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1,201
  • 关注人气:28,7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珍藏在养心殿温室内的三幅晋代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品,对于古往今来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能拥有其一,都是一件能让人吹一辈子牛的事儿。将它们仨统统收入养心殿的乾隆皇帝,对这三件宝贝自然喜爱至极,“每当春风秋月之时”,乾隆皇帝就在他那间狭小的鉴赏室内,对着这三件名作“展玩不置”。不止如此,收藏它们的这间小屋还被他命名为“三希堂”,取“三件稀世珍品”之意。这期专栏,小蝙和大家聊聊乾隆皇帝和“三希”之间那些有趣的事儿。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私人信件,表达了他在大雪初晴时愉悦的心情。这幅作品,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虽然是摹本,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晋人独有的风采。乾隆帝自命“文人皇帝”,自然喜爱风雅之物。他有一方印,上刻“几暇临池”,就是源自王羲之的“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的典故。故宫博物院藏有《弘历行书临三希文翰卷》、《弘历行书临王羲之褉帖》、《弘历行书临兰亭序册》等乾隆皇帝的临摹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晋人法书那份浓浓的爱。

弘历行书临三希文翰卷(局部)

​中秋帖

中秋帖

​ “三希”的另一件珍宝是“书圣”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关于这件作品,他曾经的主人乾隆皇帝可是有特别多的话要说,小蝙特意将他请来,和大家分享他对这件作品的喜爱之情~大家鼓掌欢迎!

​伯远帖

​

伯远帖

​

​三希堂法帖

我们的嘉宾貌似又有些情绪失控,我们先把他请出场外,继续三希堂法帖这个主题。

除了这三件书法原作,乾隆十二年(1747年),弘历特谕,由梁诗正、汪由敦等大臣精选、校勘的《三希堂法帖》,也是书法爱好者所珍视的资料。清时,皇帝大多喜爱书法,内务府设有专门机构——“御书处”,负责摹刻、刷拓皇帝诗文、法帖手迹及制墨等工作,终年繁忙。据统计仅“刻”一项,康熙至乾隆年间,内廷就镌刻了《渊鉴斋法帖》、《四宜堂法帖》等七十多种。

三希堂法帖(局部)

​《三希堂法帖》就是其中之一。它精选了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都被摹勒上石,全帖共495块刻石,历时六年完工。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工程浩大,壮观非凡。如今,我们在北海游玩时,也可以去阅古楼,感受一下古代法书的魅力,既观赏了美景,又陶冶了情操,于山水之间体会文人风采,岂不快哉!

而“三希”原件,乾隆时保存在养心殿内。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这几件文物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快雪时晴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文物南迁南京,如今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伯远帖》和《中秋帖》,则被溥仪带出皇宫,流散在外。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典当给了香港一家外国银行,典当期满,由中国政府重金购回,交予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于是,昔日“养在深闺”的皇帝宝物,摇身一变,成了大家都能欣赏的博物馆文物。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正捧着手机看文章的你现在在哪儿呢?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很多人终日忙碌,很难抽出大段时间专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了,比如阅读这件事,你有多久没在安静的空间里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而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 。在书房里,你可以与古今中外的贤人巨匠对话,穿越时空畅游世界。陆游的“老学庵”、蒲松龄的“聊斋”、梁启超的“饮冰室”,鲁迅的“绿林书屋”,书房是文人学者品读字墨、畅想天地的所在。

​

清 弘历是一是二图轴

​弘历年少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勤奋。有一次康熙帝应雍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的邀请到圆明园过寿诞,看见其子弘历站在一侧,便命其以宋人周敦颐《爱莲说》为题背诵讲解。弘历声音清朗,讲解融徹,康熙帝对他很是喜爱,便带入宫中养育。在宫中,弘历一方面接受理政治国之学,另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情趣。弘历继位后,治国理政之余吟诗作画,留下了数量巨大的诗文、墨迹,同时热衷鉴赏收藏,临摹书画。他认为自己是帝王也是文人:“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来,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

清 弘历并蒂牡丹轴(局部)

​

清 弘历行书临三希文翰卷(局部)

​三希堂

作为一个文人,乾隆帝为自己建造了大量的书屋,遍布紫禁城、北海、中海、南海、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地,而其中最具特点、最有名气,也最受他本人偏爱的,一定是“三希堂”。

三希堂位置示意图

​三希堂位于养心殿正殿西尽间,这里悬挂着一副乾隆帝的御制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指毛笔,“素”指作为书写材料的素地生绢,笔下纸上,诗词书画,寄情笔墨,俯仰古今。一间幽雅古朴的三希堂,空间狭小,却足以让一位帝王醉心墨宝,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乾隆帝御制对联与匾额

​ 为什么命名“三希堂”呢?一层含义是乾隆帝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宝并藏于此。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乾隆帝就读于上书房时的老师蔡世远学识渊博,教学孜孜,是乾隆帝尊重敬仰的恩师。他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二希堂”,语出《通书·志学》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蔡世远以古代贤人为典范,然而“圣希天”非常人所能企及,因而给书房取名“二希”。乾隆帝深受恩师影响,又身为帝王,于是自题“三希”,以其自期。


小面积打造大空间

可能是因为书房是主人享受个人空间的隐秘所在吧,所以面积往往都不大。即便乾隆帝贵为一国至尊,他的书房面积也相当玲珑。三希堂分为里屋外屋两部分,里屋面积4.8平方米,外屋面积7.6平方米,但是空间设计和内檐装饰上极具巧思,使人身处其中并不觉得逼仄。

迈入三希堂,迎面是一个小小的房间;仔细一看,却只是一幅通景画。脚下的地砖延伸到画中房间的尽头,尽头是一座圆洞门,通向室外的花园,让视野能层层延伸出去。画中的空间与真实的室内空间融为一体。 ​

通景画

​这种绘画形式使人联想起欧洲壁画和天顶画。透视画法随着郎世宁等西洋传教士画家进入清宫,热爱艺术的乾隆帝对西洋绘画颇有兴趣,他以自己的喜好直接干预宫廷绘画创作以及宫廷内部装饰,创造出中西合璧的绘画。

赏了通景画,再走几步便是里屋了。里外屋用槛窗相隔,楠木槅扇雕刻玲珑剔透的金线如意纹,透过槅扇的薄纱窗格隐约还能看到光线跃动,显得轻盈精巧。

里外屋以槛窗相隔

​槛窗上镶嵌了两块小巧的半圆形闲余板,可以放置小物件,功能类似如今我们在墙上安装的置物板,巧妙利用了纵向空间。

闲余板

​走进槛窗,里面的空间更加狭小,不过大片明窗却让室内光线充足,靠窗的高矮炕上设有宝座,乾隆帝就是坐在这里聚精会神地欣赏字画、思考并临摹的。

明窗下的宝座

​这个空间也蕴含延展视野的巧思,一面满墙大小的镜子将房间复制,仿佛墙里还有另一个空间。这样的做法在乾隆时期很时尚,也很盛行。

《养心殿》VR节目中的三希堂

​三希堂用轻巧的装修、通景画和镜子扩大了空间感受,加以墙面绘画、挂件等装饰,把室内装点得精致巧妙。室雅何须大,天地尽纵横,乾隆皇帝就在这间小巧玲珑的书斋里鉴赏着他的稀世珍宝,“希贤”、“希圣”、“希天”。

◈

故宫博物院利用VR技术再现了☞三希堂☜

原本只能一人独享的精致空间,

而今我们可以一同进入,

共享这间美好的书房。

​如果嫌只能看不能上手不过瘾,

稍安勿躁,我们还准备了一个升级版本,

你可以亲自动手,

把三希堂的陈设布置成你所爱的模样!

