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日,持仓市值比2015年最高点翻了一倍。
2015年,牛年啊,本人持有的股票沒怎么涨,不过也跟涨,只是比其他人太逊色了。当时持仓达到一个高点后,也随大盘飞流直下。记得当年也写一段话,记录最高市值突破一个心理值,挺高兴。
6年过去,当年最高值翻倍,再记录,挺不错。
始终满仓,始终不敢融资,始终乌龟爬。还好,自己挺满意。且行且珍惜吧。
新股卖出,买入中国平安,很少很少。
但这是从2012年之后的第一次加仓。
调仓
卖出全部金科股份,买入新城控股,具体比例不谈也罢。
承认对公司了解不深,暂时放弃金科。
疯狂之举,之后再研究调仓。
改变长久坚持的持股原则,太被动了。此戒。
卖出部分金科股份,加仓新城控股。 逻辑:更看好新城的地产模式,这有华侨城。但华侨还是觉得理解浅,暂时不动。 目前仍然满仓:大概新城50%仓位,平安25%,金科20%,华侨城3%。 50%仓位,对我而言简直太疯狂。今年第二个疯狂事是大规模调仓,应该90%仓位调整了,以前几年不动。 结果如何,鬼知道。按照我过往的历史经验,我的调仓,80%都是错误的。
我07年接触价投,认为投资就是寻找不变的生意,买入基业长青的企业,把握有长期生存或赚钱逻辑的企业,享受时间的玫瑰长期的芬芳。现在这个观念还根深于心。但今年有所感悟或变化,对'企业价值'重新琢磨,有价值,未必一定需要百年企业,当年的马车公司,曾经的彩色胶片,在某一阶段或某一价格,他们当然'有价值'。价值投资鼻祖格老捡烟蒂是基于价值,费雪的成长股投资是基于价值,聂夫的低市盈率投资是基于价值,林奇的买遍市场,邓普顿全球视野的逆向投资,戴维斯家族专注金融行业的双击等等,也是基于价值的投资。国内杨天南是价投,拍哥,林园也是价投。乐趣将茅台作为自己价投的终极至唯一的标的,而作为中国传播巴菲特思想第一人并笃信践行的杨天南持股也时常换股,甚至极少买入作为中国市场价值投资标签式装B标的茅台。但他们都可以称为成功的价值投资者。甚至价值投资集大成者巴菲特持有可乐是价投,中短期买入持有中石油,也是基于价值考量。
价投,不预测市场,但感知市场冷热并利用它。
价投,不同人持股标的可千百种,但应是基于企业价值的选择。
疯狂的调仓(2020年3月31日)
卖出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
只留下中国平安。
买入,新城控股,金科集团,阳光城,中南建设。均是地产股。
现持仓情况:
新城,金科,各约35%
中国平安,约25%
中南,阳光,各约2%,观察仓。
其他,1%。
本次调仓特点:
1.入市以来最大调仓,75%左右仓位变动。
2.集中调至地产,风险极高。
3.银行股持有多年,正面临高分红与市场极端低估之刻,换之痛心疾首啊。
4.下一步:暂目标持股三年,视情况调整。
理由:疯狂状态。
r=1/PE *Pay+(1-Pay)*ROE
={Pay/PB+(1-Pay)}*ROE
〈分红再投入〉(Pay代指分红率)
巴菲特说,价值投资一般是顿悟。能悟就悟了,不能悟很难改变。
自己比较笨,最多是渐悟。
巴菲特似投资目标:15年10倍
一些大V投资目标:10年10倍
少部分反转+成长投资目标:5年10倍
现实中,必须承认,以上三种情况,在中国股市都客观存在着。
同时也必须面对的,是721法则象光速一样恒定不变。
中国股市,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残酷的时代。
未来,大概率也是这样。
疫情使全国人民变宅民。
只能读书。
有用。
今天早上,有些感悟。
修正并坚定投资理念:买入股票就是投资企业。投资好企业。
准备,用2~3年时间,调整自己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