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每一次热点新闻,社交媒体都会变成热闹的战场。有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也有人冷眼相看出语相讥。

在生活中我们不会随便和别人聊起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但是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我们的大脑像是装上了一扇窗,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瞥上一眼。不管是亲友爱人,还是几年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或者是曾经帮你租过房子的中介,都能够知道你的想法,你完全无所隐藏。因为你转发的每一篇文章,你复制粘贴的每一条段子,分享到群聊天里的每一张图,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你的观点、倾向和态度。

你发出的每一条状态,不管立场如何,不管有多少人点赞,必然会有另一些人不快,觉得受到了冒犯。那些冲上来和你辩论,或者激烈地屏蔽取关拉黑的人还算好的;更可怕的是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少人默默看着你发的状态,然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个傻X”。

当大家都在自由表达,自然会产生观念的冲突。生活中交集不多的人还好,但问题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同样不可能和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观点一致。分组是一个办法,但我们不可能在发每一条状态时都分一次组。在这件事上称赞你三观正,被你当成亲生的朋友放在特别分享组里,到了下一件事可

标签:

杂谈


前阵子我看了一个TED视频,是日本建筑师手塚貴晴介绍他和妻子手塚由比一起设计的“世界上最酷的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处处细节都体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对孩子们天性的呵护和培养。


 

标签:

杂谈

在城市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下图这样的情形:一边堵成了一锅粥,另一边却是一马平川。

 
这就是所谓的“潮汐现象”,造成了道路资源的浪费。被堵在这一边的车辆眼巴巴地看着对面空荡荡的路,只能羡慕却开不过去。


很多年以来,旧金山著名的金门大桥一直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的困扰。


 

标签:

杂谈

前阵子有条新闻,源头是伊拉克的一家通讯社,说是伊拉克政府军抓了一名去投奔伊斯兰国的中国人。昨天中国媒体在采访了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后做了澄清,被抓的中国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去伊拉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参加圣战,只是为了去看古迹。


出于好奇,我去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这个疯狂的北大学生的人人网主页和新浪博客。看完他所有的状态和日志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愿意冒生命危险的理想主义疯子。


他在人人网的相册里有将近两千张照片,几乎全是在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寻访古迹的照片。出于安全和隐私的考虑,我在这里不透露他的名字,也不放有他出镜的照片。


 

标签:

杂谈

 

文 / 假装在纽约


过去十年,我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几度来回,横跨太平洋搬家了好几次。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整个青春,也携手掠夺了我对城市所能怀有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很难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简单地定义,其中混合了热爱,感激,失落,挫败,留恋,厌倦等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标签:

杂谈

 
过去十年,我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几度来回,横跨太平洋搬家了好几次。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整个青春,也携手掠夺了我对城市所能怀有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很难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简单地定义,其中混合了热爱,感激,失落,挫败,留恋,厌倦等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除此之外,我还在上海度过了大学时代。许多年以前,我坐长途夜车从南方的一个小县城到上海求学,一路上经过无数的城镇和村庄,听到车窗外不同的方言渐次变化,我彻夜未眠,18岁出门远行的少年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未来生活的雄心。黎明之前,车子驶进上海,两边渐渐出现一栋栋高楼,一

标签:

杂谈

今天CNN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披露了去年9月在美国爱荷华州被杀害的中国留学生邵童遇害前后的许多细节。邵童男友李向南在她生前最后几天一直和她在一起,但在事发后迅速买机票飞回中国,目前神秘消失,下落不明,造成案件的侦破陷入僵局。

如今半年过去,这起案件仍无任何进展,很可能会从此不了了之。所以今天我想写一下这件事,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找到对解开案件谜团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李向南。

 

邵童20岁,大连人;李向南23岁,温州人,曾在上海大学就读。两人2011年在北京上英语培训班时认识,李向南开始对邵童展开了追求。后来两人都如愿到了美国,邵童就读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录取,李向南则被位于纽约州的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录取。

2013年,为了离邵童近一点

标签:

杂谈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 Humans of New York 里比较精彩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发一篇东西。
如你所见,那一则则的寥寥数语,并非三流畅销书作家炮制出来的蹩脚鸡汤,而是许多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快
标签:

杂谈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 Humans of New York 里比较精彩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发一篇东西。
标签:

杂谈


This American Life 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台节目,我经常在坐地铁或者在健身房跑步的时候听他们的Podcast,听了好几年。这个节目每周一期,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讲几个普通美国人的故事,很有意思。

前几天,我听完他们上个礼拜的节目之后,马上就产生了要记录下来,分享给所有人的冲动。

那一期节目的主题是“ The Leap”,讲的是人们如何逃离自己日常的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走就走的旅行。

其中的第一个故事,主人公是1947年纽约的一个公交车司机。有一天,他开着公交车,突然就想来那么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然后他就真的那么做了,开着他的公交车,离开了纽约,开了很远很远……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请你耐心地看下去。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决定保持电台节目的原貌,把主持人的话全部记下来。因为我不但喜欢这个故事,我也喜欢这个节目讲这个故事的方式,我更喜欢节目里提到的,这个故事之后人们的反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