不过这需要一点耐心,

等到今年九月“养心殿数字展”端门数字馆开幕,

就可以来现场体验了!

◈

养心殿数字展专辑往期回顾

☞第五篇

​☞第四篇

☞第三篇​

​☞第二篇​

☞第一篇​ ​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姑娘们的裙子是夏天最美的花朵,

爱美之心,古今共通,

但清宫娘娘们最爱的单品却不是裙子,

而是氅衣


氅衣是什么?

​

明黄色实地纱绣绿竹织纹单氅衣

​说白了,就是穿在衬衣、便袍外的外套,

因为是外穿,

自然要格外华丽精致。

时尚博主们都在教大家怎样穿出高级感,

不如来围观一下皇家的高级感!


一 、面  

牛仔、蕾丝、雪纺、棉麻……

这是如今大家常穿的面料,

那么,

娘娘们的氅衣都有什么面料呢?

刺 绣

各式面料中最为华美的当属刺绣,且以苏绣居多,以绸、罗、纱、缎等素色织物为底料。绸绣、罗绣、纱绣多在夏季穿用,缎绣多在秋冬穿用。

绸、罗、纱质地轻薄细腻,所用绣线极细,在刺绣的层层晕色后,仍能保持花纹平细、面料挺括。刺绣纱裙是今年的大热单品,不知比起这纱绣氅衣如何?

明黄色芝麻纱绣百蝶纹单氅衣(局部)

​缎绣质地要致密坚牢许多,所绣花纹也更加丰富多样,用到的金线也更多,华丽程度又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品月色缎平金绣万字地三蓝八团云龙纹棉氅衣(局部)

​缂 丝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运用“通经回纬”的技法,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将纬丝与经线交织。

可是这样“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面料,甚至还不如刺绣受欢迎!为什么呢?据专家言,是因为晚清国力衰微,缂丝技艺大不如前,图案比较呆板,用丝和捻金也都较粗。

可是明明还是很美对不对!

绿色缂丝折枝牡丹纹夹氅衣(局部)

​暗花绸、纱

如果说刺绣、缂丝颇有点像如今的印花面料,那么暗花绸、纱则契合了纯色风尚。没有色彩斑斓的纹饰,暗花绸、纱清素淡雅,但是因为有精致的暗花,又免于单调。偏爱暗花衣料的小主,一定是清雅低调的美人吧。

蓝色瓜蝶花卉纹暗花纱单氅衣(局部)

​织金缎

织金缎,顾名思义,纹饰为金线所织。织金缎的氅衣不多见,不仅因为工艺繁复、造价昂贵,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织金纹饰单一古板,不能满足娘娘们追求个性的需求!大家来感受一下,是不是瞬间就理解娘娘们的选择了?

黄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缎棉氅衣(局部)

​羽 缎

提起羽缎,有没有想到林妹妹在雪天穿过的那件大红羽缎对襟褂子?

羽缎是西方使者的贡品,虽然叫羽缎,质地却并不是羽毛,而是生羊毛。因为织造平细,雨水落上不被浸润吸入,可轻易抖落,就像鸟的羽毛,清人以为是羽毛织造,故称羽缎。

大红色羽缎单氅衣(局部)

​生羊毛织物质地粗糙,穿着并不舒适,作为女性便服比较罕见,清宫后妃羽缎氅衣,仅此一件,不知是属于哪位敢于尝试的小主。


二 、流 行 

性冷淡风当道,

黑白灰是永不过时的流行色,

那么娘娘们更偏爱什么流行色呢?

明黄

明黄色在清代是皇帝、皇太后、皇后以及皇贵妃御用的颜色,所以在清宫中,只有她们才有资格穿着明黄色的氅衣。不过讲真,明黄是非常挑肤色的颜色,只能遥祝皇太后和皇后们都有白皙的肤色,不然穿明黄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红色

经典的大红,美貌度逆天,驾驭难度也实在大,但气场强大的娘娘们自然能无压力hold住,所以大红色氅衣在清宫十分流行,当然,撞衫的几率也不是一般大,只能谁丑谁尴尬了。

​绿色

浓淡不同的绿色,或清新或雅致,看完是不是想立马在衣柜里添一袭葱茏的绿裙子?权威色彩机构Pantone发布的2017年度流行色正是绿色系的“草木绿”,时尚总是轮回的,不是吗?

​粉色

满满少女心的粉色,自然是少不了的!鲜嫩嫩的粉色,配上甜美的刺绣纹饰,绝对的直男斩有没有!

​月白色

月白色,名字就好听得不得了,让人想到静夜一抹清凉月色,那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月白色最经典的搭配可能要数王熙凤了:上穿月白缎袄,下着白绫素裙,头戴素白银器,衬得“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月白加白色的搭配大家可要学起来。

​虽然以上几种色彩比较常见,可娘娘们的氅衣可不局限于此,各种颜色缤纷斑斓、争奇斗艳,与如今黑白灰一统天下的格局大不相同。​

浅黄色罗绣海棠花纹单氅衣(局部)

​

雪青色缂丝墩兰纹氅衣(局部)

​

杏黄色缂丝子孙万代蝶纹夹氅衣(局部)

​

三 、纹  

如今,姑娘们也爱穿印花,印什么花?

随心所欲,好看就行。

可是在清宫中,

娘娘们氅衣上的图案设计可是讲究颇多,

不仅要符合穿着者的身份,

还要应季、应时、应景。

花卉图案

花卉图案最为普遍,一般来说,有四季花卉的面料,四季都可以穿,但以某一种花卉为主题的面料,就需要在这种花卉应季时穿用,想想可真是又有趣又浪漫啊!

春季就穿紫藤、玉兰

品月色缎绣玉兰飞蝶纹夹氅衣(局部)

​

杏黄色绸绣藤萝蝶纹夹氅衣(局部)

​夏季换上荷花、栀子

明黄色直径纱绣品月万字地水墨荷花纹单氅衣(局部)

​

红色纱绣栀子花纹单氅衣(局部)

​秋季再换菊花、桂花

黄色缎绣加金折枝桂朵兰纹夹氅衣(局部)

​

明黄色缎绣菊花月白团寿字纹氅(局部)

​冬季自然是梅花、水仙

绿色缂丝枝梅纹夹氅衣(局部)

​

黄色缂丝水墨水仙纹上羊皮下灰鼠皮氅衣(局部)

​
吉祥图案

中国古代服饰纹饰多吉祥图案,把美好的心愿都穿在身上,就像今天的印字T恤,要大大地写出自己的态度。

吉祥图案有“套路”可寻,多以蝙蝠喻“福”,鹿、葫芦喻“禄”,桃实、松、鹤、菊喻“寿”,蝴蝶、喜鹊喻“喜”,可随喜好搭配,再辅以四季花卉、山石祥云,便有各种不同的图案。

缠枝葫芦纹

意喻子孙万代,绵延不断

红色缎绣子孙万代纹夹氅衣(局部)

​折枝葡萄纹

意喻多子多福

明黄色绸绣紫葡萄纹夹氅衣(局部)

​簇水仙纹间饰灵芝和金寿字

意喻“灵仙祝寿”

紫色绸绣灵仙竹平金团寿纹棉氅衣(局部)

​

说了这么多,

姑娘们想入手一件氅衣了吗?

