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水行云
若水行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63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磕石

资溪

出云峰

篝火

水笔

爱华

亲情

分类: 感触点滴

磕石行

                     ——记一次偶然的行程

 

题记:从磕石回来已经一个星期了,可那次行程的一幕幕却时不时地在我的眼前闪现,似乎在提示着我应该将它们记录下来。

 

<一>磕石概况

 

    磕石,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嵩市镇的一个村庄。

    它的四周都是连绵的大山,村里的房子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共有十余栋。村庄的后面紧邻大山,前面有一些参差不齐的稻田和菜地。稻田已是一片冬日的景象,菜地有的种了菜,有的已荒芜。在田间地头,有几条交错的石头路。沿着村前纵向的石头路往前约50米,是一条由山泉水(当然雨天时还会有雨水)汇聚而成的小溪,这是这个村庄的生命之源,村民的饮水,用水均在此。穿过小溪上的石桥(据说这是近几个月才建成的,原来是木桥),往前约50米就是一条水泥公路(据说这大概是一年前修好的,原来是泥泞路),也是到磕石的必经之路。横穿此路,就是成全了我此次行程的爱华的老家。

    据爱华说(当然上面的据说也全是她说的),原来他们家并不在这,而是在更深处的一个村庄。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具体原因略)才迁于此。同样,他们家的房子也是背靠着山而建的,与对面直线距离约摸一百多米的那十几栋房子正好门对门。据说,在爱华小的时候,她妈妈站在家门口就可以把正在对面外婆家玩得正欢的她喊回家吃饭。

    这些房子的外墙大多还是黄黄的土砖砌成的,房顶是灰瓦,屋内的支柱、横梁、楼板、隔板,用的均是木头,这应该是就地取材吧。在他们家房后面的山上,有泉水汩汩地流下。他们便将从山上采来的竹子一刨两半,剔除了竹子里面的节,然后一根连着一根将泉水直接引到了厨房的水缸里。说到泉水,那真是太好喝了,以至于我回家后竟对这透着浓浓漂白粉味道的自来水难以下咽。

 

<二>出发——向着大山的深处

 

    磕石这个村名,我是在进入了爱华的家门以后才知道的。之前,我只知道是资溪县的一个据说很淳朴的乡村。从南昌到资溪需要坐四个小时的汽车,到了资溪还要坐一个小时的班车,下了班车还要走四十分钟的路才能到。因为磕石地处偏僻,出入的人少,所以在离磕石还有四十分钟行程的那个比较繁荣的村庄就是班车的终点站,当然也是起点站。我问她,“自己开车要多久?”“五个小时”我彻底晕了……

    因此,当她问我几点出发的时候,我先说8:00,后来想想得在午饭之前赶到,又改说7:00。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我就不详说了,某些人自是心知肚明哈),我们到了9:17才出发才出发。

    出发之前,我还在担心天气,唯恐下雨下雪降温之类的。为此,我还备用了一条棉裤。可我们还未出南昌市区,太阳就已经出来了。因此,我们浸着一路的阳光与笑声,由水笔亲驾着他的“小妾”——福美来,载着我、爱华、周宁、含筱以及爱华的表妹(不好意思,我忘了她的芳名,只记得爱华有跟我介绍过,看来安安说的没错,我真有点老年痴呆的迹象了)奔向了爱华的快乐老家——磕石。

    曾经,我以为“山路十八弯”的“十八”就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在经过去爱华老家那两边都是绵延的群山,上面是一方蓝天,下面是时而拐弯、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的单行水泥公路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十八”并不就是“十八”,应该是“不计其数”。也就在我们经过了“不计其数”的弯路而快到爱华的老家——磕石时,我也终于知道了“大山的深处”有多深。

    我们在一个村子的边上停了下来,我以为到了,爱华却说:还早着呢,这是到了我表妹的家,她在哈尔滨上大学,半年没回来,现在放寒假了,她先下车回家。

    一路只有半边屁股坐了位置的爱华总算可以舒坦舒坦了……

 

<三>燃鞭炮,迎远客

 

    终于到家了,此时已是中午1点20分了。呵呵,还好,全程只用了四个小时。

    爱华的妈妈见到我们,赶紧拿出了一副长长的鞭炮(头天晚上,爱华就电话向老妈作了汇报,去的路上又是一路的电话实况转播),我的老家俗称为“卷子”,估计是因为太长了不方便平放着保存,因而做鞭炮的人将它“卷”起来以便于存放而得名。这种“卷子”在我们的老家一般是过年或者是结婚、做寿等大喜事时才会燃放的。我不知道磕石是不是也如此。水笔见状赶紧对爱华的妈妈说:哈,这么隆重啊!等下,等下,我去拿相机。周宁也不失时机的拿出了相机。

    爱华的博文《周末,我们一起奔向快乐老家》,里面有一张爱华妈妈正要点燃红鞭炮的片片就是她的杰作。

 

<四>自产自制的豆腐——鲜  香  甜

 

