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东京
王东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4,057
  • 关注人气:1,3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分类: 产业经济

     前不久国内某知名企业裁员,引发社会热议。人们议论的焦点: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该不该裁员?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为了降成本,裁员当然无可厚非;可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政府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却希望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两者目标有冲突,对企业裁员到底怎么看?

先说西方学者的观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指出,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致,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从需求侧发力,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扩大公共投资。凯恩斯理论的重点,无疑是保就业。道理简单:政府增加预算赤字,而弥补赤字得多收税,显然是对企业不利。

 

(2022-03-25 15:16)
分类: 货币金融
      读大学前我一直以为:老百姓将钱存入银行(储蓄)是好事,可支持国家建设。可上大学后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凯恩斯说: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出现普遍的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百姓喜欢往银行存钱,令消费增长跟不上收入增长速度。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了消费品生产过剩。

      后来听老师讲《通论》,说当年凯恩斯写这本书是受到一名英国医生的启发。18世纪初,伯纳德. 曼德维尔发表了《蜜蜂的寓言》,大意是从前有一群蜜蜂,在蜂王带领下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百业昌盛,兴旺发达。可老蜂王去世后,新蜂王却要求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崇尚节俭,结果反而造成社会凋敝,经济衰落。

 

分类: 产业经济

 今天学界仍有不少人认为,技术垄断企业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锁定现有技术,阻碍效率更高的新技术进入市场。1985年,经济学家保罗.戴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并以“键盘”为例对上述观点作了论证。他的分析逻辑是,技术垄断容易让用户对“旧技术”形成路径依赖,从而排斥技术创新,导致市场失灵。

     

分类: 产业经济
      企业“掠夺性定价”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何为掠夺性定价?某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将产品“低于成本定价”;而等到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牟取高额利润。现实中真有企业“低于成本定价”么?当然有,至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过,结果大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国际贸易中也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倾销”。意思是,企业在海外销售商品的价格低于国内的销售价格。起初我不理解,既然商品在国内可以卖高价,为何要舍近求远到海外去卖低价呢?思来想去,合理的解释:国家急需外汇,为鼓励出口,政府补贴了出口企业。若政府不补贴,企业绝不会做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
  “倾销”的前提是政府补贴。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反“倾销”,其实质是反“政府补贴”。由此类推国内“掠夺性定价”,我们也需要追问:企业“低于成本定价”是否也有前提?若有,前提为何?如果说反“倾销”是反“政府补贴”,那么反“掠夺性定价”应该反什么?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2021-07-21 15:08)
分类: 产业经济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意思是财富由劳动创造,土地是创造财富的条件。配第的这一思想,后来由马克思继承并发扬光大,建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经济学体系。其代表作《资本论》成为经济学三大经典之一,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往前追溯,亚当斯密其实也认同第的观点。不过斯密的研究重点,是一个国家怎样致富。今天的经济学家公认,斯密1776

(2020-11-01 10:55)
      我一直想写一本供领导干部阅读的经济学讲义,于今回忆,萌生此念头是在25年前。当时我在中央党校主讲西方经济学,有一次下课后学员告诉我,他们读过不少经济学教材,可由于原来是学理工,隔行如隔山,经济学不容易看得懂;还说听我一堂课,胜读十年书。这后一句无疑是恭维话,当不得真。不过也点醒我,应该写一本让非专业读者能够读懂的教科书。

      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或者参与经济决策,或者主理一方经济。这些年我行南走北到各地调研,时常听到人们议论:某某领导懂经济,某某领导不懂经济。怎样才算懂经济呢?老百姓看的当然是实惠。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大家肯定认为你不懂经济。而若让我说,懂不懂经济要看你是否掌握了基本经济理论,能否按经济规律办事。

      1997年,我投石问路,尝试写了一本《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
      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中央提出要优先保就业。而要保就业,就必须稳住市场主体。事实上,年初以来国务院已经推出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对企业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举措。我写这篇文章,则是想从减轻企业社会负担的角度,讨论怎样合理划定政府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边界,帮助企业进一步降成本。

       先说我的观点。在我看来,政府可以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多多益善。从理论上讲, 社会责任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当年亚当•斯密讲,政府是守夜人;弗里德曼也说,政府是我们的仆人。而无论是守夜人还是仆人,政府都应当承担提供“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公共品(服务)、助弱扶贫”等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当然不是说政府就得大包大揽、或者事必躬亲。比如照顾孤寡老人,早些年,国内的养老院
标签:

财经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发表于1850年,迄今已有170年。时过境迁,我不确定现在还有多少经济学者读这篇文章;但可以确定的是,若哪位年轻学者想成为“好”的经济学家,此文的确值得一读。不仅可从中学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还会让你懂得为何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

巴斯夏开篇就指出,经济学家有好坏之分。一个差的经济学家,常常局限于可以看得见的结果;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兼顾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结果。大多情况是,看得见的结果似乎不错,而看不见的代价却非常高。遗憾的是:差的经济学家总是急功近利,对看不见的结果(代价)置若罔闻;而好的经济学家则善于综合“看得见的结

标签:

财经

我在本专栏曾撰文说过,扩大投资有两种选择:一是增发国债;二是减税。增发国债可扩大政府投资,减税可以扩大企业投资。而“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说:“政府今天发行的国债就是企业明天的税”。其言下之意,政府发行国债对企业投资会有挤出效应。也正是基于此,我认为扩大投资的重点是减税而不是发债。

再想深一层,减税其实也有两种选择:全面减税或者结构性减税。我们知道,前者是供给学派提出的主张,美国从里根时代起就推行全面减税。然而事实表明,全面减税虽能扩大企业投资,但同时也会加剧结构性过剩。而中国与美国不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也启动了减税,但所采取的则主要是结构性减税。

    中国实施结构性减税,旨在扩投资与调结

(2020-05-15 08:46)
标签:

财经

企业任何一项科技创新,都难免存在失败的风险。若风险全由企业家独自承担,无疑会抑制企业家的创新动力。问题是除了企业家,创新风险还能让谁承担?美国经济学家奈特1920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我想应该对我们有启发,本文将借助奈特的分析框架对此问题作讨论。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读奈特的《风险》,是在20多年前。当时给我的感觉,这本书不太好懂。并不是理论本身有多么艰深,而是他关于风险、利润的定义与我之前知道的截然不同。后来又重读多次,才渐渐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下面是他的几个重要观点,让我作简要陈述:

(一)关于企业与企业家。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奈特将人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中型、风险厌恶型。他说,大量的事实表明,厌恶风险的人通常会将钱存入银行;风险中型的人可能会用少量的钱买股票;而只有那些偏好风险的人才会投资创业、成为企业家。于是他得出的结论是,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