哈哈,想想就好,

当然是买不到的!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紫禁城中轴线前三殿后三宫不植一树,

许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

或是为了保障帝后的安全,

时移世易,

如今却让到故宫参观的大家面对烈日无处可躲。


别慌!

将视线移出中轴线,

宫中其实有许多纳凉好去处,

之前的纳凉攻略介绍了三大花园,

今天我们继续觅凉紫禁城。


断虹桥

检票后穿过午门门洞便置身太和门广场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沿着中轴线一往无前的冲动!转身向西,穿过熙和门,来到武英殿旁,林木森森,清风穿林而过,树叶沙沙,在太和门广场沾惹的一身热意便顷刻褪尽。

断虹桥

​遥遥望见一座汉白玉小桥掩在依依碧柳中,这便是断虹桥了,若不是一旁衬着红墙金瓦,真要疑心误入了水乡江南。

断虹桥颇为精致的栏板

​断虹桥始建于元末明初,堪称紫禁城中最古老的桥。栏板上雕刻的穿花龙纹优雅又具张力,极为精美;栏杆上的石狮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颇有赏玩之趣。

两侧新植了月季,开得鲜丽喷香,蜂绕蝶舞,热闹极了。蜂蝶,往昔是常见的,如今高楼越盖越密,它们的形迹也罕了,沉静的紫禁城却仍为它们留着丛丛繁花。

​桥下金水河碧绿澄澈,水波粼粼,河中摇曳的水草和悠游的小鱼都能看得真切。银波突被揉碎,原来是一对鸳鸯入了河!不知何时入宫的这对鸳鸯,不仅把御沟当了私家泳池,还爱站在断虹桥的石狮子头上看风景。

十八槐

仄径荫宫槐

​过断虹桥向北,便是“十八槐”。“十八槐”曾为紫禁城一景,现存的槐树虽已不足十八棵,但旧景依稀可见。这些槐树历经风霜,最粗的树干胸径达1.5米,最高的达21米,最大树冠覆地半亩,浓荫蔽日,流动其间的空气都是翠绿的。

“快说!我可爱吗!”

​槐间芳草茵茵,总有雀鸟在其间跳跃觅食。宫猫也喜欢在这里打盹儿,不管是白猫黄猫还是花猫,往鲜嫩的草地上一躺,都显得愈发可爱。

冰窖

“十八槐”的浓荫尽头便是冰窖。冰窖是清宫藏冰之处,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半地下拱券式建筑。每年立冬后,清理过的护城河蓄入干净河水,待深冬结成厚冰,选取明净坚厚冰面,切割成冰块运进宫中,储于冰窖,以备来年夏天使用。

寒冰早已消尽,可凉意仍被冰窖保有。如今,冰窖摇身一变为观众餐厅,四壁及屋顶保留了古老厚重的条石,古韵十足,就连菜单也颇具皇家特色!

自带清凉属性的“冰窖”观众服务区

​冰窖外墙下设有露天长廊,苍松下、红墙边,和朋友一同小憩,抬眼望见古松的枝叶在宫墙色的遮阳伞上投下斑驳的剪影,便懂了那句被说得烂俗的“岁月静好”。

文华殿海棠银杏林

春日的文华殿

​文华殿前旧日便植有海棠,近年来又新植了许多。春日里,海棠氤氲出茫茫一片香雪海,到了盛夏,花儿谢尽,只余了不起眼的叶子。这片林子除海棠外,还有银杏,若说海棠已过了它最好的年华,银杏便是还未等来它的时节,它的绚烂要留在金秋。夏日里,海棠和银杏都是平凡而低调的,却尽心尽力为君托举出一片浓浓的凉荫。

秋日的文华殿

​深幽长廊

廊下风景亦好

寸草不生的中轴线让人望而生畏?两侧长廊却是另一番光景。行走于长廊的阴凉中,穿堂风徐徐吹过,层层叠叠的拱顶营造出幽深邃远的空间,更添几分凉意,而且丝毫不耽误游览,雄伟的大殿和广场尽收眼底。东侧长廊太和殿至保和殿一段还贴心地设置了长凳,随时可以坐下休息。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似乎全北京的雀鸟都飞来了故宫,在紫禁城广阔的天空撒欢似地飞旋,累了便停在长廊小憩,叽叽喳喳叫得欢快。城市里越来越难觅的鸟鸣,这儿是不缺的,坐于长廊下,听着燕雀啁啾,仿佛回到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往昔时光。

各大展厅

宛若海底世界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厅

​为了保护文物,各个展厅均需保持恒温恒湿,所以展厅也成了宫里当之无愧的避暑胜地。当然,避暑不是展厅的本意,相信大家真进了展厅,也顾不得避暑的事了,各式文物早夺去了全部注意力。如果在暑热中有些烦躁,不妨到舒适的展厅休息欣赏一番。

清心静气的“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展厅

​我院新版官网☞展览专题页

最新特展、常设专馆、原状陈列、在线展览,

尽在掌握!

指引你前往最近的空调的方向!

日进宫,品繁花流莺;

日进宫,览碧空金瓦;

日进宫,赏碎碎琼芳。

紫禁城四时,风韵大不同,

这一绿树浓荫,你怎忍错过?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修文物与做实验,我们似乎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起,然而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中却设置了多个文物科技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做什么的呢?抱着这个疑问,小编我来到了实验室之一——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

这是一间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实验室,干净,简单,放置着纸张纺织纤维测定仪、纤维细度仪、三维数字视频显微镜等仪器,与我印象中的文物修复场景大异其趣。

“我们不是工匠,是研究人员。”实验室的两位老师王允丽和王春蕾反复强调,“没有神秘的绝活,只有严谨的科学。”王允丽大学学的化学,王春蕾专业是生物,近二十年主要进行纺织类文物修护研究,原本有三个人,几年前田金英老师退休了,就剩下她们两个。

王允丽(左)和王春蕾(右)在实验室门口

​虽然同样是致力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的工作却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所展现的传统修复大不相同,她们修每一件文物之前,都会做各种检测,使用各种材料做各种实验,通过科学论证后,才开始应用于文物的修护。可以说,她们做的是文物保护机理性研究,研究文物自身理化性能,研究科学的修护材料和方法。做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修文物。

材质鉴定:揭开神秘面纱

《红楼梦》四十九回,一片琉璃世界,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白雪衬着红裳,真真比画还好。你可知道这 “羽纱”到底是什么料子?这正是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之一:检测纺织品材质。因为只有知道了确切材质,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

羽纱,是羽毛做的吗?经过多种仪器检测研究证实,羽纱其实是纯羊毛或桑蚕丝混羊毛制品,一个自清代就存在的历史谜团得以揭示。不只如此,羽纱的各类物理指标,如单位面积质量、纱线密度、纱线捻度等都能一一检测清楚。知道了这些,想要一件黛玉同款就不是难事了。

古人对毛皮的命名实在太富想象力,比如海龙皮、天马皮,让人摸不着头脑。她们花费了四年时间对院藏毛皮类材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现在动物学的分类给出了答案:

海龙皮,现在是指海獭皮,可在清代却是指水獭皮;天马皮,又是一个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其实就是沙狐腹下的那一段;银鼠皮,可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就是白鼠皮,在清代,松鼠腹部一段、白鼬皮、伶鼬皮都可称作银鼠皮。

是不是很神奇?那些让人遐想连篇的名字都有了实际对应。

毛皮样品

​那么毛皮类文物究竟是怎样检测的呢?

