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河东一苇
河东一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714
  • 关注人气: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在老家山西永济,皂角树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存在。大多村庄的庙宇附近,似乎都有一棵或者几棵皂角树。我的故乡青台村便有一棵古老的皂角树,小时常在它的附近走,去上学,或者从东堡子去西堡子玩,都要从它的身旁经过。它沉默寡言,静静地生长,不动声色地结出长长的皂角。很多年前,物质匮乏时,曾经在树下捡过黑黑、长长、扁扁的皂角,回来剥开皮荚壳,里边是青青的皂角豆,泡在水里,揉搓衣裳,便会有白白的泡沫出现,衣服也便慢慢变干净了。于是我明白了,村庄庙宇里多栽其树,应该是因为它的清洁之功。皂角之名大约来自它的皂之功,现在,人们用的皂类产品,香皂、肥皂、内衣皂、皂液什么的,应该都与皂角树之皂,师出同门,一脉相承。
对于皂角树,乡下的人们都有些感情,尤其是用永济西半线的方音叫出来,亲切响亮得很呢!我小时候,常听人说,要去皂角树上会呀。兴冲冲去后,回来时总能买些东西。农具,一个铧,一个锄,一把镰,或者一块布、一个盆,一些碗。皂角树在此又是一个赓续烟火的所在,我那时想,皂角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为什么会有会呢?影影乎乎听爷爷说,那里有座庙,老爷庙
(2023-02-09 05:56)
分类: 人物
博客,久不打开,密码已忘记了。再进页面颇费周章。朋友,久不联系,电话也找不着了,再去联系,一时竟然不知该说些什么。然而有一个人,提起他来,心里还有活泼泼的影像,热腾腾的目光,有穿越时光的力道。这个人便是景克宁先生。
朋友们为景先生筹办百岁纪念会,先是摄影家樊晋英先生来电相约参会,因为疫情后延了。后是作家秦建华先生相邀。秦先生发了征文启事,又发了微信。
这个城市,还有这么些人,在共同怀念一位去世多年的老人,还在为文化事业,文脉赓续做默默的努力,于我,一个采访过景克宁先生的记者,不写几句心里话,好像有些不够认真。
我不是景先生的学生,与景先生的联系,与他的几次演讲有关。我当年在运城读书时,便听说过景克宁教授。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抖音。甚至,连电话也是大多数家庭没有的。景克宁的影响就是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来到人们身边。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来说,他的名字约等于丰神高迈,才华横溢,情怀高远,演讲水平了得。
标签:

