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河之子
黄河之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353
  • 关注人气: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绝句 第六讲

(归雁整理英子略改)

 这节课探四个内容:
一:语法。
二:
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三:七绝的含蓄 

四:《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六法》

一、语法 
诗作为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它还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制约,比如字数呀、平仄呀、押韵呀等等.,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倒装:
当然了 其他文体也是有倒装句的,
我们写诗,有时候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

主要有:
A
、词的倒装
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 
比如:
天地、东西、千万、古今、往来、辛苦等等,它们可以调换位置
天地---地天。东西---西东……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题木兰院(一作惠照寺)二首 其二(唐·王播)
  七言绝句 押冬韵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B
、成份的倒装。
就是把句子成份按语法应在后面的,放到前面了。
1
)主谓倒装
举个例子:
 
 魏征的 《述怀》
——————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
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
原作是首排律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句应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这句话 正确的语序 是啥?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 
寒鸟 鸣,夜猿 啼。
寒鸟---主语,鸣---谓语
哪里的 寒鸟鸣呀---古木上的。这个是关于主谓倒装的
我们看主宾倒装的例子:
2
)主宾倒装。即宾语前置。
如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可怜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林暗风惊草”。叶梦得《贺新郎》中的“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3)补语提前: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按正常的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这里的“绿垂”与“红绽”都是补语。这个是关于成分的倒装
下边 我们看看 句子的倒装

C
、句子倒装。
有的是半句倒装,有的是整句倒装。

 
 张仲素的《春闺思》中这句“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个句子 应该正确的顺序 是啥?应该是: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啥意思呢?就是因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这个倒装呢是整个句子倒装的。一是 为了韵,二是 这样写来不俗。

再如 孔仲平的《寄内诗》: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按一般的顺序应是: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虽然这样写诗意上也流畅,但显得过于平直,没有韵味。而将两联转过来,意味就大不相同。这个 倒装呀 大家要了解一下。在今后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关于倒装就简单地了解这些吧。 
接下来我们看看 成分的省略

2、成份的省略 
这个呢 不难理解
绝句仅仅28 20 个字,有字数的限制且要符合声韵的要求,因而凡是能够精简的字词,要尽量精简省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省虚词。这个 最常见的。 
举例:
 
王湾的 《五律•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  旧年。省略了 “于 ”字。

还有王维的“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在“蔓”与“花”字后各省去一个“因”字,“弱”与“轻”字后各省去一个“而”字,也就是“因菱蔓弱而难定,因杨花轻而易飞”。是几个省略虚词的例子哈,其实我们写作的时候省略最多的是虚词了。

啥是虚词 ?哪个朋友给打出来?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名、动、形、数、量、代=实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

 B
、省实词
 明谢榛的《秋闺曲》中这句“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不为倚楼人  干嘛呀?这“倚楼人”后面省去了“捎书”类似的文字,南飞的大雁呀 也不给倚楼人捎书,对吧?
实词的 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吧
C
、省平行语
如:桃叶传情竹枝怨
“枝”后省了一个“传”字,应该是“桃叶传情,竹枝传怨”;
“西涧流水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可以这么理解为:“西涧流水东涧水流,南山云起北山起云”。
D
、省人名、地名、书名等
当然这里能简省的都是有名的。
如:“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玉关”就是“玉门关”,省了一个“门”字,但人们仍然能明白。
再看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谁知道 省略啥?“王谢”指的是“王导”与“谢安”,大家都明白的。 
3
、互文 
诗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但有时却因字数、平仄等限制,而被省略了,有点类似于“省平行语”。但这种省是前面省了后面有的,后面省了前面有的,互相表意,所以叫互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全句意思应该是:“万壑树参天、响杜鹃,千山树参天、响杜鹃”,前句省略了“响杜鹃”,后句省了“树参天”;
再如 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应是:“东园载酒醉,西园载酒醉”。“东园载酒”后省了“醉”字,“西园”后省了“载酒”。
关于这个语法知识呢,我们就学习这些吧