一靠宏观上的手摸。除了自己动手,她们也会专门邀请院外毛皮鉴别专家出手。可问题是现在的毛皮动物均为人工养殖,相较清宫使用的野生毛皮,绒毛更多,同样种类的毛皮手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摸出来的结论并不绝对可靠。

二靠微观上的纤维分析。要分析就要取样,但那可都是珍贵文物,薅一根都舍不得!所以日常工作中遇到从藏品上自然脱落的毛,哪怕只一两根,她们也宝贝似地收集起来。将这些毛纤维制作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纵向纹理等特征面,与买来的毛皮样品或相关资料比照,便“真相大白”了。

王允丽在制作织物切片标本

​三要结合历史档案。如《大清一统志》便有关于天马皮的记载,这些信息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突破口。然而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谈何容易,对于她们而言,不仅要做得了实验,还要翻得了故纸堆。

相比于毛皮鉴定,一些特殊材质的鉴定则更为复杂,以金线为例,第一步要先放在三维数字视频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可以看出金线的结构是将金箔压在覆有一层氧化铁的纸上,再将金纸涂上糯米浆之类的粘合剂缠绕在线芯上;在清楚了结构的基础上,第二步再一层层提取金箔、纸张、线芯等各个部分的样本,分析其组成成分。

桑蚕丝(金色部分)横截面(王允丽供图)

​​各种纤维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美着实让人惊叹:桑蚕丝绮丽炫目宛如万丈霞光,金线的金箔衬着一层红色氧化铁恰似朱栏金粉,而疏密交叉的纸纤维绘出一幅幅清雅水墨。有时故宫博物院向员工征集文艺作品,她们便会交上这些奇妙的显微摄影。​

捻金银线(王允丽供图)

​

纸纤维(王允丽供图)

​​除尘、清洗:洗尽岁月痕迹

“岁月的尘埃”听上去十分文艺,给布满岁月尘埃的文物除尘可就十分繁琐了。

除尘是文物修护的第一步,怎么除?一“吸”,用不同功率、不同吸风头的吸尘器吸走表面灰尘;二“擦”,用软毛刷、棉签、超细纤维布等擦去死角灰尘;三“黏”,黏出纤维内部的部分灰尘。用来黏的材料你一定想不到,除了黏尘胶和万能黏土,还有面团、热馒头、口香糖!

织物除尘前后对比(王允丽供图)

​看完上图,是不是觉得这块“除尘布”的效果十分神奇?在这里一定要强烈推荐王允丽和王春蕾花费近十年时间自主研制的这款除尘布!

此前她们在研究纺织品文物除尘的方法,既要能干净,又要少使用水类溶剂(以免造成颜色的损失)。试验了多种方法,发现一种进口的超细纤维毛巾效果很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便开始根据故宫文物的特点进行研制。她们搜罗了市面上的各式超细纤维布,进行对比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佳的纤维粗细和编织方法,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尘布。目前院内各个业务部门使用的均是这款神奇的除尘布,管库房的老师称她们“给文物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家纷纷表示太好用了!而且早已不限于给文物除尘,擦镜头、盘串、洗脸去黑头,同事们纷纷用想象力扩展着它的功能。

试验用的各类除尘布

​相比除尘,清洗更是一件技术活。清宫中帝后妃嫔的大多数衣服是不清洗的,一大原因当然是衣服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染色技术所限,固色效果差,清洗极易导致串色、褪色。要对清宫旧藏的这些品相很好,只是局部有生霉、脏污、搭串色的文物进行清洗,是一个难题。

为了找到适合于不同织物、不同污染物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将毛、棉、丝、麻等各类织物分别使用不同的清洗剂、清洗方法、清洗时间,清洗后将样品保存,每隔一段时间分析记录织物颜色、拉力等各类物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这些试剂和方法的可应用性

满满一柜子织物样品

​这样的实验样品有满满一大柜子,大家常开玩笑说是一柜子碎布头。即使她们两个退休了,这些“碎布头”也会留给新一批研究人员,分析、记录的工作会一直进行下去。

染色:追溯斑斓艳色

在缝补复原之前,需要将补料、衬料和线等配料染成与文物相同的颜色。染料的颜色都是对照着文物一点点调出来的,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完全凭经验。”两人异口同声。所谓“熟成生巧”,诚不我欺也。

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织物染料成分的检测。清代纺织品染色通常使用植物染料,想想某一种颜色可能是由某一种植物的花染成的,是不是浪漫极了?这项研究正在进行,相信会带来让人惊喜的成果。

缝补复原:重焕往昔容颜

谈到缝补复原便绕不开修复理念的问题。国外的修复理念重视“可识别性”,修过的地方要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中国传统的修复理念强调“天衣无缝”,不露破绽方是上乘。

在宫廷纺织品的修复中,通过多方论证及实验,她们借鉴了故宫传统金石书画的修复理念和技艺最终选择了“不露破绽”这种方式,“不能让观众误会,以为皇上怎么这么简朴呢,衣服还打补丁!”

在修补妆花缎面料的破洞时,很难找到色彩、图案一样的补料,王允丽便想到了“以绣补织”的方法:先在织锦下方补上单色面料,然后用事先染好的各色丝线,按缺失的原图案,以“钉绣”的针法,绣于补料之上。这件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的破洞修补,便是这样一针一线绣好的。王允丽十分不理解众人的惊叹:“这个真的一点也不复杂,放显微镜下看清楚针法,照着那个针法绣就行了。”

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修复前后对比(王允丽供图)

​我们:永远是学生

对于五十多岁的王允丽和王春蕾而言,不断学习新知识仍是常态,因为研究中总会面临新情况与新挑战。她们积极寻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能人“拜师学艺”,如纸张研究大家王菊华、“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传人李金善等。​

王允丽(左)在向李金善(右)学习毛皮工艺(王允丽供图)

​学习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也必不可少,如毛皮鉴定的知识,纺织业、畜牧业、毛皮加工业都有涉及,两位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她们的优势在于熟悉文物特性,学习了这些行业的既有经验和知识,再与文物特性相结合,进行创新和改进,最终总结升华出适合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这些年她们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专业论文,修复的三四十件文物珍品,便是这未曾间断的学习的最好证明。