    住在爱华老家对面的外婆,不知是何时过来的,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在我们到家的时候,她们已用自家种的豆子自己制作好了一筐豆腐。只差最后一道工序——将装在木框里的豆腐翻转过来,豆腐就到了原先在上面用来压榨豆腐的一块木板上。也就是把豆腐从木框里倒出来。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因为豆腐太软弱了,“一不小心”就会弄碎。翻转豆腐的工序是由爱华和她外婆共同完成的,周宁、含筱、水笔在一旁拍摄,我和爱华的侄女、侄子则站在一边观望……

    看——豆腐出来了!呀,出了点小意外,豆腐没有完完全全的落在木板的正中,往外婆那边偏了一点,眼看豆腐就要掉地上了,我赶紧跑到厨房向正在炒菜的爱华妈妈要了个盘子。外婆把那些快要掉下去的豆腐轻轻地掰下来放进了我手中的盘子。闻着还在冒着热气的豆腐的清香,我再也忍不住了,用手抓了一小块就往嘴里送。哇,好甜,好嫩。我又抓起了一块问身边的他们:吃不?吃不?大的小的一个个都冲我摇头。哈哈,又便宜我了,一抬手,一仰头,豆腐就进了我的嘴里……

 

<五>我们到此一游,立此存照

 

    我们吃完饭后,应有两点多钟了吧,爱华的爸爸才回家,屋檐下多了大半袋子的新鲜冬笋。本已喝了小半碗“西湖李家”的水笔被爱华老爸留下来继续喝。

    而我们几个则沿着去磕石村的老路边聊边逛。在经过我在前面介绍过那条小溪时,爱华跟我说,她小时候就是在那里洗澡的,嘿嘿。在爱华曾经洗过澡的溪流上方有一帘“瀑布”——不知他们当地人怎么叫它,我一看见就对身后的周宁说:快看,这里有“瀑布”,可惜现在是冬天,夏天水流多的时候应该蛮大。说完,我看见她对着“瀑布”按下了快门。再往前走,可见几块巨石,听爱华说,那巨石原来只有两块,是“磕”在一起的,“磕石”也因此而来。走进了细看,巨石经过时间老人的洗礼,已变成了大小不等的几块,两块主石也拉开了一些距离,并未如早先那般亲密地粘在一起。我们几个还特地爬上去拍了几张片片,以示到此一游。

    去磕石村的那条老路也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头构成的,那些已被磨得如鹅卵石般光洁的石面,寂静无声地诉说着“磕石”的历史……

 

<六>静夜·篝火

 

    丰盛的晚餐之后,爱华在屋前的院子里燃起了一堆篝火,还没吃完饭的水笔端着碗就从屋内跑到了院子里……

    篝火熊熊地燃着,火光照得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红红的。对面的村庄已一片漆黑。夜,静得只有门前小溪的水流声、我们的笑谈声、木柴竹柴燃烧的吱吱声、偶尔有完整的竹子燃烧到竹节时发出的爆裂声。当含筱叫我们捂好耳朵,她要高歌一曲,就在她高亢甜美的“唱山歌哎……”蹦出歌喉的刹那,对面本已漆黑一片的村庄出现了两处微弱的光。随着歌声的渐渐远去,对面的夜又复归漆黑……

    看着从熊熊燃烧着的竹子的另一头冒出的水滴和白烟,周宁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你们说这竹子烧的会痛吗?片刻,水笔接上:它有什么痛的,它本就是一根柴,而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燃烧自己。我则有不同的看法:身为人类的我们又不懂竹子的语言,怎么就知道它不会痛呢?如若我们不将它拿来当柴烧,其时,它应是自由地在山上沐浴着风霜雨露……

    在篝火燃至正旺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将爱华事先准备好的红薯扔进了火堆里……可惜了那些红薯,大多变成了薯炭……

    整个篝火燃烧期间,水笔就像个孩子似的,时而添柴,时而用火钳将篝火堆的中心挖空,时而把火堆边没完全燃烧的木柴竹柴移至火堆的中间,时而看看红薯是否熟了,时而拍照。事实上,这期间,我们每个人都有照顾眼前这堆篝火。

    我猜想,那时,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七>出云峰——云层升起的地方

 

    第二天,我们去大觉山的提议被水笔否定了。理由有二。一、时间紧;二、去大觉山主要是玩漂流,而枯水又寒冷的冬季肯定是玩不成的。

    因此,早饭后,水笔扛着把锄头跟着爱华的老爸上山挖笋,我们几个及爱华的侄女侄子尾随其后。有关挖笋一事,爱华在《周末,我们上山开挖了》已详细记录,在此不再复述。

    我跟随他们而去的目的并不是挖笋,我想爬上——看似触手可及而实际上至少需要两小时才能登上的——当地的最高山峰——出云峰,体验那攀登原始山林的过程和站在峰顶的感觉。

    出——云——峰——听名字,您就可以想象出它的高度……刚从爱华那里得知,它海拔1278米,山中有很多野生动物,听说还曾有华南虎。爱华读初中的时候,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会邂逅猴子、野鸡、松鼠、兔子等。有一次,一头野猪居然跑到了爱华的家里,整个村子的人都跑去帮忙抓它……最后,可怜的猪猪就变成了一村人的美味了。据爱华的表嫂说,她和她的朋友几个月前曾登上去过。他们先开摩托车到了出云峰的山脚下,然后花了一个小时爬上了峰顶。站在峰顶,整个抚州的状况尽收眼底,而那条唯一经过磕石的水泥公路就像是一根弯弯曲曲的白带子……

