身哲学史上极少的几部最重要的基础性或原创性著作,虽然其光芒因其过于庞大而晦涩的内容(中译长达1300多页,多讨论逻辑、意义和概念问题)、粗粝的原生态写作(近乎草稿)和犹疑不定的观念而有所黯淡。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辩护了逻辑的先天性(A priori),将逻辑学奠定在纯粹现象学基础上,并推进了从推理(syllogism)向逻辑语法学(含义形式论)的逻辑学扩充;胡塞尔还将意向性观念作为现象学的基石概念,从而为避免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割裂开辟了一条艰难的可能之路,正是这一点掀起了欧洲的现象学运动。可以在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1921)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的关系中来

标签:

文化

【按语:《悲剧的诞生(1872)》是尼采最早的作品,基本上是在叔本华的意志论框架内考察了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作为本原的意志,音乐在艺术中的优先性等都是叔本华的论题;不同之处在于:当叔本华觉得禁欲主义才是人生出路的时候,Nietzsche则认为艺术是生存的最高阶段。纵使如此,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原创的天才和贯穿始终的旨趣,即对真理或苏格拉底理智传统的攻击或许是最深刻的:存在的真实本原是意志的深渊,表现在悲剧中回归万物一体的酒神精神,而苏格拉底的逻辑理性传统则用科学颠覆和取代了悲剧。而“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

纲要:艺术的发展是酒神和日神的斗争。荷马的朴素世界是日神幻想的胜利,而在酒神的触碰下,民歌才得以发展;而悲剧发源于歌队(即向酒神精神的回归),悲剧是更深刻的酒神和日

标签:

文化

【按语:阅读的是中国社科版《克尔凯郭尔文集》卷6,其中《致死的疾病》以前读过单行本,因此这里只包括两种著作《畏惧与颤栗》和《恐惧的概念》。迄今为止,整个的阅读体验,Kierkegaard写作的旨趣始终是一贯:以一种强调个体性和主体性的方式来辩白和诠释(基督)信仰。《论反讽的概念(1841)》中他尚在黑格尔的框架下理解苏格拉底式求知(作为反讽),随后完全摆脱和反抗黑格尔框架地推重希腊式的苏格拉底之思,但这不过是为了更凸显迥异的信(faith)之意义,如《哲学片段(1844)》中并置信仰的跳跃和苏格拉底之求知并诠释了基督教信仰;《非此即彼(1843)》呈现了审美和伦理的两种生活方式(这个我还没有弄清楚);《恐惧与颤栗(1843)》则以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为例将信仰诠释为最高的激情;《恐惧的概念(1844)》将心理学和教义学混杂,存在论地诠释了

标签:

文化

【按语: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entire science of knowledge,1794)是迄今阅读得最潦草的一本书了,一目一页的,有点感觉像在泥沼里寻找新芽,或者在坟场探测生命的气息。费希特此书之逾越康德批判哲学的首创性或许是不容置疑的,但新的闪光却被包裹在“科学和逻辑”的无聊的裹尸布中——这或许是后康德哲学的通病:分明是诗意的浪漫灵感和深邃的洞察力,却偏要以科学和逻辑的面貌示人。

“知识学”实际上就是费希特的先验唯心论哲学一般,类似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绝对自我(absolute self)”在无限前进的进程中设定自身或去存在,设定或遭遇非我,与非我和解并认识自身。而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大胆主张,费希特的终极依据是想像力:“一切实在…都仅仅是由想像力产生出来的。…我们的意识

标签:

文化

【按语:康德73岁时出版了《道德形而上学(1797)》;该书分为法权论(doctrine of right)和德性论(doctrine of virtue)两部分,其中法权论论及了康德的基本政治思想,具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这里康德仍然遵循其先天知识至上的概念论理路,从自由概念推演出基本的法权观念。普遍的法权原则是“如此外在地行动,使你的任性的自由应用能够与任何人根据一个普遍法则的自由共存(freedom of everyone in accordance with a universal law, is indeed a law [Gesetz], which lays an obligation on me, but it does no)。”【239】,这听起来酷似Rawls的正义第一原则,却是定言命令第一公式的应用。

标签:

文化

标签:

文化

【按语:Samuel Pufendorf1631-1894)的《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on the duty of man and citizen according to natural law1673)》是之前一年的八卷本巨著《自然法和国家法》的精简本或摘要,这种摘要的性质自然消灭了作者任何的激情或色彩,只剩下干巴巴的条款陈述,读来很无趣。几个特点是:糅合了Grotius的基督教色彩的神圣自然法和Hobbes的无神论的、人性恶的自然法思想;双重契约理论,一个在先的国家契约和随后的(与统治者订立的)一个政府契约;类似于社会与国家的区分的思想,但这里Pufendorf仅仅指出国家的非自然性,与PaineGodwin等的明确区分还不

标签:

文化

《新爱洛伊丝(La Nouvelle Heloise1761)》是一部墨迹而又让人愤怒的著作。写作是以书信体方式进行的。情节是这样的:瑞士瓦莱地区20岁的市民出身的文人Saint-Preux被聘为埃唐什男爵(Baron dÉtange)家的独生小姐Julie的家庭教师,两人双双陷入情网并开始幽会,这事还得到了Julie形影不离的小表姐Claire的支持。事情暴露后,遭到重视荣誉的埃唐什男爵的坚决反对并准备教训

标签:

文化

【按语:《论科学与艺术,1749》是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第一部作品,应第戎学院(Academie de Dijon)征文而作并于1750年获得奖金。在这篇不长的论文中,卢梭提出了一个普遍命题:科学和艺术的复兴败坏了德行。理由有两类:一类是历史证据,埃及、希腊、罗马等伴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盛而沦为被奴役者并罪恶充斥,相反早期波斯人、日耳曼人和斯巴达则在无知中具有德行和自由;另一类则直接分析科学和艺术源于罪恶,而且也导致闲逸、奢侈腐化和责任心缺失。

《论科学与艺术》的论述是粗糙的,但在自然与习俗之间却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并一直影响到诸如《社会契约论》等作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