 二、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要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
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读者。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绝句就是以最凝练的创作手法制胜,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注意这句话: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举例说明:
《七绝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是由盛唐 王昌龄所作。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另举一例:
诗人李商隐写了二首《北齐》诗:
其中之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这首诗是说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拥有玉体的小莲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这里的小怜是谁呢?
据《隋书》记载,南北朝时代齐后主高纬有宠姬冯小怜,又聪慧又漂亮,能弹琵琶,擅长歌舞,后主封为淑妃。她身上的装饰,动辙费千金。后来与周朝的大军在晋州之下相遇,因为小怜的原因好几次失却了战斗的好时机,齐国灭亡。
在这里没写齐国灭亡的战场惨败场面,而是抓住齐后主荒唐的一面小怜玉体横陈夜的一个片段,结果是有书信来报周师已入晋阳。真是只要君顾盼,君倾国自倾。北齐的灭亡就这样被小李抓住这一个小小的片段 讽刺的淋漓尽致。

   
三、七绝的含蓄 

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
说话时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


《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句点明送之地点  二句送之时间和孟浩然所去地点,一二句叙述之笔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烟花一词,是诗人用心之处,点睛所在。
烟花者,落花之多,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不仅展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三四句着意写友人走后舟行帆远,天际水流的情景,第三句诗人久伫楼头,凝目远望,心绪万千,此后如何?他并没有说明。只写到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悠悠不尽的天际流水又能容得下读者多少黯然神伤的联想啊?
在此诗人不是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情感和客观景物完全地结合在一起。再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写情。二十八字的绝句,如此平淡自然,而含蓄之深令人神往。
《二十四诗品》  唐 司空图 在含蓄章节中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在句号之外。

诗忌直露,贵在含蓄,绝句因字少,不允许有更多的笔墨去写表述许多内容,所以含蓄尤为重要。。

《七绝•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这首诗,我以后再讲章法时还要用。今天只分析是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即含蓄的写法。就这首诗说,作者并没有把这首诗的抒情主题,直接的告诉大家,而是通过盛与衰的强烈对比中,含蓄的透露了诗的主题,给我们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从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七绝。最主要的特点必须讲究含蓄,所以我们在以后阶段学习创作过程中,必须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

 

四、渔洋绝句第六法
1
要点:

前二句直赋眼前景,

第三句以好似、分明、好到等词引作者的评论。
2
构思过程: 
1)一、二句写眼前景,注意语意联属 
写景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景物的配置 大小的配置要合理。不要见啥写啥,注意简化景物。 
 
2)第三句以叙写人事或者抒情转接 ,句中用好似、分明、好像等词作简要评论,注意转的要出人意料,不能老围绕前两句去思考,主题的升华 应重点放在这句上 
3)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将诗味延伸到句号外。 
 

 

《恽向千岩竞秀图》

【清】王士祯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注释】:

 

恽(yùn)向:(1568--1655)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诗文,工山水画,早年学董源,巨然,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自然雄浑。

 

千岩竞秀图:原指明代画家程邃或文征明的国画作品。恽向似并无以《千岩竞秀图》命名的国画。此诗应是指恽向的以山为题材的国画作品。

 

壑:山谷。

 

岩:指山峰。

 

生:生出。此处为笼罩之意。

 

曹娥江: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

 

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日, 曹娥之父曹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中,尸不得见,曹娥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曹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乞:原意为被、叫之意。此处为给、予以之意。

 

山阴:古代的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山阴县始设于秦代,为会稽郡26县之一。东汉时,会稽郡以钱塘江为界分吴郡和会稽郡,山阴县成为新的会稽郡的首县。六朝时期,中原人士大量南迁,山阴人口众多,于是析山阴东部置会稽县,2县同城而治,同为会稽郡首县。此后又同为越州(唐、北宋)、绍兴府(南宋、明、清)首县。

 

 

【译文】:

 

千沟万岭都被一片云雾缭绕着,

只在曹娥江边有几座山峰放晴。

分明是清风有意赐予樵夫方便,

好让他向着山阴的山道上前行。

 

【手法】:

 

这是一首题画诗。

 

题画诗,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题画诗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一、全诗脉络:

 

1、选材:

 

这首诗,是题画、题图诗的佳作。

 

有一幅画,似乎跟王士祯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相似。也许恽向的画比这还要复杂。

 

 

王士祯只从一幅画中选择了大背景和其中的一个小局部来着笔。这就是繁中取精,选取最适合于评论画家高湛画技及寄托诗人情感的画作景物。是题图类诗、联作品都应该学习的。

 

2、诗的大脉络:

 

 

先看绿箭头:

 

全诗分为两段,一二句为一段,由题目的“图”,带出恽向画作描写的景象(眼前事);

 

三四句为一段。由副词“分明”引出诗人对画家作画动机的联想和评论(作者论)。

 

而诗人的评论,又反扣题目的“图”。

 

3、句法:

