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旁观者马勇
旁观者马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9,280
  • 关注人气:6,0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章太炎《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二十九岁”条:“迁居会城,作《左氏读》。余始治经,独求通训故,知典礼而已。及从俞先生游,转益精审,然终未窥大体。二十四岁,始分别今古文师说。谭先生好称阳湖庄氏,余侍坐,但问文章,初不及经义。与穗卿交,穗卿时张《公羊》、《齐诗》之说,余以为诡诞,专慕刘子骏,刻印自言‘私淑’。其后遍寻荀卿、贾生、太史公、张子高、刘子政诸家《左氏》古义,至是书成,然尚多凌杂。中岁以还,悉删不用,独以《叙录》一卷、《刘子政左氏说》一卷行世。”刘向,字子政;刘歆,字子骏。章太炎《刘子政左氏说》,其实就是对刘氏父子尤其是刘向《左氏》研究心得的钩沉、发挥。

     早些天,一位老友发来一部书稿,要求我为这部即将出版的作品写几句心得。书稿作者邓洁女士,为第一批留美幼童邓士聪、第二批留美幼童邓桂廷侄重孙,与第二批留美幼童唐元湛有着亲戚关系。

这部书稿名为《留美幼童唐元湛家三代人的故事》,以唐元湛家族为主线,以文学笔调、史学功夫,生动描写了唐家几代奋斗史、报国史。在笔者有限的相关阅读中,以为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实作品。

全书共五章。先

标签:

杂谈

假如儒家八派中的颜氏之儒并不是颜回这一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个颜氏之儒何所指呢?而且,我们前面已经相信孔门八颜中只有颜回最具有资格传学,因此一旦否定了颜回的可能,那么这个颜氏之儒究竟是谁呢?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相关资料,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门徒中除了前述的八颜外尚有一颜,即颜浊邹。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显而易见,按照司马迁的意思,颜浊邹虽不在七十子之列,但似在三千人之内,故而也应列为孔门弟子。

关于颜浊邹的情况,我们所知也不多。但知他是春秋末年卫国人或齐国人,一说为子路妻兄,一说否。但不管怎样,可能正是由于这层特殊关系,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并由此而引起一点风波: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于痈疽,于齐主于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者瘠环,是无义

标签:

杂谈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儒家学说又有重新回归社会主流的迹象。但儒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儒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究竟怎样,非研究儒学史、经学史的,一般都弄不清楚了。

正像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儒家学说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教科书,更没有一个“钦定的”或公认的历史定本。儒学不仅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个什么“道统”,即便在孔子之后,在儒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势力之后,儒家学者也是各说各话,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儒分为八”。

“儒分为八”的说法来自韩非。《韩非子·显学篇》说: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石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很显然,儒分为八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韩非的主要依据与其说是学术史的客观过程,不如说是其主观感受。故而韩非既在儒家八派中剔除子夏,使后人费解,又将孔子及门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使学者不知所从。

事实上,韩非儒学八派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学术界定,它所反映的内容也只是孔子去世后战国初年或稍后直至韩非子时一般情形。

根据韩非子的说法,儒家八派中的第一家为子张之儒。

子张,本名颛孙师,字

(2014-09-08 09:19)
标签:

严复

西方

西方社会

坚船利炮

严复对西方社会、文化、法律制度,都用比较深入的理解,留学期间,就与郭嵩焘有很多讨论。但他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海军教育,并没有介入思想启蒙,更没有拿出时间去翻译西方著作。只是到了甲午战争,这一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变,终于让严复拍案而起。

甲午战争给严复的刺激远过于同时代任何人,殉国的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勋、刘步蟾等将领,都是严复福州船政学堂,或留英学习海军的多年同窗。至于那些他亲手调教的北洋水师学堂学生,也有上百人在这场战争中献出生命。由此,就能理解为什么一向比较沉闷的严复,会在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时就发出怒吼。

 

标签:

杂谈

甲午战争,一个古老文明为什么不敌一个新生小国?一百多年来研究者提出许多看法,其中一个重要看法,就是中国固步自封,日本则潜心好学,顺势变革。中国不是没有人看到问题关键,只是统治者不思进取,不知世界大势,依然陶醉在自己编织的“盛世”神话中。结果,不到半个世纪,中日易位:先前的学生和老师互换了角色。在此过程中,魏源的《海国图志》扮演着非常奇妙的角色。

缘起:魏源接力林则徐

《海国图志》的原本为林则徐主持编辑的《四洲志》,而《四洲志》来源于英国人慕瑞编著的《世界地理大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历史没有留给他足够时间。1841年6月,承担鸦片战争失败责任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途经现在的镇江(京口)时,正在此地的老朋友魏源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与君宵对塌,三度雨翻苹”(《魏源集》,781页),朝夕相谈,交换看法。林则徐预感自己可能没有机会继续编写《四洲志》了,遂将书稿交给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

魏源没有辜负老友的期待,在此后一年时间里,魏源以林则徐《四洲志》为基础,广搜新旧资料,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3年

标签:

杂谈

“家法”与“师法”

传统中国讲究多子多福,一个重要原因是农耕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文明传承上,传统中国社会的大家族状态,成为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学术史上所说的“家法”与“师法”,就是说家族、家庭在文明传承上的特殊功能。研究学术史的都知道,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实就是一部经典在一个家族内部几代人研习。这种情形在两汉时期最为显著,直至近代,即便商业经济兴起后依然如此。比如清代中期以来惠氏家族的《周易》学、刘氏家族的《左传》学等,也是几代人潜心研习同一部经典,心无旁骛,其效果可想而知。

家族史的研究,应该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古代中国就已引起相当重视,一些重要的家族,总会编有族谱或其他文献。二十多年前,中国学术界也有人热心推动,记得三联书店的一位老板就曾热心组织了一批家族史的研究成果,好像出版了梁启超、陈寅恪、俞樾等家族的专书(编注:“文化名门世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含《新会梁氏》、《德清俞氏》等)有的写得相当不错。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过去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制执行,家族文化,文化世家到我们这一代应

标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

中体西用

文化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林则徐、魏源,还有徐继畬,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往,认识了西方,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这是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根本转折。在他们之前,中国人面对周边族群始终有一种文明上的自大,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其实都是中原文明优越感不自觉的外露。

面对西方,中国文明在明末徐光启时代有过一个短暂的理性平和时期。那时的明朝尽管面临天崩地解政治危机,但文明的自信在徐光启那一代中国人那里没有多大问题。中国文明原本就是从黄河中下游一隅不断吸收周边族群文明而不断重构和发育,所以徐光启那代中国人面对全然不同的西洋文明,面对满腹经纶的利玛窦等“西儒”,既不感到自卑,更不会狂妄自大。那一代中国知识人遵照圣人“一事不知以为耻”的教诲,面对不知道的西方知识,采取“拿来主义”立场,如饥似渴地吸收。按照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规划,他们准备用二十年时间将传教士带来

标签:

自媒体

微博

学术表达

文化

    微博是网络时代的自媒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一样重要。造纸术、印刷术之前,中国人的书写工具、文明的传承方式没有办法落实,直至这两项重要发明出现,使中国文明的创造犹如井喷。新时代的微博、朋友圈等改写了纸质文明时代的规则,让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变得并不是那样深不可测,专业知识人可以在这个平台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产品,一般民众只要有想法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表达。

    对于知识人来说,自媒体、微博、朋友圈,当然不是自己惟一的工作平台,更不能全天候在这里为了粉丝而活着。知识人在自媒体上可以发表看法,引领,或者谦虚点说刺激、诱导新看法。就我个人的观感,中国

标签:

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

扩大开放

文化

        由于英法联军不愿顾及中方感受执意焚毁圆明园,负责交涉的恭亲王极端愤怒,差点拂袖而去,离开北京,终止交涉。

对于恭亲王的想法,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耐心劝阻。他告诉中方:英法就是逼着中国接受《天津条约》,就是公使进驻北京。假如恭亲王不谈了,交涉终止,战争不会结束,中国必须承担更大损失。丢掉和谈机会,对中国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