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羽
白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006
  • 关注人气: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马龙贵

花鸟画

鸡年

大吉

分类: 喜形于摄

       二〇一七年岁首,沈阳市中山书画会在北市书画院举办了马龙贵先生鸡年新春画展。展出马龙贵先生新近创作的画作100幅。

 

 

       马龙贵笔名墨石,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沈阳中山书画会副会长、沈阳中山国画家协会主席。师从著名国画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郭西河先生。他绘画功底扎实,笔墨灵动,写意花乌作品色彩明快、意境清新。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美术展览并获奖。

 



































































































 







































                                           摄影:刘小星                  

                                           制作:白   羽

阅读    收藏 
标签:

老知青

摄影

休闲

杂谈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一句俗话: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那梧桐树在从未见识过它的北方人的心中、在懵懂少年的心中,充满了神秘感、闪耀着祥瑞光芒~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同学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少见的树种,每到夏秋时节便结出一溜溜的豇豆来,有同学说这是梧桐树,俺便一直记在心里了。

 


    那时俺们这小城少有此树,我所仅见的几棵都长在高干家的独家小院里,高墙铁门,很难接近。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独家小院都是日寇侵华时期所遗下的高级宅院,估计都是当时的上层敌酋或者大汉奸的居所。

 

 

    几年前,我家窗外的那棵小树长大了,也开始结“豇豆”了,忽然就觉得俺们这小区领导也比较有品味、比较有档次了~

 

窗外这花已经有些过了,也没有什么香气

 

看到另一边已经结出了长长的“豇豆”,证明它花期还比较长

 

窗外小树上,这边豆荚已经结的好长,而临近的花还没有谢

 

    有一日闲极无聊,信手在网上检索了一下,才发现,梧桐树并不结“豇豆”。而一直误以为叫梧桐的那树到底学名叫什么却还是没能找到准确答案,只看到有网友直接称呼其为“豇豆树”。俺便也一直把它叫做“豇豆树”。

 

    上周在凤城一面山脚下看到村里村外到处都是这“豇豆树”,才明白以往的了解还是太不全面。这树并不是稀有的树种,也不是从异地引进驯化的品种,应该是北方常见的原生树种。

 

一面山那里的“豇豆树”刚刚开花,还没有开始结豆荚

 

    根据这个推断,俺又细心的检索了一下,这才真正找到最后答案:这树学名叫梓树。

 

    百度百科中说:梓树是紫葳科梓属乔木,树型较高,叶大荫浓,春夏黄花满树,蒴果丝状悬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南北方均有广泛分布。嫩叶可食;树叶、树皮、果实均可入药;木材亦可作家具。

 

网上说是这嫩叶可以食用,不知道味道如何

 

    古代曾把“桑梓”、“梓里”做为故乡的代称,就是因为古代宅居旁常栽梓树和桑树。

 

    又见“《说文解字》载:梓,楸[qiū] 也。”原来这梓树就是以往木匠们津津乐道的楸子树。这楸子木质细腻、韧性较好,是做高档家俱的理想木材。

 

 

    不过楸子好像也不只一种。据说核桃楸木质更胜一筹。俺知道以往的各种步枪的枪托就是核桃楸做的,而核桃楸与梓树亦不是同属,没有亲缘关系~

 

    据网上资料载,梧桐和梓树不是同属,只是二者树叶有些相像。最大的外观差异是梧桐不结豆荚,结籽是藏在像枯叶一样下垂的花萼中间~

 

    通过检索梓树,俺再次深刻感觉: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你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素材和电脑工具软件,只要不涉及保密,只要不是属于知识产权保护,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弹指即来!尤其近几年俺的体会颇深。每天大半时间都泡在网上,往往每次关机多有些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只是这眼睛总是固定在近距离内,有些承受不住。啥时候能够有高人解决这个视疲劳的问题,那他肯定能获特大奖!特特大奖!

