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活得精致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笑不露齿,比如穿要精心,再比如吃饭的时候规矩一箩筐。可是如果想要活得自在,活得舒服,只要去吃一顿贵州菜,再打个饱嗝,生活就美好到了骨子里。
昨晚去了三个贵州人,品尝了三位艺术家的时尚简约,享受了一份真正的美好。
4年前,有三个贵州的艺术家在北京贵友大厦后面的一个胡同里开了一家二层楼的餐馆,命名“三个贵州人”,以喻示他们三个的友谊。当时,他们没料到4年后,会发
一位叫苏珊.朗格的女人,写了很多书,有一本就叫<<情感与形式>>.她是一个才女。
还有一位女人叫刘馨雨,她在“798”开了一间画廊,叫“雨画廊“,她是一个“美术女”---美丽,招术多,懂美术。
一开春,“雨画廊”就有了新的定位---要做新人,并且是两对新人,也就是两家两公婆。因为我觉得馨雨和苏珊.朗格有一些共同的美学倾向,并且她与“雨画廊”的艺术总监黑月和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在生活和事业上玩的也就是情感与形式,所以就给这次画展定名为<<情感与形式>>。另一层意思是,艺术家的形式—作品,来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是像大白菜那样,
来源于市场和肚子的需求。
两对艺术家都好年轻,
张庭群和周燕是八十年代的。陈飞和罗珲出生在七十年代。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学画的,也都是在大学里相爱到如今,有可能要到白头都不老的。他们身上透出不少五,六十年代艺术家多不具有好玩。直截了当,一步到位,一针没血.简单,有钱。
一对新人的男人说:“虽然我们的城市已日新
一提起圆明园的往事,方力钧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时间的车轮在前行,但是今天的美好记忆已经锁定在那个难忘的时刻。“我们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去上爱国主义教育,那是最早一次去圆明园,那时候的圆明园是特别漂亮,没有收门票,围墙也都没盖起来……现在很难想象圆明园里还有小溪流水,小溪里面还有鱼,水都是清的,有稻田,柏油马路很窄,一辆车能够开进去,后来已经完全没有了。”
站在这里,只有一个问题——你好,老谢
这是今天在一个博友那里看到的文章,很喜欢他那种直白的感觉,凡是对艺术有过深切的体验,总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原始冲动和内心独白,让我们再现这场midi节的片段,看一看观众眼中的谢天笑^^

那是偶然,一段北京midi节的现场视频,他唱着《永远是个秘密》,我在想,这家伙真瘦。
他是干柴,也是烈火,在台上图穷匕现,如雷嘶喊。
从《永远是个秘密》,开始听谢天笑。
他十步杀一人,事了拂衣去。
今天,他忽然
因为工作的需要,昨天我一直在整理前一阵美术馆收藏的一位画家日记。这位画家就是传说中的圆明园画家村村长——老郭,也就是大胡子伊灵先生。说实在的,一个大大的厚厚的本本,虽说也就五万来字儿,但是,识别起来,还真是件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