这些年大家都在讲“让文物活起来”,在王允丽和王春蕾看来,文物是有生命的,要善待他们,与其说是让文物活起来,不如说是让文物活下去,好好地活过下个百载千年。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珍藏在养心殿温室内的三幅晋代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品,对于古往今来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能拥有其一,都是一件能让人吹一辈子牛的事儿。将它们仨统统收入养心殿的乾隆皇帝,对这三件宝贝自然喜爱至极,“每当春风秋月之时”,乾隆皇帝就在他那间狭小的鉴赏室内,对着这三件名作“展玩不置”。不止如此,收藏它们的这间小屋还被他命名为“三希堂”,取“三件稀世珍品”之意。这期专栏,小蝙和大家聊聊乾隆皇帝和“三希”之间那些有趣的事儿。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私人信件,表达了他在大雪初晴时愉悦的心情。这幅作品,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虽然是摹本,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晋人独有的风采。乾隆帝自命“文人皇帝”,自然喜爱风雅之物。他有一方印,上刻“几暇临池”,就是源自王羲之的“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的典故。故宫博物院藏有《弘历行书临三希文翰卷》、《弘历行书临王羲之褉帖》、《弘历行书临兰亭序册》等乾隆皇帝的临摹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晋人法书那份浓浓的爱。

弘历行书临三希文翰卷(局部)

​中秋帖

中秋帖

​ “三希”的另一件珍宝是“书圣”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关于这件作品,他曾经的主人乾隆皇帝可是有特别多的话要说,小蝙特意将他请来,和大家分享他对这件作品的喜爱之情~大家鼓掌欢迎!

​伯远帖

​

伯远帖

​

​三希堂法帖

我们的嘉宾貌似又有些情绪失控,我们先把他请出场外,继续三希堂法帖这个主题。

除了这三件书法原作,乾隆十二年(1747年),弘历特谕,由梁诗正、汪由敦等大臣精选、校勘的《三希堂法帖》,也是书法爱好者所珍视的资料。清时,皇帝大多喜爱书法,内务府设有专门机构——“御书处”,负责摹刻、刷拓皇帝诗文、法帖手迹及制墨等工作,终年繁忙。据统计仅“刻”一项,康熙至乾隆年间,内廷就镌刻了《渊鉴斋法帖》、《四宜堂法帖》等七十多种。

三希堂法帖(局部)

​《三希堂法帖》就是其中之一。它精选了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都被摹勒上石,全帖共495块刻石,历时六年完工。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工程浩大,壮观非凡。如今,我们在北海游玩时,也可以去阅古楼,感受一下古代法书的魅力,既观赏了美景,又陶冶了情操,于山水之间体会文人风采,岂不快哉!

而“三希”原件,乾隆时保存在养心殿内。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这几件文物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快雪时晴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文物南迁南京,如今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伯远帖》和《中秋帖》,则被溥仪带出皇宫,流散在外。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典当给了香港一家外国银行,典当期满,由中国政府重金购回,交予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于是,昔日“养在深闺”的皇帝宝物,摇身一变,成了大家都能欣赏的博物馆文物。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姑娘们的裙子是夏天最美的花朵,

爱美之心,古今共通,

但清宫娘娘们最爱的单品却不是裙子,

而是氅衣


氅衣是什么?

​

明黄色实地纱绣绿竹织纹单氅衣

​说白了,就是穿在衬衣、便袍外的外套,

因为是外穿,

自然要格外华丽精致。

时尚博主们都在教大家怎样穿出高级感,

不如来围观一下皇家的高级感!


一 、面  

牛仔、蕾丝、雪纺、棉麻……

这是如今大家常穿的面料,

那么,

娘娘们的氅衣都有什么面料呢?

刺 绣

各式面料中最为华美的当属刺绣,且以苏绣居多,以绸、罗、纱、缎等素色织物为底料。绸绣、罗绣、纱绣多在夏季穿用,缎绣多在秋冬穿用。

绸、罗、纱质地轻薄细腻,所用绣线极细,在刺绣的层层晕色后,仍能保持花纹平细、面料挺括。刺绣纱裙是今年的大热单品,不知比起这纱绣氅衣如何?

明黄色芝麻纱绣百蝶纹单氅衣(局部)

​缎绣质地要致密坚牢许多,所绣花纹也更加丰富多样,用到的金线也更多,华丽程度又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品月色缎平金绣万字地三蓝八团云龙纹棉氅衣(局部)

​缂 丝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运用“通经回纬”的技法,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将纬丝与经线交织。

可是这样“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面料,甚至还不如刺绣受欢迎!为什么呢?据专家言,是因为晚清国力衰微,缂丝技艺大不如前,图案比较呆板,用丝和捻金也都较粗。

可是明明还是很美对不对!

绿色缂丝折枝牡丹纹夹氅衣(局部)

​暗花绸、纱

如果说刺绣、缂丝颇有点像如今的印花面料,那么暗花绸、纱则契合了纯色风尚。没有色彩斑斓的纹饰,暗花绸、纱清素淡雅,但是因为有精致的暗花,又免于单调。偏爱暗花衣料的小主,一定是清雅低调的美人吧。

蓝色瓜蝶花卉纹暗花纱单氅衣(局部)

​织金缎

织金缎,顾名思义,纹饰为金线所织。织金缎的氅衣不多见,不仅因为工艺繁复、造价昂贵,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织金纹饰单一古板,不能满足娘娘们追求个性的需求!大家来感受一下,是不是瞬间就理解娘娘们的选择了?

黄色葫芦双喜纹织金缎棉氅衣(局部)

​羽 缎

提起羽缎,有没有想到林妹妹在雪天穿过的那件大红羽缎对襟褂子?

羽缎是西方使者的贡品,虽然叫羽缎,质地却并不是羽毛,而是生羊毛。因为织造平细,雨水落上不被浸润吸入,可轻易抖落,就像鸟的羽毛,清人以为是羽毛织造,故称羽缎。

大红色羽缎单氅衣(局部)

​生羊毛织物质地粗糙,穿着并不舒适,作为女性便服比较罕见,清宫后妃羽缎氅衣,仅此一件,不知是属于哪位敢于尝试的小主。


二 、流 行 

性冷淡风当道,

黑白灰是永不过时的流行色,

那么娘娘们更偏爱什么流行色呢?

明黄

明黄色在清代是皇帝、皇太后、皇后以及皇贵妃御用的颜色,所以在清宫中,只有她们才有资格穿着明黄色的氅衣。不过讲真,明黄是非常挑肤色的颜色,只能遥祝皇太后和皇后们都有白皙的肤色,不然穿明黄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红色

经典的大红,美貌度逆天,驾驭难度也实在大,但气场强大的娘娘们自然能无压力hold住,所以大红色氅衣在清宫十分流行,当然,撞衫的几率也不是一般大,只能谁丑谁尴尬了。

​绿色

浓淡不同的绿色,或清新或雅致,看完是不是想立马在衣柜里添一袭葱茏的绿裙子?权威色彩机构Pantone发布的2017年度流行色正是绿色系的“草木绿”,时尚总是轮回的,不是吗?

​粉色

满满少女心的粉色,自然是少不了的!鲜嫩嫩的粉色,配上甜美的刺绣纹饰,绝对的直男斩有没有!