 

看红箭头:四句的脉络是:

 

题目的“千岩”>首句的“万壑千岩”,它们的状态是“云雾”;

 

首句的“万壑千岩”>第二句的“数峰”;“云雾”>“晴”;

 

第二句的“晴”>第三句的“便”;

 

第三句的“便”>第四句的“行”。

 

①、起承两句“赋”笔直描,实写:

 

“眼前事”,即在画面上看到的实景,采用对比手法:

 

首句直接扣题,画面上的万壑千岩都被一大片云雾环绕着;

 

第二句则选取与画面上万壑千岩相对照的“几峰”,这数峰的“晴”又与周围的万壑千岩的“云雾”构成鲜明对照。

 

这本是国画一种常用手法。实写工描主景,以突出山峰之挺拔险峻,其余则辅以虚描,用云雾缭绕作为衬托。因此,这两句也是赞美恽向画技之妙。

 

起承两句,既赞美了画家技法的精髓,又在这对比中,为三四句转入诗人对画作的评论做好了铺垫。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如: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个人在的优先程度选择上的态度作对比,表现出高贵的思想情操。这是把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的奢侈与穷苦百姓冻死路旁这样两件事作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②、转合两句“兴”出联想,虚笔:

 

后两句由前两句的画作实景兴发出诗人的联想,这是诗人心中所想,所以是虚笔。

 

转句用“分明”来带出对画家用意的揣测,这是诗人对画作的推测、联想之言:画家是为了方便樵夫而刻意画出“几峰晴”。

 

合句则进一步猜想画家画出“几峰晴”的目的是:好让樵夫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方便一些。

 

转合两句,把诗人同情樵夫乃至劳苦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对画作的评论充分、细腻地表达出来。

 

4、“分明”的作用:

 

“分明”这个词,就是鱼洋绝句十二法第六法的关键词。是从实转向虚、描景转向抒情(评论)的过渡词。

 

“分明”有两解:

 

①、形容词,“清楚”之意。通常作谓语,如:黑白分明、爱恨分明、泾渭分明。。。

 

②、副词,“明明”、“显然”之意。通常作状语。此诗用的“分明”正是这个词义。起到把画作景物与诗作者的推测、联想和情感衔接的作用,即由描景转到抒情的作用。

 

与此意相近或可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还有:“好似”、“莫是”、“疑是”、“但觉”。。。

 

《清溪》

【清】王士祯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王士祯在诗作后自注道:清溪在纳溪城西十五里,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清溪夜月为云溪八景之一。

 

同时,王士祯在他的《蜀道驿程记》里写道:“江安县以东,皆江阳地,太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或谓李诗本指三溪,在嘉州(乐山)平羌峡,非是。”

 

蛮:强悍之意。这里指浓密。

 

漏:物体由孔或缝透过:水、光等流出或透出。

 

凄凄:形容寒凉。

 

红树:指枫树。

 

峨眉:峨眉山。

 

【译文】:

 

浓厚云层漏下阳光身影寒凄,

清溪两岸一片萧条枫叶垂低。

好在峨眉山上会有那半轮月,

可陪伴客人今夜留宿在清溪。

 

 

【手法】:

 

起承两句描写了秋天白天阴暗萧条的景色:浓云密布,偶尔才见到一缕阳光,萧瑟阴冷;低垂的红叶更增添了萧条的气氛。

 

转句用“好在”做转折,幸好是天晴,晚上会有半轮月挂在峨眉山头,让留宿在清溪旁的客人有一个伴。

 

此诗的一二句,是诗人在清溪畔行走的实景描写,而三四句,似乎应是作者对晚上有月的期待,而不是实景。

 

在期待事情从坏转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或者希望结果没有预料那么坏时,“好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转折词。虽然带有口语化的味道,但是王士祯在这里用起来,却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很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类似的转折词还有:多亏、幸亏、幸好、还好。。。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清】王士祯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注释】:

 

龙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有一条横跨十渡南北的小山脉,长约3华里,宽约60余米,自北向南婉蜓低落而下,到拒马河北岸陡然而止,宛如一条巨龙伸出长颈饮水,形象活灵活现。山的东侧均是悬崖峭壁,在石缝中松柏野花丛生,五颜六色。每当晴空万里的早上,日光出映时,山水间烟雾缭绕,呈现出粼光闪闪的景象,似长龙击水,尉为壮观。

 

罨(yǎn)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贳(shì):赊欠。

 