    可由于时间紧、天气冷……之类的因素,我从头一天就开始有的愿望最终没能变成现实。

    出云峰,您耐心地等着哦!再来,我就不只是这样远望你,我要拥抱你,亲吻你……

 

<八>偶然,也是必然

 

    第二天的午饭后,我们在爱华的外婆、老爸、老妈的目送下,载着他们的冬笋和红薯,也载着他们的盛情与期许,恋恋不舍地启程返昌。

    车子还如去时那般奔驰着,而匆匆从山上下来匆匆吃了午饭又匆匆出发的车上的人却一个个如同困兽。刚合上眼的爱华被“咔嚓”一声惊醒后,想着自己的“优雅睡姿”即将大白于天下,爱华睡意全无,暗誓要报这“一拍之仇”。因此,她强撑着双眼,将相机置在随时可报“一拍之仇”的状态。可怜了那相机啊,四个小时的路程啊,飞飞再困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假寐,爱华那“一拍之仇”也只能随着那“一睁一闭”向东流了。

    坐在车里,想着爱华一家人的一言一行,他们的方言习俗与远隔几百里外的我们这边的竟基本雷同,这让我在心里验证了自己的家乡“前途”早先应属抚州地区。记得小时候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过:长山晏、李度、前途、文港、温圳镇这五个乡镇原先是属抚州地区的,后来因为抚州地区管辖的范围太长才划分到进贤县的。恰巧,我与爱华又同姓,难不成几百年前真是一家?

    途中经过我和水笔的老家“前途”时,我们和头天去时一样,下车看望了水笔的爸妈,也是我的爸妈,问候了几句就带着妈给我们准备好的一袋子蔬菜(妈自己种的)匆匆而心怀愧疚(我为没能多陪陪二老)的离开了。这也是我们这次磕石之行的原因之一。

    出发的前几天,国家发出了个拟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条款的设想,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议。爱华因此写了一篇相关博文《我犯法了吗?》,在文中我得知了她有周末要回家看看父母的打算。我和水笔也正好打算那个周末回老家。出发的前晚,水笔说想到江博开个博,我自然的想到爱华,请她帮水笔开通,并有事没事地Q上了——

2011-1-7

……

如云若水 20:12:44
你家在那啊
黄爱华 20:12:50
民德路 
如云若水 20:13:09
是老娘家(南昌人一般称与自己同辈人的母亲为老娘)

黄爱华 20:14:12
那改天去老娘家串门 
黄爱华 20:14:23
顺便蹭饭吃(不知道她听成啥了)
如云若水 20:14:54

如云若水 20:15:18
我是问你老家
黄爱华 20:15:36
跑题了 
如云若水 20:16:05
刚是不是患花痴了

黄爱华 20:16:35
有点

黄爱华 20:17:04
博客名字叫什么 这次争取你的意见 
黄爱华 20:17:22
哈哈哈哈 媚丈夫 
如云若水 20:17:28
就叫水笔呗
黄爱华 20:17:30

笑死我了 
如云若水 20:17:34
狂晕
黄爱华 20:18:48

我就得色,爱咋咋地 
如云若水 20:19:18

看你的小样

如云若水 20:21:28
不知咋的,水笔刚跟我说想来江博了
黄爱华 20:22:03

好事好事 
黄爱华 20:22:13
我知道为什么了 他嫉妒你 
如云若水 20:22:29
哎,你还没老实交代你家在那呢

黄爱华 20:23:26

又跑题了 
黄爱华 20:23:44
现在郑重介绍 我老家在临川资溪 
如云若水 20:24:14
哦,那很近嘛
如云若水 20:24:49
我是说离我老家(而事实证明,我是地理盲,因为南昌到前途只要1小时,到资溪却要4小时。狂晕啊!)

…… 

<九>不知结尾的结尾

 

    听爱华说,目前全村的常住人口只有6人——爱华的外婆、父、母,一对夫妻,一位独居的老人。

    我有一种隐隐的感觉——磕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人们所遗忘……

    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退休后能长住磕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后记:此时。窗外。

      雪花,已然纷飞。

      年关,尽在咫尺。

      我将那些零落的记忆,拾在了一起。

      让它们彼此温暖,共度寒冬,同迎新春。

 

                                               2011.1.16—2011.1.19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