​月白色

月白色,名字就好听得不得了,让人想到静夜一抹清凉月色,那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月白色最经典的搭配可能要数王熙凤了:上穿月白缎袄,下着白绫素裙,头戴素白银器,衬得“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月白加白色的搭配大家可要学起来。

​虽然以上几种色彩比较常见,可娘娘们的氅衣可不局限于此,各种颜色缤纷斑斓、争奇斗艳,与如今黑白灰一统天下的格局大不相同。​

浅黄色罗绣海棠花纹单氅衣(局部)

​

雪青色缂丝墩兰纹氅衣(局部)

​

杏黄色缂丝子孙万代蝶纹夹氅衣(局部)

​

三 、纹  

如今,姑娘们也爱穿印花,印什么花?

随心所欲,好看就行。

可是在清宫中,

娘娘们氅衣上的图案设计可是讲究颇多,

不仅要符合穿着者的身份,

还要应季、应时、应景。

花卉图案

花卉图案最为普遍,一般来说,有四季花卉的面料,四季都可以穿,但以某一种花卉为主题的面料,就需要在这种花卉应季时穿用,想想可真是又有趣又浪漫啊!

春季就穿紫藤、玉兰

品月色缎绣玉兰飞蝶纹夹氅衣(局部)

​

杏黄色绸绣藤萝蝶纹夹氅衣(局部)

​夏季换上荷花、栀子

明黄色直径纱绣品月万字地水墨荷花纹单氅衣(局部)

​

红色纱绣栀子花纹单氅衣(局部)

​秋季再换菊花、桂花

黄色缎绣加金折枝桂朵兰纹夹氅衣(局部)

​

明黄色缎绣菊花月白团寿字纹氅(局部)

​冬季自然是梅花、水仙

绿色缂丝枝梅纹夹氅衣(局部)

​

黄色缂丝水墨水仙纹上羊皮下灰鼠皮氅衣(局部)

​
吉祥图案

中国古代服饰纹饰多吉祥图案,把美好的心愿都穿在身上,就像今天的印字T恤,要大大地写出自己的态度。

吉祥图案有“套路”可寻,多以蝙蝠喻“福”,鹿、葫芦喻“禄”,桃实、松、鹤、菊喻“寿”,蝴蝶、喜鹊喻“喜”,可随喜好搭配,再辅以四季花卉、山石祥云,便有各种不同的图案。

缠枝葫芦纹

意喻子孙万代,绵延不断

红色缎绣子孙万代纹夹氅衣(局部)

​折枝葡萄纹

意喻多子多福

明黄色绸绣紫葡萄纹夹氅衣(局部)

​簇水仙纹间饰灵芝和金寿字

意喻“灵仙祝寿”

紫色绸绣灵仙竹平金团寿纹棉氅衣(局部)

​

说了这么多,

姑娘们想入手一件氅衣了吗?

哈哈,想想就好,

当然是买不到的!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修文物与做实验,我们似乎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起,然而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中却设置了多个文物科技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做什么的呢?抱着这个疑问,小编我来到了实验室之一——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

这是一间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实验室,干净,简单,放置着纸张纺织纤维测定仪、纤维细度仪、三维数字视频显微镜等仪器,与我印象中的文物修复场景大异其趣。

“我们不是工匠,是研究人员。”实验室的两位老师王允丽和王春蕾反复强调,“没有神秘的绝活,只有严谨的科学。”王允丽大学学的化学,王春蕾专业是生物,近二十年主要进行纺织类文物修护研究,原本有三个人,几年前田金英老师退休了,就剩下她们两个。

王允丽(左)和王春蕾(右)在实验室门口

​虽然同样是致力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的工作却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所展现的传统修复大不相同,她们修每一件文物之前,都会做各种检测,使用各种材料做各种实验,通过科学论证后,才开始应用于文物的修护。可以说,她们做的是文物保护机理性研究,研究文物自身理化性能,研究科学的修护材料和方法。做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修文物。

材质鉴定:揭开神秘面纱

《红楼梦》四十九回,一片琉璃世界,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白雪衬着红裳,真真比画还好。你可知道这 “羽纱”到底是什么料子?这正是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之一:检测纺织品材质。因为只有知道了确切材质,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

羽纱,是羽毛做的吗?经过多种仪器检测研究证实,羽纱其实是纯羊毛或桑蚕丝混羊毛制品,一个自清代就存在的历史谜团得以揭示。不只如此,羽纱的各类物理指标,如单位面积质量、纱线密度、纱线捻度等都能一一检测清楚。知道了这些,想要一件黛玉同款就不是难事了。

古人对毛皮的命名实在太富想象力,比如海龙皮、天马皮,让人摸不着头脑。她们花费了四年时间对院藏毛皮类材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现在动物学的分类给出了答案:

海龙皮,现在是指海獭皮,可在清代却是指水獭皮;天马皮,又是一个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其实就是沙狐腹下的那一段;银鼠皮,可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就是白鼠皮,在清代,松鼠腹部一段、白鼬皮、伶鼬皮都可称作银鼠皮。

是不是很神奇?那些让人遐想连篇的名字都有了实际对应。

毛皮样品

​那么毛皮类文物究竟是怎样检测的呢?

一靠宏观上的手摸。除了自己动手,她们也会专门邀请院外毛皮鉴别专家出手。可问题是现在的毛皮动物均为人工养殖,相较清宫使用的野生毛皮,绒毛更多,同样种类的毛皮手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摸出来的结论并不绝对可靠。

二靠微观上的纤维分析。要分析就要取样,但那可都是珍贵文物,薅一根都舍不得!所以日常工作中遇到从藏品上自然脱落的毛,哪怕只一两根,她们也宝贝似地收集起来。将这些毛纤维制作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纵向纹理等特征面,与买来的毛皮样品或相关资料比照,便“真相大白”了。

王允丽在制作织物切片标本

​三要结合历史档案。如《大清一统志》便有关于天马皮的记载,这些信息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突破口。然而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谈何容易,对于她们而言,不仅要做得了实验,还要翻得了故纸堆。

相比于毛皮鉴定,一些特殊材质的鉴定则更为复杂,以金线为例,第一步要先放在三维数字视频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可以看出金线的结构是将金箔压在覆有一层氧化铁的纸上,再将金纸涂上糯米浆之类的粘合剂缠绕在线芯上;在清楚了结构的基础上,第二步再一层层提取金箔、纸张、线芯等各个部分的样本,分析其组成成分。

桑蚕丝(金色部分)横截面(王允丽供图)

​​各种纤维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美着实让人惊叹:桑蚕丝绮丽炫目宛如万丈霞光,金线的金箔衬着一层红色氧化铁恰似朱栏金粉,而疏密交叉的纸纤维绘出一幅幅清雅水墨。有时故宫博物院向员工征集文艺作品,她们便会交上这些奇妙的显微摄影。​

捻金银线(王允丽供图)

​

纸纤维(王允丽供图)

​​除尘、清洗:洗尽岁月痕迹

“岁月的尘埃”听上去十分文艺,给布满岁月尘埃的文物除尘可就十分繁琐了。

除尘是文物修护的第一步,怎么除?一“吸”,用不同功率、不同吸风头的吸尘器吸走表面灰尘;二“擦”,用软毛刷、棉签、超细纤维布等擦去死角灰尘;三“黏”,黏出纤维内部的部分灰尘。用来黏的材料你一定想不到,除了黏尘胶和万能黏土,还有面团、热馒头、口香糖!

织物除尘前后对比(王允丽供图)

​看完上图,是不是觉得这块“除尘布”的效果十分神奇?在这里一定要强烈推荐王允丽和王春蕾花费近十年时间自主研制的这款除尘布!