亭:挂着酒旗的酒亭,即酒家。

 

双鬟:古时少女发式。魏晋时期 “双鬟”,作为未出阁少女标志的发式,有诗记录:“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花蕊夫人《宫词》记录:“年处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丫髻和双鬟的区别在于:丫髻是实心发团,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儿童时梳,即十四五岁以前。双鬟则是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髻垂下,十五岁后,未出嫁前梳。

 

此诗中的双鬟,指酒店的年轻女侍或歌伎。

 

小秦王:指民间鼓乐曲《小秦王乱点兵》。隋末唐初,随着经济的繁荣,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武德二年(619年)隆冬,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黄河踏冰而过,以绛州为大本营,大败隋朝大将刘武周。进而乘胜追击,直取霍州、介州、又与其父唐高宗李渊会师并州,为唐朝一统天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李世民为了欢庆胜利,特作《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即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小秦王乱点兵》整理改编而成。

 

【译文】:

 

龙山放晴雪地上一阵马蹄声悠长,

山色云影倒映翠湖上散发着画香。

兄长返家中途正好到酒家喝喝酒,

听那小歌女低头轻击鼓乐小秦王。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王士祯的亲哥哥王礼吉。

 

起承两句写兄长出门的天气及沿途风光,天晴了,马走起来很轻快,一路上看着湖光山色,兄长的旅途会很愉快的。

 

转句则用“好到”这个带有假想的转折词,从描景带向联想,设想兄长正好可以在途中到酒家去喝喝酒。

 

合句更联想到兄长不但可以喝酒充饥,还可以欣赏到小歌女击打鼓乐的欢愉。

 

全诗没有一丝离别的哀愁,而是充满欢欣愉悦的气氛。用这样愉悦的联想,来为兄长送行,比一句旅途平安可要美妙得多。

 

前两句,是诗人送兄长离开京城回老家的路上实景。后两句则是设想兄长在路途上的情形。

 

王士祯用这种手法做转折的还有: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好是”的意思为:最好的是。江干这一带是打鱼人聚居区,柳树连成的道路和种菱的池塘都疏通。最好的是黄昏风静了,半江红树边上,渔民卖鲈鱼就方便了。

 

可见“好是”正好把景语转入抒发诗人对民生关注的情感。

 

《竹公溪二首之二》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用“珍重”来引导转句,也是从眼前实景转入作者的想象。

 

【鱼洋绝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听弹湘妃怨(唐·白居易)
  七言绝句 押微韵

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题画建溪图(唐·方干)
  七言绝句 押齐韵  

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只欠猿声与鸟啼。

 

 

 作业:

一:复习语法。
二:复习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三:理解学习七绝的含蓄 

四:《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六法》
韵部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任选其一

题目自拟 内容随意

诗句流畅 立意清晰

 

 

 

欣赏几首本期作业韵部的诗:

 

1题牡丹(唐·卢士衡)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

风光九十无多日,难惜尊前折赠人。

2题梅妃画真(唐·李隆基)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3和殷协律琴思(唐·白居易)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秋水莲冠春草裙,依稀风调似文君。

烦君玉指分明语,知是琴心佯不闻。

4梨园弟子(唐·白居易)

白头垂泪话梨园,五十年前雨露恩。

莫问华清今日事,满山红叶锁宫门。

5古梅(唐·无名释)
  七言绝句 押元韵  

火虐风饕水渍根,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

 

 

阅读    收藏 
(2016-07-11 21:58)
 渔阳绝句十二法简介
渔阳,清王士祯是也。
 
第一法
作法: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例如:
王维: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一二句起兴(秦邮指高邮)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第三句用否定词“不见”转折,第四句紧接第三句,两句间为因果关系。(秦淮海即秦少游,高邮人)
 
第二法
作法: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例如: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第三法
作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例如: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第三句假设,第四句紧接)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第三句设问,第四句答之)
 
第四法
作法: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例如: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第五法
作法:以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例如: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第六法
作法: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加以作者的评论。
例如: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溪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第七法
作法:一二句就题直起,也是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例如: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第八法
作法:
前几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但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例如: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第九法
作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例如:
樊圻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夜泊双漩子闻笛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第十法
作法:前三句都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第五法第三句点明今事有区别。
例如: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第十一法
作法:前三句都是烘托,结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褉(xie 第一声):短袄。
 
第十二法
作法:诗中必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也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一气奔腾直下。
例如: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对仗)
 
叶欣离宫秋晓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出句句中自对)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