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老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必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现在,“哭墙”是来以色列的游客必来的景点。
九月,正值中东的旱季,骄阳似火,热浪蒸腾,来到久闻其名的“哭墙”,看着祈祷的犹太教徒们,我这个“异教徒”还是很受感动的,为他们的虔诚,为他们的坚韧,为他们的团结和聪慧。
看着“哭墙”,再仰望一墙之隔的阿克萨清真寺、岩石清真寺,不由得我也祈祷起来:愿上帝、真主赐福给这片土地及这里的人们安详、宁静、富足、和平······
举世闻名的耶路撒冷老城,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也是动乱的“火药桶”。金色圆顶建筑是岩石清真寺,人们大多爱叫它“金顶清真寺”。
站在橄榄山上眺望圣殿山。目前,这一片区域都被以色列管理着。
哭墙中间有屏风隔栏着,北面是男士祈祷区,南面是女士祈祷区,不许混窜。
哭墙上方是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为防止冲突和骚乱,目前均由约旦军队管理着。
女士祈祷允许不带头巾。原来是不许拍摄祈祷者的,后来游客多了,手机摄影普及了,也就管不住不管了。
按理说,男士祈祷必须戴帽子,现在似乎也不那么严格了,不过,不戴帽者游客居多,犹太教徒是一定戴帽的。
入口处有免费的犹太教纸帽供男士取用。
大中午,有近四十度,热浪灼人,教徒们装束严整,孩子晒得满头大汗。
老教士
鬓角留长卷发的是正统的犹太教徒。
大礼帽和贴头小帽是犹太教徒的“标配”,除就寝一般都得戴着。
犹太姑娘
祈祷是静默的,不许大声喧哗。
一看就知道是远道而来的朝圣者。
别看有大胡子,大多是年轻的信徒。
好像也叫“拉比图书馆”,大部分是犹太教经书。闯进去的,就我一个东方面孔。
他们可以这样坐一天。
图书馆在哭墙北侧,谁都能进。
中东水金贵,哭墙广场能这样敞开供水实属不易,绝无人浪费。
只要是开放日,以色列警车随时待命,常备不懈,原因你懂。
墙缝里可以塞写好了祈愿的字条,各种文字,各色人种,据说特朗普也塞有一张,我没找着,哈哈。
缺什么可以借取,这个广场上没有金钱交易。
台湾“眷村”长大的吴先生不知在祈祷什么,很是认真和虔诚。
他们面壁而诵的毅力叫人佩服。
祈祷者多,哭的人少,渐渐地有些名不副实了。
请注意坐者额上的东西,我知道是祈祷用的,叫不出名儿。
管理图书的大多是志愿者。馆内井然有序,寂静无声。
希伯来文的经典。
手上缠着的经文条。
图书馆是依山凿成的,在里面祈祷比在外面阴凉许多。
哭墙男士祈祷区。祈祷时可坐可站,不硬性规定。
不懂希伯来文,不知具体是干啥的。
黑人不多,都挺守规矩,绝无喧哗者。
全副武装的以军士兵不断巡逻着。
哈,戴犹太教小帽的异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