此前她们在研究纺织品文物除尘的方法,既要能干净,又要少使用水类溶剂(以免造成颜色的损失)。试验了多种方法,发现一种进口的超细纤维毛巾效果很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便开始根据故宫文物的特点进行研制。她们搜罗了市面上的各式超细纤维布,进行对比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佳的纤维粗细和编织方法,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尘布。目前院内各个业务部门使用的均是这款神奇的除尘布,管库房的老师称她们“给文物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家纷纷表示太好用了!而且早已不限于给文物除尘,擦镜头、盘串、洗脸去黑头,同事们纷纷用想象力扩展着它的功能。

试验用的各类除尘布

​相比除尘,清洗更是一件技术活。清宫中帝后妃嫔的大多数衣服是不清洗的,一大原因当然是衣服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染色技术所限,固色效果差,清洗极易导致串色、褪色。要对清宫旧藏的这些品相很好,只是局部有生霉、脏污、搭串色的文物进行清洗,是一个难题。

为了找到适合于不同织物、不同污染物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将毛、棉、丝、麻等各类织物分别使用不同的清洗剂、清洗方法、清洗时间,清洗后将样品保存,每隔一段时间分析记录织物颜色、拉力等各类物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这些试剂和方法的可应用性

满满一柜子织物样品

​这样的实验样品有满满一大柜子,大家常开玩笑说是一柜子碎布头。即使她们两个退休了,这些“碎布头”也会留给新一批研究人员,分析、记录的工作会一直进行下去。

染色:追溯斑斓艳色

在缝补复原之前,需要将补料、衬料和线等配料染成与文物相同的颜色。染料的颜色都是对照着文物一点点调出来的,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完全凭经验。”两人异口同声。所谓“熟成生巧”,诚不我欺也。

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织物染料成分的检测。清代纺织品染色通常使用植物染料,想想某一种颜色可能是由某一种植物的花染成的,是不是浪漫极了?这项研究正在进行,相信会带来让人惊喜的成果。

缝补复原:重焕往昔容颜

谈到缝补复原便绕不开修复理念的问题。国外的修复理念重视“可识别性”,修过的地方要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中国传统的修复理念强调“天衣无缝”,不露破绽方是上乘。

在宫廷纺织品的修复中,通过多方论证及实验,她们借鉴了故宫传统金石书画的修复理念和技艺最终选择了“不露破绽”这种方式,“不能让观众误会,以为皇上怎么这么简朴呢,衣服还打补丁!”

在修补妆花缎面料的破洞时,很难找到色彩、图案一样的补料,王允丽便想到了“以绣补织”的方法:先在织锦下方补上单色面料,然后用事先染好的各色丝线,按缺失的原图案,以“钉绣”的针法,绣于补料之上。这件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的破洞修补,便是这样一针一线绣好的。王允丽十分不理解众人的惊叹:“这个真的一点也不复杂,放显微镜下看清楚针法,照着那个针法绣就行了。”

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修复前后对比(王允丽供图)

​我们:永远是学生

对于五十多岁的王允丽和王春蕾而言,不断学习新知识仍是常态,因为研究中总会面临新情况与新挑战。她们积极寻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能人“拜师学艺”,如纸张研究大家王菊华、“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传人李金善等。​

王允丽(左)在向李金善(右)学习毛皮工艺(王允丽供图)

​学习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也必不可少,如毛皮鉴定的知识,纺织业、畜牧业、毛皮加工业都有涉及,两位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她们的优势在于熟悉文物特性,学习了这些行业的既有经验和知识,再与文物特性相结合,进行创新和改进,最终总结升华出适合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这些年她们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专业论文,修复的三四十件文物珍品,便是这未曾间断的学习的最好证明。

这些年大家都在讲“让文物活起来”,在王允丽和王春蕾看来,文物是有生命的,要善待他们,与其说是让文物活起来,不如说是让文物活下去,好好地活过下个百载千年。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我必须承认,来北京将近7年,此前一次故宫都没有去过。

原因很现实:就是不想一边挤破了头一边还啥也没看懂。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过的国家其实并不算少,但是各地的博物馆却真心去得少。并非不想,是有点怕。自知历史文化底蕴缺失得厉害,又不想只是草草看过了事,所以在我心里博物馆的行程似乎总是个格外有仪式感的任务,导致连家门口的“故宫计划”都这么一直搁置着。

直到前不久,我的朋友圈被一场叫“尚之以琼华”的珍宝艺术展持续刷屏。我很好奇,是怎样的一场展览,能让这么多人愿意抽出时间、人再多也一定要去故宫看它?我这个人不太相信什么大号宣传,只信自己的眼睛,所以颇有点不服气的我,提前好好做了一番功课,头一遭进了宫把这场展览看了个底朝天,希望能够找到我自己的答案。​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风格白鹭羽饰冠冕

​看这场展览如果不看冠冕,那肯定是白来了。“冠冕尊荣”作为本次展览重要的四个主题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项链艺术、自然诗篇和情感内涵)展示了多款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从尚美巴黎CHAUMET创始人尼铎为约瑟芬皇后定制彰显无上皇权的冠冕开始,时至今日,已经为诸多皇室贵族创作了多达3500件冠冕,并留下了350座冠冕的模具原件。这是这一法国珠宝设计世家两个世纪以来积累而成的无价宝藏,也是历史的美好印记。

清 镶珠宝冠

​人们总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依我看,历史中的女人对美的追求才是惊人的相似!比如这件镶珠宝冠,它是满族妇女吉庆时节穿戴吉服所戴的冠饰,也称为钿子。这顶宝冠上居中的部分有翡翠镶嵌珍珠,还有火焰纹结子一枚,同时再选用红宝石、碧玺等材质,点缀成花瓣、花蕊繁复又精致的图案。 ​

“洛伊希腾贝格”冠冕

​你看,清代宫廷女子在发饰上玩出的花样跟法国贵族女子所戴的冠冕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说浅白点,戒指上的钻石再大,耳环、项链的设计再特别,都抵不过那一眼看去就不可能被忽略的头饰珠宝。说深入点,19世纪至20世纪法国宫廷中兴起的冠冕风潮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绝对脱不了干系,当女人有足够大的意愿去表达自我的时候,才有勇气戴上一顶耀眼的冠冕。所以从约瑟芬皇后时代开始,冠冕的风潮真正开始复兴,如海上掀起的狂风,惊涛拍岸;幻化在这场展览中,就是我们看到的一整面的冠冕之墙。

冠冕之墙

​这面冠冕之墙是这场展览华丽的结尾,它所正对着的是展览的隆重开场——拿破仑、约瑟芬皇后和玛丽皇后的三幅巨大画像,以及首次离开法国在境外展示的拿破仑一世加冕之剑。

拿破仑一世肖像(中)、约瑟芬皇后肖像(左)及玛丽-路易斯皇后肖像(右)

​谁又能想到,就是这面正对着尚美巴黎CHAUMET历史中高贵起始点的冠冕之墙上,众多带有历史意义的冠冕围绕着中心最闪耀的那一顶,竟然出自一位年仅21岁的设计者之手!