杂谈

最近看到一段话,自己觉得很有道理。这话说,一个人如果一心一意只为别人考虑,只有一颗利他的心,时间久了,善良与利他便会成为这个人的品质,成为一种基因,成为一种光。听起来有些玄,但好像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在少数。
1972年5月12日,当年24岁的永济小伙王西兰在《山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文学作品——诗歌《女羊倌》。写的是一位插队女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田野上放羊的情景。发了也就发了,然而很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竟然全文播诵了。那时候的报纸少,广播电台也不多,因而更具有一种巨大的传播效果和轰动效应。于是,永济小伙王西兰红了。1973年,他的小说《耧铃叮当的季节》又在《山西文学》发表了,而且不久便被翻译到国外。不用说,王西兰更红了,红得像火炭一样。
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我出生以前,我记录的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师讲的,比如永济籍作家杜斌,他比王西兰老师小八岁,当年16岁的他深深被王西兰的事迹所激动,萌发了写作的冲动,在心田深处播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就像当年秦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相国萧何在月下追回了韩信,为大汉留下了人才,留下了佳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取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这事情,大凡读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从这里说起,是因为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与家乡永济有关,与两位熟悉的老师有关。这两位老师,一位是著名作家王西兰,一位是著名剧作家杨焕育。
近半个世纪以前,王西兰因为小说写得好,从一名人民教师成为一名文化干部,先是文化馆长,后是文化局长。而杨焕育因为诗歌写得好,人称十三岁小诗人,在永济当时也小有影响。
王西兰在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后,便将杨焕育从农村请了出来,请他到县文化馆当专职编剧。从农民到文化工作者,杨焕育当然也就高高兴兴地来了。然而,一段时间后,王西兰外出开会,回来后发现,因为压缩人员,杨焕育又离开了文化部门,回农村种地去了。王西兰说,谁回去也不能让焕育回去呀!他是负责给剧团写戏的,他走了,谁来给咱写好戏呀!于是,王西兰骑了自行车去追杨焕育,也终于把焕育追回来了。后来,杨焕育写了不少好戏,也帮助剧团的
(2022-04-14 17:56)
听讲座,郦波老师讲的,风雨张居正。说是张居正从小便有神童的美誉。13岁便考上了举人。而且他本人长得眉清目秀,丰神俊朗,真不是一般人物。但是13岁时考举人那次,其实,他被主考顾林挡了一下。顾主考说,张居正的文章确实堪称第一,但他太小了,如果早早就让他中了举,可能会让他年少轻狂,误了他这个大材。压一压吧,让他经历些人生的艰难。于是,神童张居正落榜了。好在,张居正理解了主考的善意,一直很感恩他对自己的保护。但是,有一件事情,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人活在世上,将会遇到谁,你真是不可预料,就像张居正遇见辽王一样。辽王是朱明王朝的皇族,被封在湖北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张居正的爷爷张震在辽王府当护卫,常带着小居正去府里玩。张居正与辽王年龄相仿,两个孩子常在一起玩。但是,辽王在学业上与神童张居正无法相提并论。这也就罢了。但是辽王不是嫡出,而是庶出。他的嫡母毛妃对他很不满,常常说他,你和人家张居正差远了。我看你将来非要被他牵着鼻子走不可。辽王是庶出,可能心理本来就有阴影,听了这话,恨从心头起。在张居正中举那年,他以请张震喝酒祝贺的名义
(2022-04-14 17:41)
小丫包子店
早上晨练,回来时,看到路边有家边小丫包子店,对这个充满活力的店名产生兴趣,绕过老台门包子店,专门去买了她家的包子。买时发现,包子店里是两个老婆婆,根本不是小丫头。感觉有些上当受骗的感觉。把包子拎回家,吃了后感觉除了油多,红萝卜不熟,还有那一个菜卷里,盐的含量超过正常量的一倍还要多,便向孩子爹吐槽,这小丫包子真没有杨像中的好。孩子爹说,都是连锁,技术理论上说是一样的,但其实,蒸包子也是需要灵性的。我深以为然。
知道这个店名缘于去年的一例新冠阳性,他的活动轨迹公开后,其中有一条:曾在星河城边小丫包子店就餐。我当时第一次听说,对同事们说,星河城的同志们注意一下,谁在小丫包子店附近。同事小范说,她在星河,不过,人家是边小丫,不是小丫。噢,我把边字放在星河城边了,好像也行。
一只酸奶牛
那天,陪女儿逛沃尔玛超市,她说口渴,想喝点东西。我看前边的台子上,放着一排杯子,上边
韩石山先生任《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文坛叱咤风云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小记者,与文学还扯不上关系,所以也没有资格与机会去拜访他这位从运城走出去的文学大咖。等我慢慢地摸到了文学的门把时,他又退休了,长期住在京城他的儿子家中,所以也无缘拜会。
只是,韩石山先生的文名实在是太大了。太大的原因我分析有三,一是他的文学评论比较了得,有时候他会在著名报刊杂志上与某著名人物用文章对骂,一骂天下闻,声名鹊起。用文章骂架可不得了,需要才情,需要名声,需要不顾一切的勇敢,更需要能够感染人的坦诚。我想,韩石山先生在这几方面大约都有过人之处。二是他的著作也不得了。《李健吾传》在文学圈里就是重量级作品。李先生同样是从河东走出去的人物,运城人写运城人,其中自然多了几分情意,书的分量与成色是令人赞叹的。韩先生的作品还有《徐志摩传》等作品,影响也不小。三是他的书法有些造诣,平时写作用竖格小笺,字体潇洒劲健,自成一格,无疑为他的形象与名望增了色。
长篇小说《青台》出版后,斗胆给远在北京
(2022-03-14 11:05)
那天,在作家王西兰老师家喝茶,听他讲了过去的事情。他说二十多岁时,因为一篇小说发在了大刊物上,据说还翻译到了国外,他受到了县里一位领导的关注。在人事工作会上,将他提拔为县里一个部门的领导。另一位领导知道后,大惊失色地说,怎么能让西兰当头呢?他脸上就没有逛气。
于是,逛气这个新词汇来到了我们一起喝茶人的面前。所谓逛气,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那种浪荡气、流里流气。西兰老师英俊是英俊,但脸上确实没有这样的流气。可是当领导为什么需要这样的逛气呢?一起喝茶的人都不说话,又都在心里思考。
(2022-03-13 10:52)
标签:

杂谈

小女若熙大学毕业后,公考至燕赵无极。初时没有什么,思念是简单而又淡淡的。但是日子一长,我的思念便如波涛般汹涌起来。说是思念,有几分是为了女儿的呢?想来也没有多少。最多的却是对自己老之将至、无人在膝下承欢的惆怅。人到中年,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忧虑,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平步,人生无新,又不甘眼前种种,便一日日消瘦,好像是为了女儿,消得人憔悴的样子。
原来妄想将女儿调回家乡工作,但看来也不是那样容易。女儿长得像她的父亲,性格却是多有我的特点。面对一切境遇,决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英勇奋起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工作已择一城而定,接下来,便是择一人而伴终生。好在,祖上有德,2019年9月,女儿到无极工作,2020年12月,她便遇见小孙。两情相悦,渐渐到谈婚论嫁。2021年5月,孙家父母与小孙一起来山西,算是双方父母相见,接下来便是商定订婚日期。先定在9月,因为疫情,推至11月。订婚之后,便定结婚吉日,初定2022年5月,孙母担心天气炎热,亲朋好友贺喜就餐不便。后定4月,孙家又考虑距清明节切近。随
读激烈的小说,需要体力、精力和心力。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品读作家张炜的小说《古船》的感受。读的时候要在上午,这样,好的作家用极富张力的文字呈现的,那些惨烈的情节和字眼才不会让你彻夜难眠。就像拿到《山西文学》有一段时间了,明明知道头条发的就是朋友的孩子、作家吕魁的小说《王娜娜女士出门远行》。但是只看了个开头,发生在ICU病房的那些事情,便让人揪心裂肺,不忍卒读。无奈,咬咬牙放下,想着等什么时候,特别坚强了,再来读这篇头条小说。
于我,主人公王娜娜女士就是身边真实的人。我们有一面之交,印象中,她是一位皮肤雪白、举止优雅的美女级大姐。清晰地记得,她与我聊了几句话后,便很真接地说:“建群这个人很真,不装。”似乎仅此而已。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时间应该是夜里十点多了。微信突然响起了聊天邀请铃声,我一看,是吕魁妈妈王娜的头像在闪动。她长期在北京居住,我们已经有多年未联系了。我想,她一定有急事,赶紧接了起来。她在微信中先表示感谢,当然是几年中对吕魁的关注与采访报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