 

    若是创办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老先生能够捧一个本本、天天上网,定会感叹不已,“格物致知”也是一件根本用不着太过费力伤神的事情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摄影

老知青

休闲

                   使用Adobe Camera RAW打开JPG文件的方法(转贴)


 

  想使用ACR打开JPG文件,需要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使用PS的打开为命令可以很简单地实现这一点。

  使用"文件"-"打开为...",打开窗口中选择好文件后,下方"打开为"菜单如下设置:

 



  这样就可以用ACR直接打开JPG文件或者其它受支持的图像文件了。再次使用时,只需要用快捷键:Alt+Ctr+Shift+O,直接选择文件即可。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Adobe Bridge中,在缩略图上点右键,选择"在 Camera RAW 中打开"命令。

 

 

  如果ACR是你的首选,可以在"编辑"-"首选项"-"文件处理"-点击'camera RAW首选项',选择'自动打开所有受支持的JPEG"(TIFF可以在下面设置)。以后在PS中就会自动转到Adobe Camera Raw打开jpg图片。

 

 

  上面这个面板,可以直接在"编辑"-"首选项"-"Camera RAW (W)..."打开。设置是一样的。

 

 

阅读    收藏 
分类: 胡涂笔墨

   

    陈复澄先生,因为独创了在陶坯上单刀刻字,而被书家誉为“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

 

 

    陈复澄祖籍江阴峭岐镇陈家冲,1943年2月出生于四川北碚。在江阴读完小学和中学,陈复澄考上了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投到四川大学著名学者徐中舒门下攻读古文字学研究生。刚开始在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工作,1981年调到辽宁省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1988年又调到北京任团结出版社副总编,现执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多年的潜心治学使陈复澄积累了深厚的学识素养,在古典文学、古代史、古文字学、文艺理论、文物、书画碑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参与了《甲骨文字典》、《殷周金文录集》、《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等多种工具书的编写,曾任四川青年篆刻会第一任会长,辽宁印社第一任社长,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先秦史研究会的会员,“人文丛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汉简帛书研究中心、北京印社和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尽管陈复澄已经在书法、篆刻方面有了相当的造诣,但他并不满足,他一直想在艺术领域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复澄走进了辽宁的喀左紫砂厂,用刀在陶坯上刻字玩。在玩的过程中,他发现刀刻笔划中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崩损、残缺、粘连等偶然效果。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萌发的创作刀笔书法的念头。

 

   

 

    在全新的艺术领域进行探索是异常艰苦的,刀笔书法源于刻字,但必须克服原先那种工匠气;它是书法艺术的一种,但又必须别出心裁赋于全新内涵。怎样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这个难题一直萦绕在陈复澄的心头。他不知刻坏了多少块陶坯,磨毛了多少把刻刀,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艰难进行,同时还必须承受外界对新生事物的非议和责难。

 

 

    探索刚刚开始,书法界、陶艺界都认为他刻的东西是不伦不类的东西。一个新的东西面世,很难被一下子接受。陈复澄当然不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妄自菲薄、心灰意冷,他对刀笔书法始终保留着一份执着。

 

    “千年刀笔收法梦,十年磨写今成真”,陈复澄坐了十年的冷板凳,吸收传统毛笔书法和历代甲骨、青铜、碑碣、砖瓦文字的营养,紧扣住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并把自己对自然、社会的深刻理解独具匠心地溶进他的刀笔书法之中。无论是真、草、篆、隶,从不先打墨稿,也不用双刀修饰,全都是单刀一气呵成,或酣畅淋漓、或典雅俊逸,或凝重雄浑,又隐隐透出苍茫、古朴、厚重的风韵,富有浓郁的金石气和碑版味。

 


    1994年,陈复澄首次把刀笔书法作品公诸于世即引起轰动,一时赞誉之声鹊起。1996年,他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该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个人书法展,布赫、高占祥、贾亦斌、尹瘦石等各界名流齐来祝贺,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并为他拍摄了人物专题。陈复澄和他的刀笔书法蜚声四海,但他对此看得很淡。

 

    陈复澄说:我的主要目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能使自己的作品,在历史上能被人们所承认,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我的“功利思想”是被在100年以后、500年以后仍被认可,当然说我自己不能看到。

 

阅读    收藏 
(2005-12-18 16:53)
标签:

老三届

历史

文化

分类: 浮生杂忆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大庙小学渡过的。
    大庙小学在和平区南三马路上,由于它的主体建筑是日本人侵华时所建的一座神庙,人们因此习惯称之为大庙小学。其实它的正式名字是——民主小学。
 
    后来看到一张日伪时期的地图,上面标注为“出云大社”。据网上介绍:出云大社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因其位于出云市而得名,供奉的神是被称为"国中第一之灵神"的大国主神。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小庙为什么会叫这么个名字... ...