“眩彩花园”冠冕

​尚美巴黎CHAUMET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发出邀请,请珠宝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创作一款“二十一世纪冠冕”。21岁的英国学生斯科特•阿姆斯特朗(Scott Armstrong)以其作品“眩彩花园”冠冕摘得最终的桂冠,也成为了这座冠冕之墙的最大亮点所在。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

​

“眩彩花园”冠冕的创作过程

我在观完展之后曾经想过,如果没有这顶象征新生与年轻的“眩彩花园”,这场展览完不完整?其实也是完整的,但可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佩服策展人的选择,没有从尚美巴黎CHAUMET博物馆的海量收藏里随便挑一款,也没有找一位已经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珠宝设计师来做个稳妥的安排,反而挑选了来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为其打造冠冕,还敢与拿破仑的佩剑在展厅遥遥相对。

“眩彩花园”冠冕设计制作过程

​今年21岁的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应该算个典型的95后了,虽然他说自己从未想过会有设计冠冕的机会,但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他熟练地运用了很多巧思。比如从法国规则式庭院步道那些美丽而抽象的图案和细节中汲取灵感;比如留心到凡尔赛宫或马勒梅松堡约瑟芬皇后的玫瑰花园所呈现出的景象;比如对以往尊贵的冠冕心生敬畏的同时也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冠冕应该和历史上的任一冠冕一样拥有同样的价值,那就是属于杰出女性的一个极其特殊的象征。这些点点滴滴的想法不就是年轻人对过去的发问和内省吗?之后,这位年轻人没有太眷恋过往的气度和高贵,而是散发出年轻人自有的、旺盛的、向外征服的生命力,采用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都简洁直接的形式塑造出一款现代法式花园造型冠冕,整体的对称性不时在细节处被打破,成串的绿色碧玺和黄色石榴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既有传统法式花园的恢宏气势,又轻盈灵动。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8vfZIJokiadzSUrg8qlOnoaRibLQMR5d7eRGQmBoWuOco6G08bIo8Zhreg5voy6W93RZkzrzTDVNaQDibHYmD8Xw/0?wx_fmt=jpeg

虽然挑战几百年的冠冕文化进行新的设计,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正是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让经典更具生命力。而珠宝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传承,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间逝去,但珠宝只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年轻的一代可以是珠宝的继承者,当然更可以是创造者。

各大高校学生参观中法珍宝艺术展

这场自带活泼与力量,抒情于过去、提携于未来的展览,绝对值回你为之花费的每一分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fgnkxfGnnkTxNKrXUEXD3zYazBqYyojHbuIPQ4H1TdhBXZLhqY6NPW489WyvgiapeGVUxLeticRkf8aLJclxuxtg/0?

看完展览是不是还不过瘾,想把整个展览都留下来?

那你绝对不能错过

《CHAUMET:始于1780年的巴黎珍宝艺术》

​本书集结了尚美巴黎CHAUMET自18世纪以来创作的300余件艺术杰作、大量的设计草图,许多相关的绘画作品以及文献资料也贯穿其中,通过追溯尚美巴黎CHAUMET自18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历史轨迹,在展现其世代传承的精湛工艺的同时,带您感受数百年来的独特法式审美,还原这一历史悠久的珠宝世家在法国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内页

​现已在故宫出版社微店

天猫“故宫博物院出版旗舰店”火热预售中。

7月初正式发售,

故宫书店故宫摛藻堂书店均有销售。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7.04.11—2017.07.02

展览地点:午门展厅

​

​

“尚之以琼华”取自《诗经•国风》,意为“以美玉点缀”

从梦幻的芳登广场,到厚重的紫禁城

一场跨越百年万里的呼应

东方与西方激情碰撞

将产生何种奇妙的效应?

​300余件艺术杰作

贯穿法国十八世纪以来的装饰艺术历史

全球多家博物馆珍品汇集午门

部分珍品首次走出法国、甚至首次公诸于世

​这些艺术珍品与法国历史紧密交融

以文物见证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物

共奏时代与时尚的交响与变奏


什么是美?

是时代定义美,还是以美观时代?

​执政官时期到第二帝国时期

拿破仑“加冕之剑”所象征的尊贵和权力

玛丽·露易丝皇后引领了新古典主义珠宝黄金时代的到来

七月王朝时期

弗森的浪漫主义风格风靡一时

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掌权时期

自然主义与东方情调相互融合

折衷主义兼收并蓄以往的不同风格

十九世纪末的世界博览会

开拓国际舞台,珠宝世家大放光芒

​并非所有经过时间历练的至美,都可传世

并非所有拥有非凡工艺的珍宝,均为艺术

这场对话

跨越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化

中法卓越艺术展现,灵感共通

为您呈现一个尚“美”的世界​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展览时间:2017.04.28-2017.06.28

展览地点:武英殿书画馆

“清初四僧”(以下简称“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kun)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人。

弘仁 幽亭秀木图轴

​

髠残 禅机画趣轴(局部)

​ 他们的作品以先贤为师,生发于真实山水,在继承先人的思想基础上,主张抒发个性和创造力。四人虽风格各异,但基于他们坎坷多折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书画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不但个性鲜明,而且艺术面貌独特新颖,在极富艺术内涵的同时,也充满了勃勃生机。他们的艺术成就对清代乃至近现代、当代绘画均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为师的画家群体。

朱耷 鱼石图轴

​ 本次展览选取院藏“四僧”佳作,以时代为序,力争通过丰富的作品展示,将“四僧”最为典型的面貌展示给观众,使各位观者能够对“四僧”的书画艺术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原济 搜尽奇峰图卷 (局部)

​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cZV2hRpuAPgyRpmMvAYP0GIuibuNfykj4cTFLqYasrcPfMS4bIHA7rUDtm8uMUKibj3dk26T93wMUdgjA5Cy6e6w/0?

清明假期参观小提示

❶ 清明假期期间(4月2日至4月4日),故宫博物院均正常开放;

❷ 自4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将实行旺季开放时间与票价政策,入院时间为8:30,清场时间为17:00;

❸ 建议提前在线预约门票,参观更便捷。


清明假期展览推荐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

展览时间: 2017.03.17-2017.06.17

展览地点:午门东雁翅楼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8vfZIJokiaeBR6sHaOPpey4DKcqqBX2kIdAMGDJ2QaYpbF4uPSibbspbf3FpJ22s0Ns5gp8LbML0JfoVAYB9jwg/0?wx_fmt=jpeg

来看展览之前,可以先点开本次展览的官方网站“故宫展览App”专题页面先睹为快~除了能提前了解展品详情外,还可以全景逛展厅,提前获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


​大隐于朝——故宫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对成果展

展览时间: 2017.03.15-2017.04.15

展览地点:延禧宫东配殿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8vfZIJokiaeBR6sHaOPpey4DKcqqBX2kJlN3UkyC3q3A4uBZJ80KLKpljewic0iavkeA3HZGaYyGwpY5NS7ibJiaiaQ/0?wx_fmt=jpeg

故宫博物院在2004年至2010年共计7年藏品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利用3年时间(2014-2016),对部分藏品进行持续和彻底清理,开展登记著录、影像采集、课题研究等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本展览包括甲骨刻辞、清宫旧藏老照片、织绣品、古建筑、书法、陶瓷、修复技艺等七个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故宫博物院三年藏品清理工作的概况和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