    那是在1958年全国全民大办教育的热潮中,它被改作小学校舍。可能是建国后新生人口较多,到了58年,这些孩子多半都到了入学年龄,便突击成立了一些小学校,也突击拔擢了一些老师。当时可能全国都是这样一种局面。

    我们是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入学时那里供奉的大神就已经不知去向。只是听说在教室地板下面还挖出了三八大盖、刺刀、钢盔等等,不知真假。

    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当时沈阳不止一所日本神庙被改作了小学校舍,而且都被称为大庙小学。

    1-2年级的班主任是班老师。个子很高,很漂亮、很慈祥,给我的感觉就像妈妈一样。

    3-4年级的班主任是白老师,个子较矮,特别严厉,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5-6年级的班主任是丛老师,个子也不高,也很严厉。

    我们的女校长姓魏,慈眉善目。她的女儿和我中学同班。

    小学期间,由于我的年龄小,比同班同学要小将近两岁,又比较贪玩,经常因为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或者留校。有一次,妈妈新作的棉袄我才第一天穿上,就被老师把所有的扣子都拽掉了。但是我还是十分感谢怀念这几位老师,他们真的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领路人。即使是对我十分严厉的老师,在帮助我奠定较好的知识基础中也许作用更大。

    直到五年级我才加入少先队。当时的感觉很神圣,终于成为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一员。感觉自己很了不起,终于克服了身上的缺点毛病。

    丛老师虽然十分严厉,可也比较重视调动学生的热情。记得一次冬季跟老师一起去南五百货商店为学校购买文具,回来时大雪纷飞,我们几个同学累的够呛。老师回来写了一首诗表扬我们:鹅毛大雪满天舞,四人推车去南五,衣透鞋湿汗满面,舍己为人不怕苦。我们班的鞠胜利特别贪玩淘气,丛老师花了不少心血帮助他,可能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丛老师还自己拿钱给他买了一双球鞋,当时我们全班同学都特别感动,觉得丛老师真是难得的好老师。

    1964年中考前夕,我效法姐姐报考了育才学校。当时的育才就已经是一所重点中学了,而我的平时成绩却不是很好,因此受到班主任老师的比较含蓄的挖苦和提醒。但是,发榜之后我考中了,而我们班里经学校推荐的学习较好的班干部中,却有两个没有考中。大家都替她们惋惜~

    文革之后,大庙小学被拆迁,重建后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曾经设在那里。回想起来,我已经又有好多年没到那个地方去过了,现在也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毕业离校40年了,老师同学几乎都已经失掉了联系。只能遥祝我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康泰,万事如意!

大庙小学印象


补:老同学吴永杰提供了他珍藏多年的两张老照片


一排左起:刘玉霞、吴芸娟、刘艳芳、陈杰、丛老师、辅导员胡老师、辅导员海湘涛、辅导员王老师、大队辅导员王老师、朱新立、李建民、程健、戚务新。

二排左起:冯秋玉、沈素梅、王玥、刘曼丽、王丽华、邵月言、闻久海、王志久、井新、王玉、徐长玉、赵传讯。

三排左起:岳东颖、尹黄蓉、张萍、张岩、付素荣、高素珍、李莉、周炳余、白俊生、徐龙渊、韩钟韵、杜怀明、徐国柱。

四排左起:张贵杰、刘丽霞、吴永杰、胡佩军、张佩杰、范东寒、冯春普、鞠胜利、孙政理、林勇、曹国军


前排左起是王丽华、丛老师、陈杰;
中间左边的是六年一班的,没记住名字,接着是赵传讯、李建民、刘曼丽;
后排左起吴永杰、胡佩君、孙政理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